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模拟课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模拟课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9 17: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重难点分析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从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两个方面展开叙述。
  “政治日益腐败”这一部分,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皇帝昏庸和宦官专权。从明武宗开始,屡出昏君。由于君主不理政事,朝廷大权落入奸臣和宦官之手。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掠夺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
  “土地兼并严重”这一部分,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它与政治腐败之间的关系,知道土地兼并严重是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的严重,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危机。皇帝带头兼并土地,建立皇庄,皇室、贵族和宦官大量侵占民田,土地兼并之快之猛之多,均为历史上所罕见,导致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明代〈流民图〉(局部)》并补充历史材料,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讲完以上内容,教师应该小结:政治上日益腐败、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经过两方面叙述。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分为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即政治腐败、赋税苛重,直接原因即陕北连年灾荒。政治腐败在教材第一部分已有叙述,教师可以补充赋税苛重和陕北灾荒严重的历史材料,以加深学生对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必然性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认识:明末农民战争首先在陕北爆发,是因为那里的灾情最严重;农民军有几十支之多,李自成起义军是起义的主力军。
  “李自成起义的经过”这一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起义军的主要活动。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了解教材《李自成像》和《人物扫描》中对李自成的介绍,阅读教材《材料研读》中提供的歌谣,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引导学生总结李自成农民起义目标明确、规模浩大、作战勇敢与深受百姓欢迎等突出特点,充分体会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均田免赋”口号的含义和意义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认识这个口号是针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的现状而提出的,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对于发动饥民、扩大队伍起了很大作用。在中国农民战争的历史上,它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来,标志着中国农民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也是本课的重点。
  “满洲兴起”部分,重点把握两件大事: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完成并巩固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完成了统一东北地区的大业,并促进了满洲社会形态的转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知识拓展》的内容,补充交代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促进了满洲社会的发展。
  “清兵入关”这一部分,要求学生理解清兵入关是明末农民起义从胜利走向失败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开始。从此,李自成农民军面临的敌人,不仅有明军,还有来自关外的清兵,这是历次农民起义不曾遇到的严重情况。
  小结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二、史料解读
  
  民争采山间蓬草①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②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卷八六
  【注释】①蓬:草名,即蓬蒿,这里指各种野菜、野草。②殆:差不多。
  【解读】本则史料出自明代官员马懋才在崇祯元年(1628年)入陕调查饥荒时所作的《备陈大饥疏》,揭露了明末陕西遭遇灾荒民众的悲惨生活,读来令人不寒而栗。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官府仍旧不顾民众死活,催征赋税如故,最终广大农民无法再忍受下去,揭竿而起,反抗朝廷的统治。
  
  
  三、问题解答
  
  1.材料研读
  想一想,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2.课后活动
  (1)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
  土地贫瘠的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农民只得吃蓬草、树皮、石块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但是,官府不顾百姓死活,催征如故。
  (2)下列各项,哪些与明朝灭亡有直接的关系,请在□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