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高考作文真题 点评分析
北京高考卷
真题鲜送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 分)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
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
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命题解读
北京大作文之一是一篇命题作文,具体而言是材料加命题的作文,而文体要求是议论文。纵览北京高考
作文的命制,都体现着稳中有变的趋势和特点。“学不可以已”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观点,
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止。“学习”是一种自我的修行和提升,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的主宰,很大程度上
人类在永不停歇地学习改变世界,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各种本领。诚如材料所提“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
的优良传统”,无怪乎,《周易》里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
是“学不可以已”的最好诠释。世易时移,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既有相同之处,也定然
不一样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对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考生作答时要选
择自己对古今学习的不同感触最深的做深度剖析,体现出自己的思辨色彩即可。
“学不可以已”近年各地模拟考集萃
1. (2021·四川省·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 劝学》)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唐 韩愈《师说》)
③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睡觉)焉,久而益足。(汉 徐干《中论 治学》)
学习无止境,学习是人生中永恒的话题,常谈常新。请结合以上材料,给刚入校的高一学生写一封书信,
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符合文体特征;贴合身份;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字。
【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由名言构成,都与“学习”有关。
第一则名言强调学习不能够停止。语出荀子的《劝学》。意在强调学习者要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是发展、
完善自身的最佳途径;学习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求学者必有终身求学的意识。
第二则名言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是说学习过程中要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学习主线,虚心向老
师求教,课上状态、课下作业都应保有积极的态度。
第三则名言大意是说学习如同登山一样,越向上走就越高;如同睡觉一样,时间越长,精神越充足。此名
言意在强调学习应该努力攀登,否则就会不进则退同时也强调学习也要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学
会劳逸结合。
三则材料都关联“学习”的话题,侧重于从学习的方法谈论学习,即要“学会学习”。
具体写作任务为给刚入校的高一学生写一封书信。按照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书信
内容应提及材料或涉及材料里的观点,成文时要注意书信情景性和语体特点。
写作时考生可立一个醒目的标题,如“‘劝学’新解(新说)”,正文可从三则名言切入,就着名言观点
进行阐释;对于学习的认识,考生可以依据材料中提到的“学不可以已”,要循序渐进;“古之学者必有
师”,要虚心请教;“学者如登山焉……”,要锲而不舍和劳逸结合等,鼓励求学者要学会学习。也可以
结合现实,用崭新的眼光批判的看待名言中的思想,阐发自己的新观念、新思想,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辩证
的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勇于质疑、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从兴趣出发、勇于创新等等均可,所以本
题其实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不管哪个角度,都不能脱离“学会学习”的话题。
参考立意:
1.学习要持之以恒。
2.转益多师是吾师。
3.学习要日积月累。
4.亲我师,信师道。
5.敏而好学,不耻多问。
6.勤能补拙。
【范文】
学不可以已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有:“不读诗,何以言",今有:“不读书,何以言"。
可见读书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同样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读书可以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读书可以让我们知荣明耻。书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在给我们
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指引着我们正确的人生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所以,生而为人,
我们怎能不把终身学习当作人生重要的事情呢?
读书能让人告别平庸。“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小时候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也不喜欢上学,总觉得上学枯燥乏味,但又不得不上学,因为身边的小
朋友都在上学,后来上了学慢慢的会识字,会写字了,会独立阅读故事书了,躲在自己的小屋里读着那色
彩丰富的绘本和那一篇篇美好而又有趣的童话故事,瞬时间对读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再也不觉得读书枯燥
乏味了,原来书里面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后来上了中学,高中,大学以至走向工作岗位,至今每天都坚
持阅读的习惯。读书让我明白了很多人生哲理,学会了为人处世,读书指引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爱岗敬
业,热爱生活,敬畏生命。
读书能让人拥有智慧。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有智慧的国家,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石器时代,再
到后来的铜器,铁器时代;从古代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到两弹一星,再到计算机互联网时
代,无不充满着智慧的结晶。我们古老而又文明的民族是多么充满智慧啊,身为这个民族中的一员,我为
我的民族和国家骄傲!
读史使人明智,回顾历史中的发明家,文学作家,诗人,甚至历代造福万民的帝王,哪一个不是自幼
学习,刻苦读书,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呢?读书是智慧的源泉,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到多读书,会读书,读
好书,提升我们的认知的境界,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读书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一个人外表的华丽是可以包装的,可内心的高贵却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
质。读好书,能滋润我们的心田,读好书,能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书籍是精
神之窗,是精神食粮,是心灵的营养品。没有书籍,就好像生活没有了太阳;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
翅膀,没有书籍,就好像航海没有了方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
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梦里寻
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因此,若想提
高人生境界,则必须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生而为人,活着就要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重要的是你
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嗨!那人,学海无涯,好好学习吧!
