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10《苏轼词二首》知能优化演练精品练习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3.10《苏轼词二首》知能优化演练精品练习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2 16:4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2.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4.古今不同读者对《定风波》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2: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二、语言运用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每句不要超过20个字)
北京东城区教委小学教育科最近进行了一项关于“校训”的调查。在被调查的50所小学中,49所学校的校训构成形式为“四词八字”口号式,所占比例高达98%。50所学校的校训,共涉及用词38个,普遍存在着重复使用的问题。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词依次为“勤奋”,38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76%;“团结”,26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52%;“创新”,21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2%;“文明”,20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0%。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述材料,提出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北京东城区各小学校训形式趋同,内容相近。
(2)校训应与时俱进,因校制宜,张扬个性。
6.阅读下面文段,概括东坡先生碑刻“使人动心”的原因。
东坡楼里,汇集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诗和联语,作品无不流露出对乐山自然环境的赞许,对东坡先生的敬慕情绪……但是,更使人动心的是东坡先生那些书法、绘画作品的碑刻, 东坡先生以诗、书、画三绝而名垂古今,他有不少诗、书、画合一的作品,更有大量的诗词、文章的手迹。在东坡先生坐像后面,是他抄写的欧阳修《丰乐堂记》和《醉翁亭记》。这两幅书法碑刻,厚重而不失灵动,饱满且富有神采,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恩师的敬重,显示出他生命深处敦厚、质朴的一面,这大概正是他人格魅力的根源所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碑刻厚重而不失灵动,饱满且富有神采,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恩师的敬重;显示出他人格魅力之源——敦厚、质朴。
??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萧瑟 晦涩 塞责 稼穑
B.乘兴 乘风 乘载 千乘
C.料峭 讥诮 不肖 俊俏
D.婵娟 禅让 蝉联 不惮
解析:选A。A项,都读“sè”。B项,千乘(shènɡ),其他读“chénɡ”;C项,不肖(xiào),其他读“qiào”;D项,读音依次为“chán,shàn,chán,dàn。”
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
B.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C.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D.料诮春风吹酒醒,微冷。
解析:选C。A项,“倚”应为“绮”;B项,“时”应为“事”;D项,“诮”应为“峭”。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酒问青天    把:握着
B.高处不胜寒 胜:胜过,超过
C.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听凭
D.料峭春风吹酒醒 料峭:形容微寒
解析:选B。B项,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4.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蓑烟雨任平生  B.何事长向别时圆
C.千里共婵娟 D.回首向来萧瑟处
解析:选D。D项,解释为“方才,刚才”。
5.名句名篇默写。
(1)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
(2)不应有恨,____________?
(3)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__。
答案:(1)把酒问青天 (2)何事长向别时圆 (3)何妨吟啸且徐行 (4)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8题。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起舞弄清影”中“弄”字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弄”是“赏玩”的意思。表明月下起舞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7.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并分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做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
8.请结合原句回答《水调歌头》中作者的矛盾心理,并说明这种矛盾心理最后是怎样化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作者想超脱尘世,又怕“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人很快领悟到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唯望各自珍重了。这些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三、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9.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 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词的鉴赏和理解,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词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答案:表现的是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和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10.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全词上片写春景,首句点明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以春水、春花为着眼点,将眼前之景铺展开来,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清明时节,应当归乡,但此时因公务等欲归而不能归,内心自然生出一种淡淡的郁闷之情。
答案:“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抒发了一种淡淡却又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的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契合,体现了作者寓情于景的功力。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①。
【注】 ①短松冈:指坟地。
11.这首词题目是“记梦”,作者在梦中梦到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词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梦的内容。表现出深切怀念。
答案:作者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妻子正像当年一样,凭窗梳妆,夫妻相见,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惟有相顾垂泪。这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12.尾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是从亡妻的角度着笔的,体会这样表现的好处,并加以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不写自己怀念亡妻,而从对方的角度着笔,显得委婉含蓄。
答案:作者写亡妻年年为思念自己而“肠断”,实际上是写自己为思念亡妻而年年“肠断”。这种从对方的角度着笔的手法,比直接写自己的思念之情显得委婉含蓄,也更为深切感人。
四、语用创新
13.(2011年高考安徽卷)下面五个句子中四个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①中国有超过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疆,还有众多的内陆水域,水下文化遗产丰富,这些遗产在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③在丁俊晖走出其运动生涯的一段低谷后,本赛季战绩辉煌,夺得温布利大师赛冠军,并在世锦赛上闯入四强,平了亚洲选手在世锦赛上的最好成绩。
④从2010年9月1日起,安徽省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都降低了药费,省医改办提供的数据显现,我省基本药物采购价相对于国家零售指导价总体下降了52.8%。
⑤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正全力以赴地处理福岛核电站事故,这场事故或许能在短期内得到妥善处理,但东电公司所面临的信任危机能否在短期内消除,值得期待。
序号
修改
解析:①“有超过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疆”中“超过”和“多”重复赘余。③成分残缺。从“本赛季战绩辉煌”一直到句末。主语都应该是丁俊晖,而句首的“在”掩盖了主语。④“数据显现”搭配不当。⑤“……信任危机能否在短期内消除,值得期待”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
答案:
序号
修改

删除“超过”,或删除“多”

删除句首的“在”

“显现”改为“显示”

“值得期待”改为“尚难预料”
14.(原创)为下面一则新闻加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网成都4月18日电(记者 余里) 记者18日从四川省眉山市旅游局获悉,随着“东坡老家,快乐旅游城”形象的逐步确立,2010年,眉山将投资38亿元着力打造川南休闲度假旅游圣地。
2010年,眉山积极打造三苏祠—老峨山、柳江古镇—瓦屋山一线等特色旅游产品,丹棱梅湾湖、东坡广济桃花山、仁寿文宫等地的乡村旅游产品,七里坪国际避暑度假区、水天花月水上乐园等休闲度假型产品。同时,加强宾馆饭店的新建和改造升级。
眉山市俗称眉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苏轼)的故里。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眉山的“三苏”遗存丰富,三苏祠是三苏父子故居;远景楼号称“中国四大名楼”,苏东坡曾为其作《眉州远景楼记》;蟆颐观、连鳌山、三苏湖是苏东坡兄弟少年时游学遗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苏东坡故里四川眉山投巨资发展休闲旅游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