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模拟课例
课程内容
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道鉴真和玄奘的身份,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时间、原因和路线,了解他们在唐朝中外交往中的重要贡献;认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兴盛的原因、主要交流方式、交流内容及产生的影响,感受唐朝中外交往的盛况;懂得回忆也是获得史料的一种途径,学会区分文学作品与历史史事;感受玄奘、鉴真为代表的唐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活力,树立开放交流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教材《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内容,属于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从对外关系角度呈现出唐朝“繁荣”与“开放”的特征,亦与前面所学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历史各要素之间形成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本课分为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三个并列子目,生动地展示了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活跃盛况,以“点”带“线”,有利于学生把握。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中外交流中的典型事例,对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初一学生而言有较大的吸引力。特别是他们中的大部分阅读过青少版的《西游记》或观看过相关的电视剧、电影作品,对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感兴趣,对相关的情节也较为熟悉,但未能在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作很好的区分。经过上一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但不同学科之间习得知识的自觉迁移能力不足,历史学习中联系与综合的意识有待增强。
重点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难点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2)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沈为慧等:《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6)汪向荣:《唐大和尚东征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7)中国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纪录片《中国通史》第五十集《唐朝的中外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王维笔下那八方来朝的盛况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唐朝以其包容、开放的姿态迎来了怎样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况呢?其中又曾涌现出哪些富有传奇色彩的人和事呢?
让我们通过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走近这段历史。
在众多遣使来唐的国家中,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以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学习内容之广泛而居于首位。随使节而来的还有留学生、留学僧等。这幅《弘法大师行状绘词》描绘的便是日本备受尊崇的高僧大德空海大师的人生重大事略之一——“渡海入唐”的情景。很显然,他的入唐之旅并不顺利:他所乘坐的遣唐使船只正遭遇暴风雨的洗礼与考验。海在呼啸,风在狂吼,巨浪滔天;而木船孤立,风帆已损(部分日本学者认为是竹编风帆),撕裂在即。再看那空海大师,正立甲板之上,或在观察或在祈祷,坚定之心跃然纸上。据史料记载,小船在海上漂流一月有余,偏离预定登陆地明州(今浙江宁波),最终于赤岸(位于今福建省)上岸。事实上,当时许多遣唐使并未能如空海大师般幸运,多葬身鱼腹。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日本人为了寻求最新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依然甘冒“鲸波之险”前赴后继地向西渡海入唐,这份向学与坚持值得钦佩。彼时涌现出空海大师、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橘逸势等一批知名优秀人士,他们不仅在唐朝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而且将所学带回并改造日本社会。如右图所示,吉备真备正在教导仕女学习唐朝刺绣。相传也正是他与空海大师仿照汉字创造日文字母。除此之外,中华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典籍等也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波涛汹涌的海峡不曾打消日本对盛唐的向往,亦未能阻挡他的东渡扶桑弘扬佛法的步伐。他的坐像现被供奉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高约80厘米,是其弟子按其真容所塑。塑像中的他双目紧闭,面颊含笑,神情安详,栩栩如生。该塑像至今被视为日本的国宝。那么这位高僧是谁呢? 他的双目又为何紧闭呢?
他正是唐朝的名僧鉴真。恰巧咱们家乡南通圆博园中有一座鉴真东渡遇险纪念塔。请你充当小导游,为游客进行景点的讲解(可从人物身份、东渡原因、东渡过程、精神品质等角度展开)。
鉴真攻克复杂的社会阻力、“百无一至”的交通困难,在双目失明的情形下坚守承诺、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终酬宏愿,有力促进了佛法在日本的传播。
鉴真在日本享有极高的地位。那么除去传布佛教外,鉴真还对日本做出哪些突出贡献呢?