2. (2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期末考试)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作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当下,从踏入小学校园,到高一行将结束,你曾一次次地体验过为考试的
学习、为升学的学习。可是,即便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面对考试和升学,学习似乎依然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
题。
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
对于为考试的学习和不为考试的学习,你有怎样的见解和感悟?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
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
【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材料主体部分包括两个段落,它们讨论的核心话题是“学习”。材料中将学习分成两种,一种“为考试的
学习”,指高一学生近十年来面对升学、考试的学习,通过学习丰富知识,获得满意分数,考取理想中的
学校。“可是,即便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面对考试和升学,学习似乎依然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所以另
一种“不为考试的学习”的学习凸显出来了,“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呢?”材料中的这个问题将
考生关于学习的思考引向深入,也是命题者意图重点所在。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试的学习,
还是不为考试的学习?那么学习的方式、方法、态度、意义、价值等等就是考生应该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
同时藉由思考“学习的目的、意义、价值”思考更广阔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意义非凡:
两年后读书生涯将告一段落,那么多年来“为考试的学习”该走向何方?是继续“为了考试的学习”,还
是开始思考“不为考试的学习”?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的“学习”又是怎样的“学习”呢?这个看似简单
的问题,其实是指向学生的生涯规划的,这也是当前“三新”背景下,国家对高中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建立生涯发展规划。在青年时代确立生涯发展规划,树立正确学习观,梳理人生发展方向,那么思考学习
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进而端正学习态度,运用合理学习方式和方法,这是高中学生的重要任务,也是建
立全民终身学习机制的重要起点。
参考立意:
1.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与升学,学习应该有更高远的目标和追求。
2.学习是人生不断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
3.学贵有心、学贵有法、学贵有勤、学贵有恒、学贵有志。
4.学无止境,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目标。
【范文】
心之所向,学无止境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有人对此不解:学习难道不是为了考试吗 当我们不必面对考试和升学的时候,为
什么“不可以已” 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我觉得在客观上学习与考试是没有联系在一起的。太史公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在过去的社会中,有很多寒门子弟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但也有人学习从来就不与考试挂
钩。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难道他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吗 当然不是。
他的学习在于从心从教,如若不是,他又何以润泽万世,传扬至今呢?
那么学习为什么会与考试有联系呢
隋唐以来,设科举制,以考试成绩来定夺自己的前途。现代社会已然没有科举制,随之而来的是大大
小小的考试。对于我们而言,学习似乎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考试成绩单上的红勾勾,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学
习,我们从来没想过,如果没了考试,学习会是怎样的。
也许一派轻松,毫无压力?
也许混沌度日,迷失自我?
亦或是张弛有度,如同往常?
我觉得无论有没有考试,学习该怎样还怎样。而没有考试后的学习中我们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才是我
们心之所向,才是我们学习的本来目的。
所以,考试从来都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有考试的学习也许伴有压力,没考试的学习也许稍许轻
松,但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我们要做到的是找到自己学习的本来目标,不排斥考试,同时也不把考试当作
唯一目的。遵循自己内心去学习,也许我们就可以找到“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的感觉。
季羡林先生曾言:“一条路是桃花,一条路是雪,开满了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程万里。不由得
你不想往前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我们不知道幼发拉底河那里的石碑刻了些什么,不知道埃及金字塔里面有没有神奇的东西,我们漫步
在雨后在水塘里看见一小片的彩虹,我们听星星掉下来,看月光浇在石子路上,与时间同睡同起。不是为
了考试,而是为了我们充满灵气的热爱,为了我们内心的向往。
唯期你我,花寻路入云深,浩气霓虹展长空。愿你我觅得学习之真谛!
3. (2021·江西省·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当下,从踏入小学校园,到当下的高一,你曾一次次地体验过为考试的学
习、为升学的学习。可是,即便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面对考试和升学,学习似乎依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
对于为考试的学习和不为考试的学习,你有怎样的见解和感悟?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
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材料中将学习分成两种,一种“为考试的学习”,指高一学生近十年来面对升学、考试的学习,通过
学习丰富知识,获得满意分数,考取理想学校。
“可是,即便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面对考试和升学,学习似乎依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所以另一种
“不为考试的学习”凸显出来了,“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呢?”材料中的这个问题将考生关于学
习的思考引向深入,也是命题者意图重点所在。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试的学习,还是不为考
