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模拟课例
课程内容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
学生观察地图,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讲故事,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及讲义“金瓶掣签制度”,知道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对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管辖;学习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立伊犁将军等史实,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通过分析史料,回顾史实,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安定边疆地区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六个内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及清朝在台湾建制、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雅克萨之战和清朝的疆域。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庞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清前期统治者的治边思想既有继承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治边思想大成的一面,又有根据时代需要和自身民族特点发展的一面,为今后边疆地区的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这学期已经学了唐朝、元朝等朝代的历史,对于国家的统一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少数民族的称呼、地名、封号等历史名词和相关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于图片、史料等素材,用史实与他们对话,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促使其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重点
郑成功抵抗荷兰侵略者的斗争;清朝对台湾、西藏、西北边疆的统治;雅克萨之战;清朝的疆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清朝前期统治者治边之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教学资源
(1)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版
(3)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教学过程
同学们,回顾已学历史,我们可知,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最终失败被害。而清入关后,以北京为都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坚持以尊炎黄、崇儒学的方针统治全国,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进一步维护大一统,从而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正如魏斐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一书中所说:“清朝统治的巩固,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它开始于在明朝北边的准备阶段,经过入关后对明朝旧制加以沿用和调整的试验阶段,最后造成了一种汉、满两种统治方式的精妙融合物。”在巩固统一方面,清朝具体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呢?我们就先从东南沿海着手,学习本课第一个子目。
今天厦门的海滨,覆鼎岩上,有这么一尊巨型石雕,巍然屹立。这尊丰碑式雕像的主人公,就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这是一尊如此英武的雕像——戴有头盔的头部稍向右侧,面部表情威严,两眼注视着海面;身着铠甲,左手抵在腰间,右手握一柄长剑,而右脚稍向前跨出。整尊雕像,呈现一种正待出征之势。1661年,他要出征到哪里去呢?对,台湾!你能不能结合地图给大家讲一讲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呢?从图中,我们可知郑成功率军是从金门出发的,很快占领了澎湖。
此后,军队在继续行进途中遇到了大风,接连几天无法出行。大风不止,军粮告急,在这一紧急时刻,郑成功向部下庄严宣告:“我率军东征,是为了收复国土,虽偶遇困境,但此举顺承天意,定会获得成功。”在他的鼓励下,全军将士团结一心,顶风冒雨继续向东南进发,于4月30日乘涨潮之机巧过鹿耳门,避开了敌人的火力线,顺利登陆,一举收复了赤崁楼。台湾民众见郑军到达,争先恐后出来接应,给予了郑军大力支持。随后,郑成功率军由海、陆两面围困台湾城,一面积极准备攻城,一面通牒荷军总督揆一投降。在遭到揆一拒绝后,郑成功下令攻城, 但台湾城城池坚固,强攻一时难以奏效,郑成功决定改取长围久困、且耕且战的方针,并多次打败荷兰的海上援军。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起总攻。荷军头目揆一见大势已去,于是被迫投降。至此,沦陷了38年的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是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揆一招降书中的一句话。结合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为什么郑成功确认台湾是中国的土地。几位同学说得很好。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就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那时称为“夷洲”。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已开始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和澎湖地区的民政,台湾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上述史实,有力地说明台湾是中国的土地。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再看这段材料,郑成功是怎样经营台湾的呢?从辟土田、兴教养可以得知,他注重农业生产,促进台湾思想文化的发展。他的精忠大义,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崇敬。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
郑成功去世后,他的儿子继续治理台湾。清王朝在稳定了对内地的统治后,于1683年攻入台湾。为了对台湾实施有效行政管理。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结合材料,思考一下,台湾府的设置有何作用?同学们注意到了多角度思考。一方面,台湾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到了近代,为了进一步加强海防,加强管理,1885年清朝在台湾设省。
