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9 15:4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学习目标
1. 抓住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
2. 初步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
准确读出下列字音:
又见鲁迅
介绍作者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 》《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周树人
豫才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呐喊
彷徨
5.散文集:《 》
6.散文诗集:《 》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朝花夕拾
野 草
品读人物
刘和珍的生与死
合作讨论
1. 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在原文划出句子、关键词。
2. 结合文中的句、词,说说你从中看到的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刘和珍的事与人
(1)预定《莽原》毅然——渴求真理与进步
(2)学生自治会职员——有组织能力、有威信
(3)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勇于斗争
(4)虑及母校前途 黯然——责任感强
(5)常常微笑,态度温和——温和善良
写作背景1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大沽口事件)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
会后他们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惨案)
写作背景2
刘和珍的事与人
(6)向执政府请愿——爱国热忱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析 读 悟 旨
初步把握写作意图
作者的情感:
“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对爱国者:尊敬、悼念
各方的评价态度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 的。

段政府通电称,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冲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欣然前往
她是一个敢于斗争,有着高度的责任心的热血青年,“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因此“受人利用”不攻自破。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对反动派:揭露
嘲讽
执政府的暴虐不言自明
流言的荒谬不攻自破
作者的态度
惨象+流言,
表现强烈的愤怒
屠刀+钳口术,实行高压统治。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对麻木民众:哀伤、唤醒
写作意图
反动派、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哪类人 作者的态度和感情
麻木的民众、庸人
尊敬、悼念、激励
揭露、嘲讽
哀伤、唤醒
爱国者
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是在于述评“三·一八”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君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鲁迅先生借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意图是
爱国青年
反动势力
庸人
悼念
唤醒
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