试的学习?那么学习的方式、方法、态度、意义、价值等等就是考生应该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同时借由
思考“学习的目的、意义、价值”思考更广阔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意义非凡:两年后读
书生涯将告一段落,多年来“为考试的学习”该走向何方?是继续“为了考试的学习”,还是开始思考“不
为考试的学习”?不为考试的“学习”又是怎样的“学习”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指向学生的
生涯规划的。在青年时代确立生涯发展规划,树立正确学习观,梳理人生发展方向,思考学习的目的、意
义和价值,进而端正学习态度,运用合理学习方式和方法,这是高中学生的重要任务,也是建立全民终身
学习机制的重要起点。
材料提到了两种“学习”,二者是并重,还是有所侧重呢?审读材料可知,第一段中,有表示转折的
“可是”,强调的自然是后面的内容,也就是“不为考试的学习”。第二段“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
样的?”单独成段,也是在强调“不为考试的学习”,因此,考生在写作时要侧重后者。当然,有所侧重
不是平均用力,也不是有所偏废。不能舍弃“为了考试的学习”而只谈“不为考试的学习”。
考生要按照题干要求,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作。题干虽未规定文体,
但要求“做到议论有针对性”,建议写成议论文。可以采取递进式结构行文,先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
什么是“不为考试的学习”,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不为考试的学习”的原因,最后从“怎么样”
的角度论述如何进行“不为考试的学习”。也可以只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中的某一个角度
行文。
参考立意:
1.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与升学,学习应该有更高远的目标和追求。
2.学习不只为考试,学习是人生不断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
3.学无止境,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目标。
【范文】
学习是灵魂唤醒灵魂的最佳方式
有一位思想家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
一个灵魂。“我认为,学习也是如此。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学习已变成了目的性的行为。十个
人里有九个人会说,学习不考试,学了干什么 学诗歌是为了名句默写,学历史是为了简答题。考试洪流将
人淹没在这个时代,学习好像已经变成了考试的工具。
可我要说,不是的。如我之前所说,我认为学习是“灵魂唤醒灵魂”,是为了了解古往今来的历史,
是为了感悟天地之间的壮美。考试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仓颉“天雨粟,鬼同哭”的时候,没有想到会有考试。诗圣杜甫感慨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的时候,
没有想到会有诗歌赏析。文化的出现也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习。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天地是复
杂的,知识是无穷的,思想是多元的...于是“学不可以已"。
前不久,微博上有一条热门内容:应试教育会不会消磨孩子的灵气 有一个回答说:“妹妹能够写出月
光浇在石子路上“我醒了,而时间睡着了'。可是老师说这样的文字不符合考试,她就不再写了。'当月光
只能“照“在石子路上,当时间不再“睡着",我们就失去了一些很珍贵、很特别的东西。当然,考试确实
是一种合格检验,但学习却是为了超越,不必囿于考场这一亩三分地,你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更是为
了丰盈自己。
我们大家都是考了十几年试的人了,似乎一直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升学而学习。可跨出去,离开试
卷,我们依然需要学习。只是那个为了检验学习成果的工具,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读杜甫再不是为了诗
歌赏析,而是真正感悟其“沉郁顿挫";我们看抗日战争,也不必为了记住那几场战役而头痛,而是为了缅
怀先烈铭记历史,不让悲剧重演;我们看时政新闻也不必为考点变动而忧心忡....戈们学习只是因为应当学
习。
我们不知道幼发拉底河那里的石碑刻了些什么,不知道埃及金字塔里面有没有神奇的东西,我们漫步
在雨后在水塘里看见一小片彩虹,我们听星星掉下来,看月光浇在石子路上,与时间同睡同起。不是为了
考试,而是为了我们充满灵气的热爱。
2022 年北京作文真题深度解析
2022 年北京卷的大作文是二选一的形式,其中第一个要求以荀子的“学不可以已”为思考的原点,
进行探究。这一命题的导向非常好,既体现了命题的“守正出新”“稳中有变”的原则,更是非常鲜明地
释放了一个信号:注重教材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真正体现学以致用。当前,我们教育界已经形成广泛
共识的是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
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
踏实地等等。生活是始终是我们写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源泉,我们必须要密切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用
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心声和感悟。
本题考查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具体而言是一道材料加命题的作文,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吃透材
料的旨趣,弄懂题目的内涵和外延。文章开篇由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说开去,命题人的意图是说明:
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学习是一个人和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关键,自古迄今都重视学习,但时代在不断发展,学习的内容、方法、
途径等肯定不同了。原来封建科举制度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博得封妻荫子,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光耀门
楣,今天我们学习是为了让国家振兴、民族兴旺,世界更美好。从学习方式和途径来看,我们有课堂教学,
有网络学习,有自主学习和游学研讨等等。考生要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而且文体是议论文,
至少就要考虑清楚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在论证结构上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层次
来。
审题及参考立意
命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针对命题作文题,我们还要注意几个基本点:
1.要善于咬文嚼字推敲词义,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本义、字面义,还要进一
步理解某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特指义等。
2.命题作文对现实的针对性较强,因此,我们审题立意要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包括社会