清政府在台湾进行建制,而在西藏地区则 “因俗习为治”加以利用。喇嘛教在蒙藏地区有着长久的历史,得到普遍信仰,政治上占据着统治地位。清朝给予其首领很高的地位和特权。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举例说明。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顺治帝时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时,又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达赖”的意思是海,“喇嘛”是西藏佛教对僧侣的尊称,意思是上师。“班禅”是大师的意思,“额尔德尼”的意思是珍宝。可以看出清政府非常尊崇喇嘛教。而另一方面,“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正式固定下来,并且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从而加强了清廷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当然,随着清朝及西藏地方局势的变化,清政府也在不断创新西藏管理模式。同学们能不能再举例说明呢?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章程的这一内容告诉我们怎样的信息?的确如此,清朝用法规明确了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再请同学们观察这一图片,谁给大家讲一讲“金瓶掣签制度”?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大活佛在圆寂以后都要投胎转世,出现所谓的“转世灵童”,由转世灵童继任为下一代的达赖、班禅等大活佛。为了防止西藏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择,实行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掣签确定,然后报请朝廷批准。这一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呢?同学们的见解非常到位。这一制度保证了转世灵童选定的公正性,既能有效防止分裂局面,又能加强清朝中央政府对选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的监督,更重要的是保证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保证了西藏的稳定,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这是《顺治会晤五世达赖图》,描绘了顺治五年,五世达赖进京觐见顺治皇帝这样一次颇为重要的政治活动。128年后,西藏另一位首领再次进京觐见清朝皇帝。当时的乾隆特意为他修建了这座须弥福寿之庙。他是谁?对,六世班禅。想一想:六世班禅与五世达赖进京的背景相比有何外部危机?同学们一语中的。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妄想把西藏从祖国领土中分离出去。班禅六世严词拒绝了英国人的引诱拉拢,始终站在维护中国主权的立场,维护清朝中央政权与西藏地方政权是隶属关系的立场,态度是非常明确的。请同学们也用史实来讲一讲,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通过和亲政策促进了唐蕃友好,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关系。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而清廷通过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和制定金瓶掣签制,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六世班禅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之心,捍卫民族团结之情,令人动容!从五世达赖到六世班禅,他们都用行动说明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迫切愿望。而清廷为维护国家完整而施展的政治智慧亦让人赞叹!这座位于承德的须弥福寿之庙就蕴藏着这样的智慧。它由历世班禅驻锡地扎什伦布寺复制而来,庙的前部为汉式寺院的传统布局,后部为藏式的平顶大红台。这种汉藏合璧寺院建筑的出现说明了汉藏文化的融合,体现了民族团结,寄托了当时举国上下对民族团结的向往和追求。
同样在祖国的西北边疆,清也加强了管辖。西北的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西汉时,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光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什么?对,西域。张骞通西域后,西汉政府怎样管理西域事务的?是的,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这样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清朝,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这个地区称为回部。清代又是怎样巩固和管理这个地区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地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主要的信息呢?归纳一下,主要有康熙平定了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政府平定叛乱后是不是就放之任之了呢?显然不是,为防止叛乱再次发生,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清军为什么能取得平定叛乱的胜利?许多同学注意到了多角度思考。一方面,分裂分子分裂祖国、欺压人民的叛乱不得人心,祖国各族人民一贯反对分裂叛乱,维护祖国统一的康熙、乾隆的平定叛乱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另一方面清军只诛首恶、不杀无辜的平叛政策非常正确,顺应了民心。
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光辉篇章的还有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从视频中,我们可知土尔扈特部受到哪国的欺压?沙皇俄国。俄国自16世纪中期开始向外扩张,国界迅速向东推进,至17世纪中后期,其扩张势力已进抵清朝尚未巩固的北方边境,并介入到清朝的边疆民族事务之中,如前面所讲,噶尔丹就是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的。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东北黑龙江流域后,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了据点。1685年和1686年,康熙两次组织围攻雅克萨。沙皇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就是《尼布楚条约》。结合示意图,看一下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清朝前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既吸收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经验,又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加以发展、丰富和完善,使得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形成了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国家。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填一填,写一写,并概述清朝前期的疆域。同学们的概述注意到了,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位于新疆地区,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位于西藏地区,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当时属于福建省,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