从这两则材料可见,鉴真把唐朝的医药知识也传到日本,不仅以自己高超的医术治愈皇太后的疑难杂症,而且帮助日本人辨别药物并保留治病救人的药方,自此之后日本“医道益辟”。除此之外,鉴真及其弟子还传播中国的建筑、绘画、书法等,是当之无愧的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与遣唐使共同带动日本社会制度、城市建设、科学技术、工艺美术、文学语言、宗教思想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唐风的影响不仅使当时的日本迅速迈入繁盛时期,更是跨越千年岁月沿袭至今。
唐朝文明绽放出有如磁石般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前来学习与交流。朝鲜半岛亦是其中之一。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公元7世纪中叶,新罗完成半岛统一结束长期分裂。此后唐王朝与新罗形成册封与朝贡的关系,新罗开始全面仿制唐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更广泛深入地研究和吸收中国文化,新罗也曾多次派遣留学生来唐朝学习。崔致远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画像冠服来看,崔致远甚至成为唐朝的官员,这说明唐准许外国留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据统计,唐朝的官方教育机构前后共接纳了多达三万余名的外国留学生,充分展现出盛唐对外交流的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雄伟气魄。此外,崔致远也致力于传播汉学,成为韩国“东国文学之祖”。这首收录于《桂苑笔耕集》的《题海门兰若柳》不仅体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造诣,更为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友好交往留下了一段佳话。
2016年,中国邮政集团在洛阳首发一套特种邮票,一时为许多集藏爱好者争相收藏与赏鉴。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枚。画面中的人物骨骼清瘦,衣着简单朴素,手持木杖,背负行囊及经书。背景则是与中原不同形制风格的建筑,说明此人之行程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异域他乡。他是谁?正是历史上真正的“唐僧”——玄奘。
那么玄奘的西行如《西游记》所描述一般吗?请大家阅读21页内容,完成表格空白部分。通过填写可以发现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启发我们在历史学习中需要注意区分。但文学艺术作品中勾勒出的“九九八十一难”却与玄奘西行所遇有异曲同工之处。
让我们一齐追溯玄奘西行的步伐,完善路线图并阅读材料,展开合理想象:玄奘西行可能会遇到哪些艰险?许多同学在展开想象的时候非常机智地调用了地理及文学知识,谈到玄奘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向西前行,途中虽没有妖魔鬼怪,但会经历恶劣的地理与气候因素的考验比如热风如火寒风如刀的茫茫沙漠、常年积雪寒意彻骨的大雪山等,甚至还会有人为之患比如强盗的打劫。
那么我们的想象符合历史史实吗?我们从何知晓玄奘西行的准确真实情形呢?对,聪明的你们想到了《大唐西域记》。这是玄奘归国后通过口述留下了一本记载其途径国家或地区情况的重要典籍。世界遗产印度那烂陀寺的挖掘与复原是此书严谨有据记事风格的有力佐证,凸显出《大唐西域记》的史学价值。现在请你阅读《大唐西域记》选段,并用几个词语勾勒玄奘的真实形象。
前路虽有“九九八十一难”,但玄奘凭借自身的积极主动、舍身求法、追求真理、坚忍不拔完成了西天取经壮举。纵然时光已逝,他目光中传递出的笃实、坚毅仍穿越千年而来。
在此之后,王玄策、义净等或沿陆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造访印度,进一步促进了中印之间的交流。而玄奘,中印文化交流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其精神、事迹至今为两国人民所铭记、传颂。
虽同为走出国门,鉴真东渡反映中国人通过向外传播文化的方式与外界进行交流,是唐朝繁荣成熟、自信强大、颇具张力的体现;而早前的玄奘西行则是中国人到外国学习先进文化的方式的体现,折射出主动接受、积极向学、好奇进取的心态。唐文化也正是在与外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补充和发展,成为当时东亚地区光芒万丈的星座。
袁行霈等在《中华文明史》一书中提出“(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唐朝中外交通路线图》及《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两幅图片,谈谈你“广度超过前代”的看法。
参考答案:1.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大,遍及亚洲、非洲地区;2.中外交往的国家数量增多,如与东亚的朝鲜、日本,南亚的印度,西亚的波斯、大食等国密切交往;等等。3.主要交往路线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且交通路线增多(据贾耽记载共七条),并出现了更多的中外交往密切的大城市,如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
请结合下表再谈谈你对“深度超过前代”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唐朝以海纳百川之态、兼收并蓄之姿吸纳、借鉴、融合外来文化,形成独具魅力的唐朝文明
2.以唐为核心的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逐步形成,且辐射影响到政治制度、经济生产、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课堂小结:唐朝文明是给予和贡献的典范,亦是吸纳和进取的代名词。规模空前的统一与强盛、社会生活的安定繁荣,给唐人带来了自信、宽容、好奇、开放的时代精神,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成为唐朝重要的文化精神,成就了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
学习延伸:
1.参观圆博园内的鉴真东渡遇险纪念塔、如东掘港国清寺遗址,了解南通在古代中外交往史中的地位。
2.寻找唐诗中描述的外来重要人物或物品。
供同学们课后进行思考或开展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