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六单元
(语文要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默写)
目录
单元学习目标
01
语文核心素养
02
单元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 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讽谏艺术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3.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语文核心素养
史传文学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一、史传文学的特点
史传文学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真实性。史传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 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不能凭空虚构。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做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2. 艺术性。史传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 描摹物态。史传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 概括性。在史传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比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但一些小传(如“轶事”等),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性格。因而史传文学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性格特点突出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
4. 通俗性。史传文学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如介绍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等,富于文学色彩。
二、史传文学的鉴赏方法
1. 凸显人物形象
(1)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2)在生动的叙述语言中理解人物性格。
2. 分析作品结构
结构就是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文字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如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依据传记的文体特征,深思传记
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传记,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3. 关注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史传文学作品是“客观历史事件的文学再现”,它能够广泛地表现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能够表现作者和其所记载人物的唯物思想,也能够表现作者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史传文学由于多采取以人物为中心的方式,从历史人物的客观活动中陈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分析这些历史人物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因而它又有作者“主观情感的诉诸”体现。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例,他为人列传,并非有事必录,
而是对历史题材加以严格地筛选、提炼,突出历史上那些“非常”之事。在故事情节和安排上,也多选“倜傥非常”的奇人,多论不同寻常的“轶事”,从而使人物传记带有传奇色彩。他对所写的那些人物有深刻的了解与鲜明的爱憎,对于正面人物,他怀着崇敬赞扬的热情;对于反面人物,则投以厌憎愤恨的怒斥。
4.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为对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的分析。另外还表现为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以及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
20 曹刿论战
目录
名师导学
01
名师导练
02
名师导学
一、一课一法
体会课文的多种写作手法:
1. 课文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课文通过对长勺之战的记叙,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掌握有利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课文表面上是在记叙一场战争,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寓议于叙。
2. 体会课文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课文剪裁详略得当。课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方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1)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政治热情。
(2)以鲁庄公的急躁冒进,反衬曹刿的从容谨慎,这样一个出身卑微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便跃然纸上。
二、内容梳理(用原文语句填空,理清文脉)
曹
刿
论
战
请见
直接原因:“①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战
齐师伐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政
治
上
:
取
信
于
民
作战
庄公:“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急躁冒进)
曹刿:“未可”“可矣”(从容谨慎)
论战
反攻时机:“⑦_______________”
追击时机:“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彼竭我盈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军事上
:
把握战机
知识思维导图
名师导练
一、字词解释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齐师伐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肉食者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衣食所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弗敢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惠未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弗敢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信未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队。
指安身。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独自享有。
遍及,普遍。
虚夸,夸大。
使信服。
(9)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忠之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公将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再而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赐福,保佑。
驱车追赶。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类。
第二次。
穷尽。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牺牲玉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弗敢加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粗俗,低下。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虚夸,夸大。
增加。
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4)小大之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以一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
信
指诉讼事件。
关押犯人的地方。
可凭借。
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
小信未孚 ________________
实情。
信用。
4.文言词汇选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齐师伐我/伐竹取道
B. 衣食所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C. 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 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