热点等)。
3.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除诗歌外)都可写,但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文体。
今年的北京高考作文(一)“学习今说”这个题目,其实可以从短语的角度来思考和进行立意的提取。
“学习今说”是关于“学习”的观点、理念的当前说法,当前认识,体现出了人们对“学习”这一行为方式的纵
向立意和思考。当然,也可以把这个题目视为倒装句“今说学习”,现在来谈谈学习,谈什么呢?谈学习的意
义、方法、学习的态度、目的,学习的作用与方式等等。一个“今”字,体现的是时间概念,很明显要与“旧”
的学习方式,旧的学习理念、学习手段,甚至学习的目的动机形成对比,才能更好地见证“今说”的意义。
文体要求是议论文,而议论文的基本常识必须有良好的储备,至少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
证要懂。论点分为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有事例论据、理论论据;论证方式有立论、驳论;论证方法有:
比喻论证、事例论证、因果论证、总分论证等等。但学生最需要构建的是关于议论文的结构和版块的认知,
那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基本具备:引(引述材料)→议(议论)→联(联系现实)
→结(结论)。要在考场上出彩,写作议论文,如果标题既定的情况下,需要注意的就是结构的严谨精致,
布局的肥瘦丰瘠的得当,字迹卷面的美观等等。
参考立意:
1.当今的学习是为了国家的强盛而学。
2.学习的内容丰富,不仅是有社会科学还有自然科学;不仅学习本国的,还要学习外国的。
3.学习的方式,也不仅仅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还可以群学互动,可以网络媒体学习等等。
范文示例(一):
学习今说
古往今来,关于学习的格言警句数不胜数,仿若璀璨的群星,划亮了历史的夜空。其中,我非常欣赏
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学不可以已。
学不可以已,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而这或许可以用一副常见的对联来解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
海无涯苦作舟。但在这里,我想对这副对联大声说不:学习未必一定意味着是一桩“苦差事”。
以实用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学习无疑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苦差事”,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
千钟粟”的感官刺激下,不少人奋发苦读,只为将来不再为学习“吃苦”。由此,人们笃信付出总有回报,
而当回报不尽如人意时,转而信奉“读书无用论”。这是一种多么深的误解啊——学,不可以功利心待之
以已。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首先就体现在强壮我们的精神,培养我们独一无二的灵魂,而不是
因为功利性学习束缚我们的手脚、禁锢我们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回报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学习过程本身。以一种更加宽广的视野去看待,学
习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同时更是兴趣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只有超越了实用主义的束缚,我们
才能在枯燥的学习中享受到精神的愉悦。
身处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自 2014 年开始,“全民阅读”连续第九
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学生的“专利”,而是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全
民行动。在一个尊重知识、崇尚知识的社会里,终身学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学,不可以年龄
区分以已。
漫漫人生路,高考只是其中的一个休止符。回首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我们取得了
怎样骄人的成绩,而在于我们用学习的热情点亮了无悔的青春,由此所培养的情趣与能力,足以使我们获
益终生。继续在学习中放飞灵魂吧,年轻的朋友们,离开朝夕相处的中学校园,迎接我们的是更加浩瀚的
星辰大海。学无止境,不可以已。
范文示例(二)
学习今说
古人云,“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重视学习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给
我们留下了很多名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外出旅行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孔子的雕像,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竞相参拜,为的是
孩子取得好成绩,考上心仪的学校。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对学习的看法也不同,比如我和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出生于 1950 年,打记事起,他就教导我要好好念书,要倍加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他经常与
我分享他年轻时学习的故事。上世纪 60 年代,他响应号召去鄂东南的大山里开荒种地,但经常没有多少活
干,无聊至极,他打发时间的办法就天天看《新华字典》,看了一遍又一遍,我问他怎么不看别的更有趣
的书,他说:压根就没有。
那时候,他只能与他的舍友们交换着书看。谁倘若有一本新书,尤其是小说,那绝对是抢手货,很多
人愿意讨好他,跟他交朋友。书绝对是那个年代的稀缺品,读书与学习是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没有文化,
读书少,导致爷爷只能一辈子固守农村老家,做一辈子农民,至今。
时至今日,古稀之年的爷爷很喜欢与村里的文化人打交道,喜欢与大学生交流,和他们下棋,讨论乡
村振兴、人口老龄化等话题。我当然清楚,没有机会学习、没有上大学是爷爷这辈子最大的心结。
时过境迁,现在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与从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以我所在的城市广州为例,广州正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给广大市民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空间与良好的学
习氛围。除了在学校上课外,我周末都去各种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我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了解到很
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资讯。不仅如此,我还从 iPad 上订阅了一些网络学习平台,我有空就上去看看。
为了拓展我对热点话题的掌握与熟悉程度,提高我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我爸经常给我分享一些澎
湃及中青评论,这对我积累素材、分析问题、提高写作水平都很有好处。
近十年来,我都利用暑假和寒假参加游学活动,我先后去了贵州、云南、四川、青海、宁夏、西藏、
新疆等地,所到之处,我都学到了很多在大城市学不到的知识与智慧,深切感受到了我国的文化多样性,
