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区域发展差异——南方和北方、西部大开发(学案二)
【学习目标】
1、知道南方、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发展方向。
2、理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知识梳理】
一、南方与北方
1.划分界线:①
2.区域差异:
南方和北方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北方 南方
优势 自然条件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② 面积广阔,森林、③ 、石油、④ 等资源丰富 跨越⑤ 及少部分⑥ 地区,热量丰富,⑦ 充足,⑧ 产、生物资源、⑨ 资源等相当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 是我国主要的⑩ 地区和 基地 工业和 工业发达, 经济发展迅速
存在问题 资源不足,黄土高原 严重等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
发展方向 调整 、扩大 、改善生态环境 大力加强 经济建设,同时注意环境保护
二、西部大开发
3.目的:
4.范围:
5.背景
(1)优势:
(2)劣势:
6.意义:
7.结果:
【问题探究】
8、“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南、北方都存在着很大差别。查找有关资料,完成下表:
区域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植被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红壤、砖红壤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生产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工业生产
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
对外开放
9、材料一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2007年7月30日下发通知,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计划2007年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为1 516亿元。
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材料三 见右图。
图中从A至B和从C至D的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
10、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紧缺、植被覆盖率 不高和人地矛盾尖锐是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好转的四大主要因素。下列开发大西北的自然条件中,主要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最缺少的自然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A.宜耕荒地广阔—热量 B.草原广阔—森林
C.矿产资源丰富—光照 D.土地广阔—水
11、西部大开发中的青海、新疆都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下列关于两省“特色经济”的叙述中,属于青海省的是( )
①全国的钾肥基地 ②我国特色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③全国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 ④我国的水电基地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12、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1)~(4)题。
(1)关于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的连线,正确的是( )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2)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3)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4)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
A.从①到② B.从②到④ C.从③到⑤ D.从⑤到⑥
13、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贯彻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1)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显著:
①“祁连雪水灌三州”是西北内陆地区干旱景象的写照,它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是重要水源,______资源不足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是高寒气候,气温低、生长期短。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照资源较为丰富,但整体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③西南山区山高谷深,常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地势起伏大,也说明本地区的气候______变化显著,森林类型多样,近年来政府采取禁止砍伐、封山育林的措施,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充分发挥森林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这对保护生态环境,减轻长江中下游水患有深远意义。
(2)“西部大开发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资源条件,着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按照这一要求,请你选择下列一个地区,就其发展,谈谈设想。
A.这里是一片河谷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不受台风影响,亦无寒潮侵袭,常年花开果熟,茂密的森林中有象群出没,孔雀啼鸣,金丝猴追逐;居民住宅——高脚竹楼掩映在绿树花丛之中。
B.这里是一块高山环抱的盆地,盆地中有丰富的盐碱资源,有煤炭、石油、铅锌等多种矿产,经过以往的开发,已有公路、铁路与外界联系,工矿企业逐步诞生,一些新城镇正在崛起。
1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
材料二 海南、新疆两省区相关地图
(1)海南岛和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 水源 B.热量 光照 C.降水 热量 D.热量 水源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还有____________,新疆还有____________。
(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答案:
区域项目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位置 约32°N~34°N以南 约32°N~34°N以北
地貌 丘陵、低山为主 平原、高原为主
气候 1月均温 0℃以上 0℃以下
无霜期 8~12个月 3~8个月
积温 4 500℃~8 000℃之间 1 600℃~4 500℃之间
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年降水量 800毫米以上 800毫米以下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均有
河流 水量 大 小
水位变化 小 大
含沙量 小 大
结冰期 无 有,自南向北渐长
土壤 红壤、砖红壤 棕壤、黑土、钙质土
植被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9、AB一线降水量呈现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分布规律。原因是受海陆位置影响,降水量逐渐减少,但祁连山和天山地区受地形影响,降水量有所增加。
CD一线降水量逐渐减少。原因是地势逐渐升高,距海洋越来越远。
10、D
11、D 解析 考查青海的矿产和水电站分布。青海有我国著名的察尔汗盐湖,建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境内河段水能丰富,已实现了梯级开发,这二者是新疆所不具有的优势。
12、答案 (1)D (2)B (3)C (4)B
解析 解此组题目要认真阅读所给的图示:①经、纬度;②虚线位置和走向。通过分析可看出:该区域为我国模式图,东西走向的虚线为秦岭—淮河一线;①②间虚线为贺兰山一线;②与③、④与⑤之间的虚线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⑤与⑥之间的虚线大致与武夷山相吻合。第(1)题,①处大致为我国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高原,与“梯田层层稻花香”不相符;②处为黄土高原地区,与“草原茫茫牧牛羊”也不相符;③处为华北平原地区,与“翠竹青青有人家”不相符;④处为四川盆地地区,低山丘陵、紫色土壤、湿热气候适宜茶树的生长,与“山歌阵阵采茶忙”相符合。第(2)题,①区为温带荒漠区,不可能出现常绿阔叶林;②区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广大;③区为平原地区,泥石流、滑坡灾害很少发生;⑤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土壤盐渍化普遍”不符合规律。第(3)题,①地区的河流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融水量大,水位高,冬季反之,水位季节变化大。②区域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积雪很少甚至没有,春季干旱少雨,所以,河流春汛不可能长于夏汛。③区域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冬季有结冰现象,河流多流经或发源于黄土高原、太行山等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河流含沙量大。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长,河流汛期相对较长,径流季节变化也较大。第(4)题,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该旅游团从落叶林带到常绿林带并且穿越了一座高大的山脉。通过分析可得出:只有从②区域的渭河平原到④区域的四川盆地才符合题意。
13、答案 (1)①高山冰雪融水 水 ②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③垂直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2)A地区:建自然保护区、物种基因库;建热带作物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发展热带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业;综合开发自然资源,防止生态破坏;需发展运输业。
B地区:发展采矿、冶金、化工等第二产业;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市场;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预防工业“三废”污染。
14、(1)B (2)海洋运输 管道运输
(3)海南:中间高,四周低;新疆:山地、盆地相间分布。
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由地势高向地势低的地方流)。
(4)海南: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建立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新疆: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建成能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