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模拟课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模拟课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9 17:0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模拟课例
  课程内容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教学目标
  了解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和后果,认识藩镇割据的危害,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更迭和政权分立,提高运用历史地图和分析历史文献的能力。
  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运用历史地图,通过研究唐代疆域的变化,来了解唐朝的由盛转衰以及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通过研究历史文献,了解“节度使”的形成和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削弱。比较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的不同后果,认识黄巢起义对唐朝的“致命”打击。
  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形成,实际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时空意识,对历史地图、文献资料、历史文献的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前面四课内容的学习也将有助于推动本课的教学实施。由于学生对诗圣杜甫的诗比较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由诗的对比阅读进入,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和问题情境。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潘镇割据
  教学难点
  唐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资源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2月版
  (2)宁欣等著中国历史十二讲之《唐史十二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3)唐国刚《唐代藩镇研究》第12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卜宪群总主编:《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华夏出版社2017年5月北京第2次印刷
  (5)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11月第7版
  (6)《述唐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危害》郭静静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唐朝迎来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民族和睦的“盛唐”气象。然而,正当人们陶醉于太平盛世时,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国家顷刻间陷入了分裂与战火之中,此后唐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分界点。
  动乱与战火,对于百姓及国家的伤害是巨大的。作为这一阶段历史的见证人的杜甫,他的感触是深刻的。
  同学们,请您扮一回杜甫先生,读一读《忆昔》和《垂老别》的部分片断。感受一下唐朝在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一下北方地区遭受的浩劫和百姓的苦难。
  对于安史之乱之前的社会,杜甫在诗中是充满着眷念之情的。他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是啊,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去呀!想当年开元盛世时,人口大量增长,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无论官府还是私人的仓库储藏的米谷也是装的满满的。
  可惜的是,那幅场景已成过往,而眼前呈现的却是血火尸腥的现实。
  “昔日”是美好的,现实呢?却是残酷的。
  你听:“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在诗中,杜甫把我们的思绪引向现实,同时也发出了悲愤而又慷慨的呼声:“睁开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
  呜呼!是什么事件导致了如此悲剧的出现,从而使昔日强盛的大唐滑向衰亡的泥潭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讨论的内容: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23—26页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上的内容。
  并按小组讨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及原因。
  同学们,各小组都完成了吗?
  我们,请8个小组的第5号同学进行一下展示。
  嗯,不错!各小组的合作都很好。
  第三小组的5号同学,请你告诉我们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和原因吗?
  非常好!
  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透过图片来一次穿越,重回大唐,来一次探寻。
  这是一幅唐墓壁画,取名为《宴饮图》,是1987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里王村韦氏家族墓中出土的。壁画高2米,宽3.6米。立于画前,犹如置身其中。
  大家看:画面的中间置满各种食物、食具,画面中的九位宴饮男子神态有别,或为鼓掌、饮食、闲谈等等,那种气氛定是轻松和谐的。
  从装束上看,两侧妇人的服饰配色颇具时尚,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观,再细看两侧的侍者,可以从不同的服饰和面部特征,发现民族交融,汉胡一体的社会特征。
  同时,从壁画中心的九位宴饮者的服饰大致可以分辨出,他们的官阶都不是很高。
  整个画面上方浮云花草朵朵,下方尚有些许岩石,这一特征进一步说明,此壁画为民间画师之作,按照古人事死如生的风俗,可以推断,这是墓室主人生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用。
  见过了民间官吏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再来看一看朝中权贵们的日常。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这是杜甫《丽人行》的前几句,描写的是唐代杨贵妃的姐姐秦国夫人、虢国夫人出行游春的姿情。
  开元末年,唐玄宗“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已经失去了往日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而追逐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大家请看,这一幅是张萱所作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写的唐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从春天出游的盛大场景。
  画家张萱与杜甫基本上属于同时代的人,他的画作擅人物、亭台、花鸟及林木,尤以仕女和婴儿著称。他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杜甫的《丽人行》放在一起并读。对于真实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是一个绝配。
  一首诗、一幅画,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而两个画面提供的场景,一个从对真实历史人物和真实风俗图景的生动描绘,在一个特定的视角显示了一个伟大艺术时代的风貌,以及那种时代精神的某种姿神。另一个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奢侈淫逸的享乐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随着唐玄宗罢免了贤相张九龄,将朝政完全委于“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之后,朝堂之上派系争斗,互为倾轧,大唐贞观年间形成的严谨、高效和君臣一体的行政体制,在事实上已经完全溃散了,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可以这么说,这是唐朝政治开始腐败的一个标志。因此,封建中央集权的衰弱是大唐由盛世转向衰亡的重要因素。
  李林甫居于相位的十九年间,嫉贤妒能,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极力促使唐玄宗重用胡人将领,为后来安禄山的崛起乃至反叛埋下了伏笔。
  同学们,请看敦煌第156窟中的壁画《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各小组讨论,从图中我们可以阅读到什么信息?
  那个组来发布一下你们的观察报告?
  好,就请第三组的代表来回答:
  学生:这幅画绘有多达两百余人。出行队伍旌旗飘扬,延绵浩荡,显示了严整的军仪和威武的雄风。
  还有补充吗?