这些宝贵的经历与体验开拓了我的视野与眼界,增进了我对乡村与民族的理解与认识。
同时,我也感觉时下学习氛围里也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比如一些孩子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两耳
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目的只有一个——考高分;一些家长只重视孩子对文化课的学习,而忽
略或剥夺孩子汲取其他知识与营养。
对此,我不能苟同,我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全方面和全方位的,学习的内容不只是书本知识,还包
括各种社会知识及实践知识;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应该是每个人的终生习惯,学习可以充
实而丰盈我们的人生,增强我们认识、探索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范文示例(三)
学习今说
“学不可以已”是指学无止境,如同事物的运动,江河的奔流,总是持续不断的。学无止境既是个体
的,又是全人类的。无数个体的学无止境,积累为人类的学无止境,进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一代又
一代物质和文明的硕果,并提升文明的高度。
学无止境首先始于个人,是在启蒙和打好基础的阶段开始周而复始地学习,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要进行扎实的学习和充分的理解,以夯实基础,为未来的突破、创新和成就备好沃土。正如合抱
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当然需要新的突破。作为个体来说,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和训练,既对于
专业人员是必需的,也对于普通人是必要的。专业的坚守是,只有在一个专业不停地耕耘并持之以恒时,
才会有水滴石穿的成果和灵感乍到的创新。
专业坚守的学无止境在无论什么领域都是一样的。华人物理学家高琨从始至终一直研究通讯、机电和
电缆,才提出了最初的光纤通讯设想,并在后来经过无数次试验获得成功,为当代互联网的兴起和广泛使
用奠定了基础,并将人类的文明提升到信息文明时代,他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
方面”做出突破性成就获得 2009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人共同获奖)。
即便是文科和社会科学,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有所提高和突破。以写作而言,一遍又一遍的
写作就是学无止境的过程,也是逐步提高的历程。正因为如此,2013 年,加拿大女作家门罗在其 82 岁高龄
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满头银发、满脸皱纹的门罗最终获奖意味着,心无旁骛地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
写作和学习,经历成功与失败的洗礼,才会最终走进成功之门。也因此,门罗在接受采访时说,她的写作
意志从未动摇,没有其他东西能吸引她。这既是学无止境的最好解释,也是水滴石穿的必然结果。
对于普通人而言,即便学习和实践并不能获得什么奖励和成果,但也能体现“学不可以已”的境界,
因为这是生活的使然。即便是简单的生活知识也不只是需要理论上的重复学习,还需要实践的反复积累。
学会做菜不只是要学习菜谱,还要自己反复操作和领悟,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提高,做出美味佳肴。而且一
旦有新的需求,还可以反复学习,做出更多的菜品和花样。这既是生活的需求,也是生活的本义之一。
学无止境当然不只是个人的积累和成就,放到历史的长河,既可以解释为何人类成为地球文明的主宰,
也可以阐释人类正是通过学无止境的积累,才有今天更美好的生活和更为光明灿烂的未来。青霉素(盘尼
西林)的发现就是如此。
1928 年夏,英伦三岛的天气特别闷热,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赖特研究中心的细菌学教授亚历山大·弗
莱明也到海边度假去了。9月初回来后,他发现有一个培养细菌的器皿中的培养液受到污染而发霉。按通常
的做法,就是把它倒进垃圾。但是,经过长期学习和科学训练的弗莱明并没有这样做,他看到了反常现象,
就要知道是哪一种霉菌在捣乱。在对培养皿仔细观察后,发现在霉菌的周边出现了空白,原来生长旺盛的
金色细菌不见了。这意味着,霉菌可能会“吃”掉金色细菌。于是他推论,霉菌中存在杀菌物质,他称之
为青霉素。
但是,他的发现在最初没有人认可,而且限于条件,他不能提取出青霉菌(素)。同时弗莱明本人也
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弗莱明不懂生化技术,无法把青霉素提取出来。显然,学无止境在个
体这里受到限制,这就需要从个体转向集体,再一步步传承和学习,直到获得结果。集体的传承和学无止
境的结果是,10 年以后,德国化学家钱恩和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对弗莱明的发现接手研究,并通过生物化
学的理论和药物研发的方式,才成功研制出青霉素制剂。直到今天,青霉素还在维护人们的健康,也是生
命的守护神之一。
青霉素的发现和使用既说明学无止境需要个人积累,也体现知识和成果更需要从个人到他人的传递,
以及一代一代传承。唯其如此,人类也才能把知识、成果、文化、文明薪火相传。
“学不可以已”既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生存原则的高度理论总结和概括。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学
不可以已”,并且永远坚守下去,活到老学到老。如此,人类文明才可能薪火相传,代代弥新。
备考点睛
写作从信息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属于情感、文字、心灵的输出。好的输出,斩获高分的输出需要的是
我们对输入的多寡和高下。那就是积累、阅读、思考(体悟)等“厚积”的过程。
1. 注重积累,勤于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出类拔萃的写作高手,一定是一个
习惯做笔记,爱好做笔记,擅长做笔记的人。笔记积累的内容,可以小到一个词语,哪怕是电视中的一个
广告词都可以为我所用,至于经典课文、名著中的优美片段更应该悉心去吸收。我们应该像唐代诗人李贺
一样,处处积累、适时积累。对于积累到的东西,不时地翻翻,多消化和巩固,这样持之以恒,就会让自
己的语言跃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2. 多读多写多练,好作文是多读,多写,百炼方能成钢,千锤百炼方能写出上乘的作品来。“读书切
诫在慌张,涵泳工夫兴味长”。那些早读的时间不去咀嚼古诗词或优美散文杂记妙处的人,怎么可能作到
锦心绣口,妙笔生花呢?我们应该像蚕虫吃桑叶一样,吃更多的桑叶,才能吐出韧性好、绵长晶莹的丝来。
3.强化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的高阶段位,是让作文由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捷径。阅读、积累、写作
是一个流程,有机的,良性的提升过程,但是仅仅是大量的积累,而缺乏思考、思辨,缺乏思维品质的提
升,我们只会沦为文抄公,只会成为“码字工”。好的作文,一定是作品;作文就是做人。七八百字的文
章彰显的其实更多的是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人和事的感知、感悟。因此,我
们不能仅仅是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要用思维去审慎地思考、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和善良忠奸,不断树立
自己较高的审美趣味和崇高的道德观。生而为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一定有自己独
特的见地,这就是我们的思考。否则,再绮丽的文字都是风花雪月,都是无病呻吟的顾影自怜、自说自话。
