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模拟课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模拟课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9 16:3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模拟课例
  课程内容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学目标
  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知道明朝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掌握识读历史地图、图片的方法;初步学习归纳概括,整理表格、史论结合及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皇权加强的特点和弊端。
  认识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导致后来中国社会失去创造力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感悟政治改革和文教改革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明朝的统治》是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开篇,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升级时期。
  本课主要学习四个子目的内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四部分内容关系密切。前三子目比较完整地展现了明朝建立及其政治改革、文化教育改革的特点,这些为第四目明朝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科举制度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之一,进一步强化皇权巩固明朝封建统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已经逐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初步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感性多于理性,运用辩证观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培养。所以依托图片资料、地图、制作表格等形式,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学生对皇权加强的知识感觉枯燥,深奥,教师需要多提供示意图、表格和相关史实进行引导,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学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重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难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科举考试变化的影响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4)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杨国桢、陈支平:《中国历史?明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中华书局2016年版
  (8)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康熙帝曾这样评价明太祖……
  为什么朱元璋能赢得这么高的评价,他是如何建立明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巩固统治,明朝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又有哪些,学习了本课《明朝的统治》我们将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结合《元末农民起义与明朝的建立》地图,简要讲述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正如大家所言,朱元璋出身贫苦,曾参加郭子兴的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成为队伍领袖,他广纳贤士,接受谋士朱升的建议“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消灭各地群雄,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随后他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统一中国。朱元璋凭借其卓越才干和远见卓识最终实现了从平民到大明开国皇帝的华丽蜕变。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统一下的政权。请看这幅《明朝疆域图(1433年)》,虽然相较于元朝疆域减少,北方活跃着鞑靼、瓦剌、亦力把里等少数民族政权,但明朝极盛时,疆域也甚是辽阔,北至阴山,东北逾外兴安岭抵库页岛,西北至哈密,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东南到海。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并没有停止努力,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对如何统治庞大的国家,巩固统治,这位布衣天子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朱元璋曾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为此,他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同时,他吸取元朝灭亡教训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改革官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7页内容,结合《明朝中央集权图示》完成表格内容,看看改革官制前和改革后有哪些变化?注意结合老师提供的示例完成。
  同学们整理得很详尽。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对,首先是废除中央地方的权力机构或官职,其次是实行分权,多设部门和机构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这样改革官制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朱元璋实现大权独揽后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训”,祖制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目的也正是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讨论一下:这些举措有哪些利弊得失?同学们分析得很全面。这些举措一方面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有利于稳固明朝统治秩序,形成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大加强,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危机。
  朱元璋强化皇权不仅于此,他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分享一则小故事,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喝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起隔天晚上宴请情况,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吓出一身冷汗。正所谓“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锦衣卫还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与明成祖设立的同类机构东厂合称为“厂卫”,是明朝内廷的侦察机构,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突出表现。
  为了适应皇权加强的需要,明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科举考试发生了重大变化。
  请看这幅《明代科举考试示意图》,它反映了明朝科举考试的严格规范和基本流程,须经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道程序,层层选拔,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都有官做,能享受免除差役和粮税等特权。
  请阅读这段材料,结合书本第68页内容,概括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概括得非常细致,明朝科举考试变化主要表现在考试内容、答题依据和考试文体的变化。我们把明朝这种科举考试称作“八股取士”。为了猎取功名,大量读书人埋头死读经书以便适应八股取士。
  请看《举子看榜图》,同学们可以从举人的表情、神态去观察他们对待皇榜的态度。同学们感受到了举人对皇榜的重视。人物迥异的表情体现了每位考生都为这张皇榜如痴如醉,生动地刻画出八股取士对读书人的影响之深。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讲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顾炎武对明朝后期科举制弊端的态度。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由此请大家结合图片及材料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大家回答得很全面,一方面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规范严格,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为了考取功名,读书人将四书、五经研究得出神入化,将朱熹的《四书集注》运用得娴熟之至!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呆板,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从而扼杀了读书人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教育的发展;通过八股取士选拔的“人才”大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选出的官员都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着,适应了皇权加强的趋势,但不利于选贤任能,不利于政治的发展,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
  明太祖废相改革官制、设立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都大大加强了皇权。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政府政治高压的重要表现,表明中国封建政治制度走向衰落。
  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形成了较为安定的政治环境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明朝经济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请看这幅明朝的经济图片,可以看出明朝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请大家对照经济发展地图及书本文字讲述明朝经济发展情况。同学们讲得很全面也很生动。明代从外国引进了多种农作物比较重要的有甘薯、玉米等经济作物和花生等经济作物。明朝棉纺织业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显著发展,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江西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产品青花瓷最具代表性。请看这是明代的青花扁壶,花纹优美,色彩艳丽。明朝商品经济活跃,不仅出现许多商业城市,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和徽商。
  明朝经济发展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朝得到巩固和发展的表现。
  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他改革官制加强皇权奠定了基础,明朝科举考试变化又进一步强化了皇权,而明朝的建立、皇权的强化和科举制度改革又为明朝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促进了封建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正如康熙帝对朱元璋的称颂,“凡其制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第14课明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