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9 23:0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模拟课例
  课程内容
  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教学目标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插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内容为三个子目,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部分联系紧密。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清朝前期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把握清朝前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清朝前期,当西方已经开始由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厂过渡、工业文明社会逐步确立起来之时,中国仍然处在典型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在原有的形态下继续发展并达到顶峰。和过去历朝历代一样,社会动乱的结束,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促进了清朝前期农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到极致。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与其他农副产品,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方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清朝前期的商业发展,表现为从农村集市到小型工商业城镇和大城市的发展都超过了前代;地域性的商业群体如晋商、徽商也得到了发展。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发展,使清朝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兴盛局面。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第一个学期历史课程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的阅读能力和提取基本信息的能力,因此,本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插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通过问题探究、设计活动,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于人口快速增长问题辩证认识比较难,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重点
  清朝前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商业的发展;人口增长的利弊。
  教学资源
  (1)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3)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版
  (4)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5)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7)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李洵等主编:《清代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教学过程
  史学家戴逸在《论康雍乾盛世》中关于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情况有这样一组数据: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GDP占世界1/3;对外贸易出超量世界第一;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城市发展程度上,18世纪全世界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
  那清前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到底是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清朝前期的田间地头、作坊工场、大城小镇去看一看。
  这是《清前期农业的发展》图,请同学们图说历史,介绍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状况,可以结合课本第96~97页的内容。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回答条理清晰而且全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1.清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治理大河,兴修水利工程。
  3.改进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改良品种,推广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宋朝有“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清朝时期又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说明湖南、湖北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表明清朝前期我国高产农业区域的不断扩大。
  4.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甘薯是我们熟悉的一种高产经济作物,那大家知道甘薯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吗?这里还有一个小典故。明朝福建人陈振龙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见当地朱薯遍野,了解到此薯耐旱、高产、适应性强,生熟皆可食,他想到自己的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于是用心学会了种薯的方法,出资购买薯种,不顾西班牙政府不许朱薯出口的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避过出境检查,经7昼夜航行回到福州。陈振龙把甘薯引入我国,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
  这幅图是《耕织图》中的一幅,耕织图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状况。我国历史上绘制的系统成套的耕织图最早见于宋代,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都曾命人重绘《耕织图》。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耕织图》以及《清朝开荒执照》,谈谈你认为使清前期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对,从《清朝开荒执照》可以看出清前期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一系列的措施。而统治者多次命人重绘《耕织图》也体现了他们的重农理念。展开耕织图卷,从中既能闻到稻米的芳香,也能体味农人日夜辛苦的耕作,所以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动。而社会的安定及技术的改进同样推动了清前期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促进了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对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请同学们快速从课本中找出清前期手工业有哪些发展?清前期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品种繁多,产品精良,而且还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那什么是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呢?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清代纺织图》,你能发现他们跟一般的家庭手工生产有何不同?很好,他们分工更细,规模更大,秩序井然。大家知道这些劳动者和经营者是什么关系吗?是的, 他们都是经营者花钱请来的,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而家庭手工业中,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他们是家人,或者就是自己。那么,当时最有名的手工工场有多大规模?对,有五六百张织机。请你们总结一下手工工场的特点。很好,特点就是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
  如果说清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欣欣向荣的话,那清前期的商业发展更是生机勃勃。《盛世滋生图》是清乾隆年间画家徐扬用了24年时间创作的一幅宏伟长卷。让我们一起透过这旧时墨色,走进两百多年前的繁华苏州。作者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一镇、一城、一街的景物。这是山前村,村前场院上,有杂货店,有货郎、鱼贩、糖粥担,有挑秧苗、担柴草者,有运瓦、送水者,熙来攘往,一派生机。图中木渎镇商旅如织,水运繁忙,米行、绸庄等面河而设,酒楼、糕点等店铺夹岸遍街。而姑苏城内更是有人形容为“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你从《盛世滋生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是的,《盛世滋生图》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它是清朝前期商业繁荣的典型写照,同时也是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大城市商业繁荣的典型写照。
  人们常说:“无奸不商,无商不奸”,果真是这样的吗?我给大家提供一段视频和材料,请你结合这些,说说你对商人群体的新认识。
  确实,从视频和文字材料中,我们既能体会商人勇于创新、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的商人精神,也能看出商业繁荣离不开商人,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兴起,网络遍及全国各地,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是《清朝前期人口情况示意图》,你能看出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吗?对,清前期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从而人口数量有很大的增长。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合作探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自然、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组长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并记录,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
  很好,各小组都非常踊跃,而且善于观察和思考。清朝前期人口增长使劳动力增加,能够更好地开发资源和改造自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人地矛盾,对自然造成了破坏,对社会造成压力,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让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
  今天的这节课看似是一段盛世繁华的经济史,其实它也是人在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把中国的农耕文明推向顶峰的一段历史,这些人身份不同,有统治者、有农民、有手工业者、有商人,然而,他们的历史活动共同谱写了一幅盛世繁华、异彩纷呈的画卷!课后学习延伸:搜集你的家乡在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资料。下课!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