4.既要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更要夯实“生活就是大语文”的生活观念。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成功
的作文教学,彰显了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现行高考制度下,我们要让学生
的作文真正上一个台阶,最重要的是对语文的性质的界定和语文学科素养的深刻领悟。语文的工具性和人
文性是语文的核心。识文断字是语文的工具性的表现,但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这笔下有我
们人的良知和品性,它是人文的。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在生活中学语文、关注语文。今后的
教育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语文就是生活”,生活里无处不在的语文的运用……
未来可期:高考作文前瞻
我们是时代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高考命题
的走势。研究高考,研究语文的高考方向,研究高考语文作文版块的发展趋势,成为万千老师和学生永远
探索不尽的话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要始终认识到高考的选拔标准:高考是为国家选拔
合适的、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人才,为此平时的就要贯穿立德树人,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能
力。语文,语文,以语开启人,以文化人,这是高考命题更不变的。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是发展的,是动
态的,我们要把握其中稳中有变的命题规律,作文也毫不例外。未来作文的命题趋势:
(一)更加注重语文的生活观、生态观,更加着力于在特定的情景下考核学生的作文认知。
随便翻开历年高考作文真题,我们看到的是作文的生活态。作文不是山中怪兽,不是天外飞仙,而是
处处时时事事与生活紧密相关。君不见 2015 年高考全国Ⅰ卷“小陈举报违纪父亲”,2020 年全国Ⅱ卷“新
冠肺炎疫情”,再回过头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全国乙卷——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
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
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
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
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再看,全国新高考二卷: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
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
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
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
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
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二)深挖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的核心素养是指导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运用水平的根本,为此,我们必
须深度吃透语文的学科素养,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具体而言
1.提升思维的广度、深度、严密性,培养创造性、发散性思维
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的花朵,我们的学生要立足于世界,立足于未来,就应该不断地提升思维品
质。而作文课堂是最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阵地,为此要多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对待一个
生活现象要有广大、深度也要严谨审慎。比如今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二“在线”不仅是网络在线,学生要
善于联系、联想,这主要是指自己的状态是否“在线”,更要用自己的笔写很多人“在线”的积极有为的
表现等等,而不只是网络连接的状态等等。
2.与时俱进,关心生活,关注时代,与国家民族的未来休戚与共。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时代青年要写好作文,写好党和国家
交给的作文答卷,就应该时刻保持着对社会的热点问题的关注,比如冬季奥运会,谷爱凌、苏翊鸣;关注
疫情的防控,什么红码、黄码、绿码等等……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主人。
3.强化基本功,是提升作文的密码。基本功包括字词句篇的相关知识和积累习惯,包括作文审题立意、
构架的基本步骤和策略,唯有如此,考试作答才不会感觉技术稀松平常,才会写作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没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没有很好地字词句篇的大量积累,没有相应的语修逻文等必备的语文
素养,作文要得高分就是痴人说梦,譬如幻想修建空中楼阁一般。作文是语文素养的集中表现,那么,必
须夯实基础,稳扎稳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比如,书写的训练就是作文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字有光环
效应,一手漂亮的字,才会让人感觉赏心悦目,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潜在的语文素养本身。
知名媒体及名家谈 2022 年北京高考作文:
1. 专家点评北京高考作文题:
贴近学习和生活实际引导考生关注自身成长
今年北京高考大作文仍为二选一,分值为 50 分,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以“在
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专家表示,题目既贴近考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又引导考生关注自身的
成长。
第一题写议论文,要求以“学习今说”为题写作。题目明确简洁,不在审题上弯弯绕,但内涵丰富
深刻,引导性强。命题人在提醒考生思考古人对学习的态度时,又注重引导学生站在今天的位置上,来重
新思考学习的意义。这对于思考传统文化新义、思考如何在现代意义上提升对学习的认识,十分有必要。
在专家看来,高考北京卷作文命题,一直以来,都追求明确的命题意识,大多以命题作文为主,文
体明确,一个议论思辨,一个联想感悟,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而要求考生感悟生活,关注时代,深入思
考,多维思辨,淬炼认知,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这个导向是十分良好的。
2. 北京作文分为微写作和大作文,是最为特殊的。和其他相比,北京的作文部分,可以说内容超级开放,
从议论文到记叙文,从社会热点到身边小事的感悟,从实用性的启事撰写到可以写诗歌。
3. 今年北京卷的作文是命题作文《学习今说》,强调的是,在当今的中国,人们对于学习的理解和古人
有何差异?这篇作文,以学习无止境为主要的话题,文章从个体需要学无止境和人类群体需要学无止境为
主要的核心观点,作文使用的材料比较新颖,话题强调的文化传承具有新意。但是这篇文章是命题作文,
