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模拟课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模拟课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9 16:3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模拟课例
( https: / / www..cn / czls / bbbczls / bbczlswd / 201805 / t20180515_1924384.html" \l "SOHUCS" \o "评论 )
  课程内容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教学目标
  知道北宋的开封城、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是宋元时期的城市代表,也是当时世界上的著名大都市。了解宋元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以及传统的节日与习俗,感知宋代高度繁荣、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懂得文史之间的关联,自觉建立起文史之间的联系。通过赏析名画提升历史观察能力、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归纳总结历史现象的能力。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教材《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属于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本课分为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三个相关联系的子目,从社会生活、文学、史学三个层面生动地展示了宋元朝时期市井文化生活的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本课从社会生活史、文化史角度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了补充,有利于学生对宋元历史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都市生活、传统节日和习俗等,与初一学生生活实际较为贴近,因而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宋元时期的文学成就方面,初一学生业已有一定的宋词积累,但多从文学的角度理解,缺乏文史之间的必要联系。经过上一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但不同学科之间习得知识的自觉迁移能力不足,历史学习中联系与综合的意识有待增强。
  教学重点
  繁华的都市生活。
  教学难点
  从文化流行的角度了解宋词与元曲。
  教学资源
  (1)中国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纪录片《中国通史》第六十集、第六十二集《东京梦华》《宋代文化》
  (2)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沈为慧等:《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教学过程
  这是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命运多舛的它现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这一局部画卷聚焦虹桥,桥面上虽车马来往如梭,商贩云集,行人熙攘,但整体组织有条不紊,情节丰富,既反映出大画家张择端及北宋风俗画作不俗的功力,又为我们展现了繁荣富庶的开封风貌及丰富多姿的市民生活,是中国绘画史上独一无二的画作。那么,宋元时期城市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宋元期间人们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又取得怎样的成就呢?
  让我们通过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的学习一探究竟。
  开封城,经过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四个政权的悉心经营,在十世纪已成为全国最繁荣的都市。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仍以此城为帝都,推动这座城市走向空前的繁荣与鼎盛。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是当时开封城的真实写照。现在,请同学们设想这样一个情境:如果有外地商人来到当时的开封城,你会为他们的商贸活动及日常生活提供怎样的建议?
  1.前往东京大相国寺开展商贸活动
  东京大相国寺是北宋开封城内最繁华的市场。曾在开封城生活二十余年的孟元老在其著作《东京梦华录》中回忆:“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燕翼诒谋录》说:“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他物者,必由于此。”由此可见,当时相国寺周围的贸易市场非常繁荣。而且这里的僧人一方面参禅打坐,密目诵经,另一方面又近水楼台地参加经贸活动,足见宋代商业浪潮之盛,涉入其中的社会阶层之广泛。
  2.领略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生活
  商品经济的繁荣,不仅催生了富裕繁华的城市,也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娱乐生活。
  大相国寺不仅是当时繁华的民间交易集散地,同时它也是市民的游乐生活场所。值得注意的是,开封城内还设有专门的娱乐性场所——“瓦子”。
  “瓦子”,又叫“瓦舍”、“瓦市”、“瓦肆”,简称“瓦”,是固定的娱乐场所,游客来往其中,川流不息。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曾言“来时瓦合,去时瓦解”,有“易聚易散”的特点,故称瓦舍。这样的场所在《东京梦华录》中记有十座,又以“勾栏”为演出中心,为市民提供伎艺表演。此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的娱乐性活动,吸引了当时大量市民留恋于此,“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除此之外,宋人的娱乐休闲之风在许多出土文物中亦多有体现。
  在这幅河南禹州宋代墓葬的壁画中,女乐伎十一人正在进行散乐歌舞的表演。其中六人作女子装束,皆头梳高髻,戴团冠或花冠,五人作男子装束,头戴翘角花额幞头。其中十人为伴奏乐队,一人居中屈膝扬袖作舞。艺人们用眼神传神,舞者、乐者配合默契,演绎出精彩生动的演出图像。
  第二幅为“宋代蹴鞠铜镜”。该镜镜背以浮雕的技法,表现了宋人蹴鞠的场景:一对青年男女对面踢球,女子高髻笄发,作踢球状。男子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旁边还有两人在注目观看,为他们助兴。这说明足球运动在当时是非常普及的娱乐健身活动。
  在元墓中也出土了一些造型生动形象的杂剧陶俑,这说明欣赏杂剧表演在元朝的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元朝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体验传统节日及节庆活动
  今天许多的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让我们首先根据一些诗或词来猜一猜宋代有哪些节日?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支柱。大家能说一说咱们家乡有哪些年俗吗?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宋代的民俗,感觉陌生吗?你有什么感悟?春节在宋代被称为元旦,与现在略有区别。但年俗、节庆活动上与现在相差无几,这说明相关的风俗在宋代早已形成,并且被后世所吸收、继承与创新。
  我们早已无法复见宋朝都市的繁华,但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了解那一时期市民生活的多彩提供了极好的素材。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欣赏其局部画卷,了解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吧!