D
4. (1)【解析】A. 攻打/砍伐;B. 安身/怎么; C. 虚夸,夸大/益处;D. 车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
B. 民弗从也/便舍船,从口入
C. 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一鼓作气/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
(2)【解析】A. 参与/中间;B. 听从/由;C. 类;D. 鼓起/有所作为。
二、 句子翻译
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不会跟从(您)的。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不敢虚夸,一定对神灵说实情。
5.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诚心判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敌方的士气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都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三、内容理解
1. 内容理解默写。
(1)曹刿坚持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在论战中指出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___________”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彼竭我盈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4)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战
勇气也
难测也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夫大国
惧有伏焉
2. 内容理解简答。
(1)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的人物特征?他的这一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在政治上能取信于民,在军事上能把握战机。
①战前: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②战中:急躁冒进,急功近利。③战后:“问其故”,愚蠢无知。
(3)文章在叙事详略安排上堪称典范。请依据文章内容回答:文章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主要采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详略得当,详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双方交战的过程。这样安排,能突出曹刿的“远谋”和文章的中心,切合题意。
对比手法:将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地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同时也表现了鲁庄公的目光短浅。
3. 综合分析选择。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 文章以对话为主,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如写战役经过时,只用“未可”“可矣”等简单话语,便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伺机而动的特征。
C.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文章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D. 文章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详写战争的经过和场面;略写战前准备等方面的内容。
D
3. (1)【解析】应是略写战争的经过和场面;详写战前准备等方面的内容。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过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议论,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 面对齐军压境,鲁庄公仓促迎战,乡人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鲁庄公的一番对话,使鲁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 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 文章突出了曹刿从容镇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C
(2)【解析】鲁庄公还能广开言路,礼贤下士。
对比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 ”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⑦也。军虽新退,曹公
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⑧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比:连续。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⑤促:赶快。⑥亟(jí):赶紧。⑦敌:对手。⑧纵:纵然。
﹏﹏﹏﹏﹏﹏﹏﹏﹏﹏﹏﹏﹏﹏﹏﹏﹏﹏﹏﹏﹏﹏﹏﹏﹏﹏﹏﹏
参考译文:【乙】曹操连续攻打张绣,一天早上带领军队撤退,张绣亲自追赶曹军。贾诩对张绣说:“不可以再追了,如果再追赶的话一定会被打败的。”张绣不听从(他的话),带领士兵和曹操交战,大败而回。贾诩对张绣说:“现在赶快再去追,(再去交战)一定可以胜利的。”张绣推辞说:“刚才没有听您的话,以至于到了这般地步。现在(我)已经被打败了,再追又有什么用呢?”贾诩说:“战争形势有变化,赶快前往,(交战)一定会取得胜利。”张绣相信了他,就收拾闲散的士兵追赶,大战后,(张绣军)果然胜利而归。张绣问贾诩说:“我用精锐的士兵追赶他们撤退的军队,而您说一定会兵败;我撤退后用被打败的士兵去追击胜利的士兵,而您说一定会战胜(他们)。情况全部都
如您所说,可是为什么这些与常理相反的事情都一一应验了呢?”贾诩说:“这个很容易知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却并非是曹操的对手。虽然曹军刚刚撤退,但是曹操一定会亲自断后;虽然追击的士卒精良,但是既然您比不上曹操,曹军的士气就会强大起来,所以(我)知道肯定是会失败的。曹操攻打将军没有失算,力气并未用尽就撤退了,一定是国内出现了重要的问题;既然已经打败了将军,他们一定会率领轻快的军队迅速行进,纵然留下众多将领压阵断后,虽然这些将领很英勇,但仍然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即使用败军追击,交战也一定会胜利。”张绣因此很佩服贾诩。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又何间焉/遂与外人间隔
B. 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绣谢曰/长跪而谢之
D. 果以胜还/未果,寻病终
B
4.【解析】A. 参与/隔开;B. 类;C. 推辞/道歉;D. 果然/实现。
5.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 释
悉如公言 参考成语法:悉数奉还
(1)____________
一朝引军退 课内迁移法:朝而往,暮而归
(2)___________
促更追之 查阅词典法:(1)动词,改变,调换;(2)动词,经过,经历;(3)量词,夜间计时单位词;(4)副词,再,又;(5)副词,却,反而;(6)副词,愈加。 (3)____________
全,都。
早上。
再,又。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刚才没有听您的话,以至于到了这般地步。现在(我)已经被打败了,再追又有什么用呢?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诚心判断。
7. 请用“ ”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曹 公 攻 将 军 无 失 策 力 未 尽 而 退 必 国 内 有 故。
8. 甲文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你怎样评价乙文中的贾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甲文中,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抓住战争与反攻时机,在彼竭我盈之时与辙乱旗靡之时乘胜追击。贾诩在作战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知己知彼,果断做出判断。
9. 下列对两则选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写法上说,甲文第1段主要记述了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以记叙和描写为主,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本段、开启下文的作用。
B. 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C. 乙文记叙了张绣的谋士贾诩对张绣两次用兵和战争胜负的判断,充分展示了贾诩的军事指挥才能。
D. 甲、乙两文都着重于对人物语言、心理的描写,同时也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衬托出主人公的机智。
9. 【解析】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语言描写,但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