  学生:从壁画中,我们能感受到节度使的权力是很大的,是一方霸主。好像还拥有了自己的文武官员。那在唐朝,节度使是怎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
  老师:这个组同学的观察是仔细的,问题也提得很有水平。老师就简要地说一说吧。
  公元711年,唐朝的军事体制和边疆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由唐初以来的扩张、进攻,转为维持和防守,出现了节度使的称号。节度使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上任时八面威风,皇帝亲自派大员为其饯行,属下州县官吏,要举行隆重和仪式迎接。彩楼高耸,旌旗招展,鼓角齐鸣,节度使骑在高头大马上,由武装佼仗与五彩缤纷的旗帜簇拥而来,象征着权力的“双旌双节”高擎。
  节度使管辖数州,总揽辖区内的军事、民政、财政、权力极大。
  唐朝开始在边地设置节度使,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后逐步推广。节度使在当时被称为“藩镇”或“方镇”
  到了天宝元年,唐朝在边境地区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后来,随着军事斗争的需要,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逐步发展成拥有军事、行政、财政大权的军政合一的独立政治实体。
  至此,“猛将精兵,皆于西、北,中国无武备”。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外重内轻的局面形成。唐玄宗晚年的朝政腐败,加上唐朝军事体制和边疆形势的变化,最终引起手握平卢、范阳、河东三镇重兵的节度使安禄山的反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及原因有三:
  1.后期朝政的腐败;
  2.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3.权力对比失衡,外重内轻的局面形成。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概括一下安史之乱的过程,并总结一下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
  好,那一组先来概括一下安史之乱的过程?
  噢!第七组的第3号中心发言人。
  老师,我们组认为安史之乱的经过,简要地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①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②太子北上灵武,被拥为帝(唐肃宗);③763年,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帮助下,平定叛乱。
  嗯!非常准确。
  同学们阅读材料,讨论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带来了什么影响?
  好,请第二小组的6号同学回答。
  很好!
  结论一: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结论二: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作者借助老翁之口发出悲愤而又慷慨的呼声:“睁开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
  安史之乱因“节度使”而起,但事后节度使的数量反而大量增加的事实说明,安史之乱造成的直接、间接的严重后果。国势由盛而衰成为历史必然。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时常发生兼并战争,唐朝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唯有使之相互制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同学,你们可知周董是谁?
  噢,是周杰伦。
  你们可曾看过他主演的一部电影,名字叫什么“XX黄金甲”?
  对,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那又有那位同学知道,这部片名的来历?
  同学:我知道,是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的作品
  老师:你太有才了,佩服,佩服!
  同学们,请看: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从黄巢早年追求科举的经历,到后来走上领导农民起义的道路的“不寻常”,我们是否能够理解唐末社会危机的深重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下面,请各小组对照学习单,整理“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的知识要点,并进行回答。
  嗯,同学们都整理得很好。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②藩镇割据态势加剧,战争频繁;
  ③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请大家阅读屏幕并思考:为什么说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好,第五组的6号同学回答:起义军有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那么,老师想问的是,这个“致命的打击”主要体现有什么方面呢?
  还有,两场战争虽然都遭到唐朝的镇压,但通过对比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会发现,后者波及的范围似乎更广,转战大江南北、流动性更强。其中必有原因。
  同学:老师我们知道了。
  哦!请第8小组的1号同学回答。
  同学:是因为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统治者在内地普遍设立了节度使。这些节度使的辖境有的三四州,有的十余州,称为藩镇。他们凭借手中的实力,割据自立,不听朝廷命令,导致了唐朝后期社会的动乱。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虽大是十分强悍,但因藩镇之间有矛盾,中央又无力控制他们,因而,才产生了以上的局面。
  老师:不愧为1号位的同学,果然了得。是呀,黄巢在起义过程中,也曾乞降,供职为右卫将军。只是后来觉得周边藩镇们各怀心思,并不是非要制服他不可,因此又反叛了。
  通过对比唐朝局势图我们是否发现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藩镇的数量是剧增的,而政府对他们的控制能力却是极弱的。唐朝中期以后养了那么多兵,不但没有能防止动乱,相反却成为动乱的根源。唐朝政局的发展是在藩镇割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
  同学们,我们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关于“藩镇”得出了什么结论?——藩镇割据继续发展。农民起义,瓦解了唐王朝,给了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义军叛将朱温投降唐朝后,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而后,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大小的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藩镇割据的局面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唐朝灭亡以后,割据局面又进而演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战。
  五代十国的历史段为(907—979)。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这五个政权中寿命长的维持了16年,短的仅3年。
  与五代约略同时,在南方和河东地区还先后建立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和太原的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
  从他们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出特点:他们都是武人(节度使),政权更迭频繁。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主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小组内讨论。
  好,请第7小组的第4号同学回答。
  嗯,不错,不错,分析得有理。
  韩熙载这种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他知道皇亲想让他做宰相,可他更明白南唐快亡了,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因此,不想做亡国之相的他,想通过夜夜笙歌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结果,怎样呢!他达到了,在他死后五年,南唐被北宋灭了。
  虽然,南方的这些割据政权相继被灭了,但总的来说,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南北之间的联系也从未中断过。他们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但同时也是走向重新统一的开端。
  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假期,参观杭州的吴越海塘,切身感受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经济开发。
  最后,请同学们对照屏幕,组内相互检查一下学习单完成的情况,并及时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