  参考答案:
  第一,诸行百户,衣装各有特色,从中可大概判断其职业。
  第二,餐饮业发达。如图中所示的正店,是一家规模庞大的酒楼。值得注意的是,大酒楼正门两旁各有一个不太高的柱体。研究表明,那是灯箱,不仅起到店招广告的作用,而且在晚间有照明功能。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宋代的商业经营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宋代商业的发展在唐朝的基础上翻开崭新的一页。
  第三,宋代旅店业也较为发达。从“久住王员外家”的招牌可见,这是宋朝的一家客店。北宋汴京流动人口繁多,自然是客店如云。在开封城,商业区与居住区已混合一起,突破了唐朝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体现出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第四,宋代人选用乘马、乘驴、乘坐轿子等方式出行。
  开封的繁荣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流连忘返,同时也激发了不少政权夺取开封的野心。公元1125年,开封为金人所占,昔日繁盛不再。宋室南渡后定都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杭州取代开封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北方从事农业、手工业、饮食服务等诸多行业的能工巧匠,将东京汴梁的商业气息和生活方式融入到这座城市。杭州也在统治者的精心营造下迎来他最辉煌的时期。南宋灭亡后,作为新的统一王朝都城的元大都也成为举足轻重的城市。昔日的歌舞升平虽早已烟消云散,但宋元都市繁盛一时的盛况却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不仅如此,当时的开封、杭州、北京在人口的数量、城市的规划建设、商业的繁荣等方面也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城市。
  宋元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为宋词和元曲等新的文学艺术形式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我们一起来赏读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词作。思考词在文学形式上与唐诗有何区别?这首词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与唐诗的格式不同,词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更便利于歌唱以表达感情。
  从苏轼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当年杭州端午节的承平景象,一派富庶的市民享乐意味。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起源于隋唐时期,其产生与宴乐有关。宋词起初的繁荣也多是适应了社会娱乐的需要,词的演唱在一开始也多作为佐欢侑酒的娱乐手段。
  词虽早为“歌者之词”,但后却发展成“诗人之词”。我们一起来赏读宋代三位著名词人的代表词作,从词的主题及词的风格方面看看这种新体诗歌发生的变革。从中可见,以往的“艳词”有了新的面貌,它不再是消遣娱乐的工具,也不再单纯局限于男女恋情的窠臼,而是走向了自我化、个性化的道路。词既可以歌唱,又兼具表情达意的功能。词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出现抒写人生际遇、反映社会生活、家国巨变等有现实的话题。特别是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反映出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冲突,折射出宋元时期的时代风貌。词的风格上也呈现出豪迈、飘逸的新风尚,开辟出宋词的另一派别——豪放派。此后,宋词得以进一步发展,最终成为宋代的一座文化高峰。
  苏轼笔下的杭州城非常富庶,有“销金锅”之称。到了元代,杭州依然繁荣。在关汉卿笔下,杭州有着精致的帷幕、上乘的风帘、凑集的人烟,一幅繁华富庶的都市景象。同学们,你们读出关汉卿的作品与唐诗、宋词的区别了吗?
  关汉卿的作品属散曲,是元曲的一部分。他在作品中加入了方言俚语,通篇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是元曲的典型特征,这也是元曲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关汉卿最为世人瞩目的作品当属《窦娥冤》。他透过描写孤女窦娥的人生境遇表达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并透过窦娥之口对王朝统治支柱的“天地”、“鬼神”表示出极大的否定,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这类作品与当时的时代风貌密不可分。在元朝,起于漠北的蒙古统治者并不重视科举,读书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在政治上无法施展宏图大志。此外,四等人制的实施也使得知识分子地位空前沦落,民族歧视政策也引发社会矛盾与动荡。文人们此时选择了戏剧的创作,将自己的智慧与才能诉诸于广大观众,在社会下层寻找知音。再加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发展,也为元曲的创作提供了沃土。元曲在文学史上逐步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除了关汉卿,还涌现出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为代表的剧作家及一批优秀作品。
  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时代人们精神面貌、时代风貌的反映。近来有研究者认为北宋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用周密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客观地展现了商贸繁忙的开封城,同时,这位充满儒家思想情怀的宫廷画家更想通过这幅画作警示宋徽宗盛世之下蕴藏着危机。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冲突时常处于劣势,长期冗兵、冗官、冗费,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等现实问题,使得北宋的政治家们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他们有一些人致力于改革,如范仲淹、王安石,有一些则将目光转向历史,试图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供当世统治者借鉴。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为其中的典型,他希望达到警醒北宋统治者的目的,同时他也为中国史学留下了一部不朽巨著。
  课堂小结: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评价宋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宋朝在商业化、城市化等领域已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同时,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民族关系的发展等也催生出文学艺术上的累累硕果,为后人呈现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
  学习延伸:
  1.欣赏《清明上河图》,进一步了解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
  2.搜集资料了解宋元时期南通地区的都市生活。
  本课的学习到这里就结束了。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