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模拟课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模拟课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9 18:0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模拟课例
  课程内容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
  利用微课、图片及材料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部分内容以时间为序,围绕唐朝走向盛世的过程展开。贞观之治开创了盛世局面,武则天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则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学习这三部分内容,要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即位之后国内面临的复杂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各自采取的政策措施。本节课贯穿了唐朝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学习本单元的基础,也是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易受到影视剧影响。他们对这段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提供大量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材料分析与分组讨论,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历史人物。
  重点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难点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3)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8)张国刚、杨树森主编:《中国历史隋唐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同学们,这是一块石雕艺术珍品,它在1914年被盗运到美国,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石刻中的这匹马叫“飒露紫”,你知道这匹马的主人是谁吗?对,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你看他一身明黄色的龙袍,健硕高大,一派睥睨天下、俯视万生的帝王霸气。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充满朝气的、伟大的盛世——“贞观之治”,唐朝在世界历史的版图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盛姿态。
  今天就让我们穿过历史的烟云,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感受先人的治世智慧,探究盛世辉煌的奥秘。
  唐朝是如何建立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段,找出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唐高祖李渊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起兵反隋,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后平定全国。李渊退位后,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即位初期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呢?
  《贞观政要》记载: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再请同学们看这则材料: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杜佑《通典》
  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所叙述的自贞观以后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同学们都提到了贞观之治,那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的呢?
  《贞观政要·论任贤》中记录,唐太宗曾说过: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唐太宗是如何“以古为镜”和“以人为镜”的呢?请同学们可以结合课本第一子目的第二段、相关史事、材料研读及课文后的知识拓展进行思考。
  确实,“以古为镜”主要表现在他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个刚刚瓦解的、曾经强盛无比的隋帝国,不断的琢磨隋亡的教训,小心而又勤勉的引导他的帝国走出荆棘,走上繁荣,走向辉煌。从隋亡的教训中,他还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把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以民为本。
  同学们还提到了唐太宗善于纳谏,把魏征等谏臣作为一面“镜子”。
  那同学们知道魏征在李世民登基之前的身份吗?魏征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旧臣,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按理李世民应该对他恨入骨髓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世民即位后会杀掉魏征泄愤或嫁祸于人地把他作为替罪羊杀掉;然而,谁也想不到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这一戏剧性结局的果实是:魏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你从唐太宗对魏征的信任和重用的事情中,能感受到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思想?对,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李世民执掌的贞观王朝可谓人才济济,文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武有李靖、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一大批精英人物围绕李世民组成一个坚强高效的领导核心。
  在这样的治国思想的引领下,李世民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呢?请快速从课本中找出他的革新措施。
  唐太宗的一系列革新措施为什么会推动贞观之治的出现呢?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法,严格考查官吏,使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令文教昌盛;而减轻劳役,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让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因此出现了 “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23年的贞观时代成为一个典范、一种记忆,已经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当贞观的画卷慢慢合上,一颗美丽又特别的帝王之星冉冉升起,她是谁呢?
  让我们先对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帝做个初步的了解,请看这段微课。
  武则天病逝后,她的墓碑上不见一字,世人对她也是褒贬不一。如果让今天的你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你会为她设计出怎样的碑文呢?
  同学们都认为她在位期间社会继续发展,并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非常好,说明同学们掌握了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郭沫若也曾经这样评价武则天的功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但我们学习历史要史论结合,只有这样的结论,没有史实不行,请你用具体的史实来加以说明她是如何推动社会继续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颗独特的帝王之星陨落了,而历史的车轮行进到这里,李唐帝国即将迎来它的全盛时期——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是谁?
  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在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唐玄宗统治前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社会欣欣向荣,国力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与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盛世局面,他们在治国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呢?请你结合课文的第三子目及前面所学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思考。
  将同学们的观点梳理一下:1.在用人上:唐太宗和唐玄宗重用贤能,注重对官吏的考核;他们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其中体现出来的治国之道是要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与考核。2.在经济上:两位皇帝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着力发展经济。其中体现出来的治国之道是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使民富足。
  从唐朝建立到贞观之治再到开元盛世,正是唐朝发展到继续发展再到鼎盛的过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唐朝为什么会出现盛世局面?你认为使唐朝兴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可从统治者、改革革新、人民群众等方面思考。
  很多同学提到了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提到了革新措施。确实,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中国封建社会卓越的政治家。他们统治时期,封建王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而同学们也要认识到,在这其中也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随着开元盛世的到来,一幅用热血和汗水描绘的盛世宏图,开始展现在中华辽阔大地上,它使一个国家有了傲视群雄的自信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也使一个民族赢得了外族空前绝后的尊重,下堂课我们将一起感受盛唐气象,为中华文明在唐代的发展而骄傲自豪!下课!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