作文标题是不能改动的,文章对于古今有关学习的观点缺少必要的比较和充分的论证。
北京高考卷
直击高考
(一)真题鲜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 分)
(2)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
请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 字。
(二)命题解读
北京大作文之二是一篇命题作文,文体要求是记叙文。命制形式体现了平稳的特点,而命
题内容相当接地气,由于网络覆盖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 2020 年以来的新冠病毒的肆虐,我们
全国范围好些地区都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类“线上”教学活动。北京地区的考生也不例
外,为此命题人要求考生写自己关于“在线”的某些经历、见闻和感受,是真正能让考生有话
可说的好题。考生对“在线”无论是发自肺腑的感激、感动,还是淋漓尽致地“吐槽”,都可
以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言之有物,物我一统。
“线上”相关试题资源集锦
1. (2021·北京市·期末考试)根据要求作文。
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2020 年我们的学习形式出现了线上教学模式;生活工作中,很多会议讲座都
由线下改为了线上形式;智能手机的普及,线上购物的次数更加频繁。……线上生活越来越丰富。
请以“我的线上的生活”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800 字。
该题的解析思路及范文:
【思路】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不仅给定了题目--我的线上的生活,还定了文
体记叙文。所给材料是作文的提示: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2020 年我们的学习形式出现了线上教学模式;
生活工作中,很多会议讲座都由线下改为了线上形式;智能手机的普及,线上购物的次数更加频繁。……
线上生活越来越丰富,可见本次作文可以围绕疫情写作,具体到居家的日子。所谓的“线上”指的是与网
络互联网有关,可以联想到网上学习(云课堂)、游戏、看电视、网上购物等与手机、电脑等有关的生活。
写一篇记叙文,应该有人物、背景、事件等很具体的内容,要求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与想象,意即给
人真实感,又不拘泥于现实生活,作文也算作艺术的话,可以超越高于生活,但也不必被这两句话束缚,
这个要求有或无不影响本次记叙文的写作。
参考立意:
(1)我是线上好帮手,网络教学中帮助老师解决疑难问题。
(2)线上生活让我学会了自觉、自制、自律。
(3)难忘线上生活,云中课堂自得其乐。
(4)线上生活阖家欢乐。
【范文】
我的线上的生活
没有想到,一场新冠疫情,让我不得不宅在家里,无法回到美丽校园,无法看到慈爱的老师和朝夕相
处的同学,我的生活和学习一下子被推到了云端——云课堂、云班会、云考试接踵而来,这就是我每天的
线上的生活。
“云”是什么呢 是天空中软绵绵,轻飘飘的姿态万千云朵吗 不是。是西游记里,孙悟空上天入地时
召唤的筋斗云吗 也不是。它就是与我们每天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网上生活便是疫情下我的线上的生活:
游戏、看电视、读书、学习
互联网在计算机专家眼中,是将各个小的计算机网络在一定规则下互联。在我眼中:看,老爸一早起来
就拿起手机浏览新闻;瞧,老妈又坐在沙发上刷朋友圈,淘宝,唯品会上各种买买买;我也时常百度一下不
懂的问题或与远在千里外的姥姥隔着屏幕聊聊天,
在这个特殊的学期,让我足足在线上“云里"呆了差不多 5个月。居家上网课,使我不得不每天都要与
网络接触,自然也就会遇到各种网络问题,掉线,卡顿,无信...处理这些问题让我对互联网技术有了新的
认识。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老师,他们要给学生上网课,据我观察,爸爸用的是 qq 直播,妈妈用腾讯课堂,
我要在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中上网课。我们家里有一台没有摄像头,没有网卡的台式电脑;一台几
年前买的旧笔记本;一部充电器都找不到三星平板。你可以想象到,我们家三个人,要同时用网,
用设备,并且又不能互相干扰,如果不提前协调好,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 学计算机出身的妈
妈,很快从网上购买一个像是优盘一样大小的无线网卡接收器,当把它插到台式电脑上的 USB 接口
时,它会闪烁红的光,电脑屏幕右下角会显示识别新设备,随后会自动跳出可以连接无线信号,简
单输入密码,就可以上网了。这太神奇了!我通过看产品说明说了解到:在这个接收器中安装了一
种内置无线 WIFI 芯片,通过天线接收无线信号,通过 USB 接口传输网络信号,相当于一个外置的网络
适配器。但有的时候,一关门,网会出现掉线或是卡顿的现象。
我想我的同学们也会遇到这样麻烦,其实,原理很简单。无线信号就是一种看不见的电磁波,它能像
魔法师一样可以穿墙而过,但法力会被减弱,信号会被削弱,就会出现卡顿现象。有时聪明的它会选择绕
道走,当它碰到障碍物之后,就会找各种犄角旮旯溜过去,相比穿墙,消耗小,但有的时候绕来绕去,它
就会迷路,找不到接收器,就会出现掉线的情况。
居家日子里是那么的无聊与无奈,但云端学习线上生活时而也会给我带来一丝丝的安慰与惊喜!在云端
的体验,在线上的日子启发了我探索网络技术的兴趣,算是我在这个特殊学期里最意外的收获!
2.(2020·黑龙江省·期末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停课不停学”要坚持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维护广大师生健康安全,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
要坚持省级统一部署与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实施相结合,为支持帮助学生学习,教育部整合国家、有关
省市和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在延期开学期间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电视空中课堂,免费提供有
关学习资源,供各地自主选择使用,各地要结合本地学习资源,统筹安排,针对不同情况,实事求是,
避免“一刀切”。要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
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开展课外阅读。要坚持学校教师线上指导帮助与学生居家自主学
习相结合,学校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资源,限时限量合理安排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身心健康。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个人实际学习经历,从自身角度阐述你对线上教学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讲述了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
学生们不得不借助网络,进行线上学习。材料第一句,阐述“停课不停学”的目的是为了防疫的需要;第二句
强调“线上教学”要省级统一部署与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实施相结合;第三句要求“线上教学”要坚持国家课程学
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第四句要求“线上教学”要坚持学校教师线上指导帮助与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相
结合,合理安排学习。针对线上教学,提出了诸多的具体要求。本次作文任务很鲜明,要求结合材料内容
及个人实际学习经历,从自身角度阐述你对线上教学的看法。
参考立意:
1.在线教育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可以直接在家里进行学习,降低了空间上的成本;
2.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是互补关系,两者并不会谁取代谁;
3.线下教育无可替代,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交往,小伙伴们一定是要面对面互相玩耍,
一起成长,才能够把人格情绪、各种社会品德培养出来;
4.线上教育能忽略品德教育。
【范文】
线下教育永远基石,线上教育是辅助
提升线上教育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但是它并不能够取代线下教育。线上教育一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因为它本身的优势在于对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比较小,而且节约了时间成本。但是也有它本身的局限,
因为教育在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学习。在线下,人与人之间通过当面的沟通进行授业解
惑,其实也非常重要。这是线上教育很难达到的。
线下课,老师通过学生的课程表现,尤其是肢体语言和微表情,是可以大致判断自己讲得如何,学生
学习和掌握情况怎么样。如果学生都聚精会神,认真思考,那这节课上得不错,学生也学得不错。反之,
就可能需要弥补和加强了。但是,网络课程目前达不到这个效果。虽然技术也在改进,老师也能看到学生
的面部表情,但是,毕竞隔着网络,没有那种现场感,老师的讲授和学生反馈之间,缺乏肢体语言和微表
情直接互动,因此,网课效果依然很难比得上线下教育。
线上教育相对于线下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约束力不强,只能靠自觉。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网课的,
网课基本上只适合那些学习能力强,自我要求高的学生。通过网课能够省下线下的交通时间,而且学生能
够积极主动的与老师进行互动。对于学习能力自主性比较弱的同学,就成为一个逃避课堂和课程压力的很
好途径。我们说学习最主要的是要动脑筋过脑子,这一点是很多同学做不到的。所以我的观点就是网课基
本上只适合那些学习动力很足的学生,对自我要求很高的学生。
现在的线上教育只是学习的一个补充而已,作为一个工具,它没有能力取代线下教学。在线下教学过
程中,老师能够根据同学的表情,以及情绪的变化,来及时调整上课内容。通过提问,对答,现场做题等形
式来考察学生的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个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质量会大打折扣。
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教育形式可以提供给家长学生或者其他学习对象去选择,这实
际上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强调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能够去主动适应不同的
教育形式。
【点评】文章开篇亮出观点,线下课不可取代,然后分析了线上教育的种种缺点,最后照应开头,文章思
路清晰,层次鲜明,阐述的观点比较深刻,语言朴实严谨,注重说理,以理服人。
3.(2021·湖北省·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性说法。“云生活”是一种互联网虚拟社会应用模式。抗击疫情行
动中,“云生活”一下子成为新趋势。博物馆“云展览”、教学“云课堂”、毕业“云答辩”、居家“云
办公”、求职“云招聘”、武大“云赏樱”、环保“云植树”、清明“云祭祀”……工作、生活和娱乐纷
纷转向互联网“云端”,一切好像都如从前一样丰富多彩,但一切又都切实地发生着变化。有人说,“云”
是更美好的生活,也有人说,“云”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线上线下的界限变得模糊,让我们的灵魂没有
依托;有人说“云”是生活的短暂过渡;也有人说“云”是生活的最终归处;还有人说……
对于“云生活”,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和含意。
【思路】本文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关注国计民生,也越来越坚持应用导向,是近
年来高考试题呈现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作为 2020年上半年的重大社会性事件,与新冠肺炎事件相关
的热词,也是高考作文备战中的重中之重。疫情期间,原本似乎离生活还有一段距离的“云”技术,在为疫
情防控提供助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社会的运转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且,作为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的
亲历者,每一个学生都真切地经历和感受过“云”生活,因此,这道题目的情境创设,既结合了社会热点,
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得学生有话可说,也更便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特色或有思想深度的观点,使得他
们的表达“言之有物”。
写作的基本出发点是材料的要求是结合材料谈对“云”生活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材
料中对“云”生活相关现象和讨论的展示主要涉及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就是我们审题立意的两大角度:
1.“云”生活的内涵或云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积极改变。材料中前半部分展示了工作、教育、娱乐中的种种“云”
生活,说明其普遍性,而后半部分则是对“云”生活进行理性剖析。“一切好像都如从前一样丰富多彩,但一
切又都切实地发生着变化”“‘云’是更美好的生活”两处,前者谈“云”生活的好处——帮助人们在紧急时期进行
正常生活,推动社会发生改变;后者中的“美好”一词,则是对“云”生活内涵的概述,“美好”一词意蕴丰富,
结合之前各行业的“云现象”,我们可以概括出“便捷”“创新”“和谐”“文明”“自救”“沟通”“双赢”“科技”等具体内
涵,而材料中“云”现象列举的省略和最后一句“还有人说……”,则提示我们,在这些已经提及的具体现象和
内涵之外,还可以根据自身体验和实际,有更多元的思考和发散,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写作时,既可
扣住某一个角度谈自己的思考,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谈“云”生活的内涵。
参考立意:
(1)美丽生活,“云”上绽放;(2)“云”生活中的共赢智慧;(3)创新,让我们乐在“云端”;(4)腾“云”
而上,便捷生活;(5)携手聚力,共建和谐“云”;(6)科技之光,照亮“云”上;(7)“云”生活——更舒心
的生活;(8)“云”中有爱,“云”上有光。
2.对“云”生活的负面效应的剖析,以及对“云”生活的辩证思考。
材料后半部分有可以直接帮助立意的观点型分析,其中一个观点说“‘云’让我们的灵魂没有依托”,这句话与
后面的“有人说‘云’是生活的短暂过渡”彼此呼应,表现的是对“云”生活的弊端的思考——对一部分人来说,
缺乏现实的接触与交流,缺少打动人心的真实互动,所以同样难以收获基于现实而产生的归属感。
而对于“云”生活正面和负面效应的观点列举,也让我们能够从辩证分析的角度立意,既承认“云”带来的种种
便利,也正视“云”本身具有的一些不足,对某些行业和我们的生活而言,“云”技术既是一种冲击与危机,也
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在“云”与现实的互联、互通、互动中,走向更美好的人生,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参考立意:
(1)让灵魂从“云”中落地;(2)走下“云端”,才有更真实的生活;(3)“云”上聚,新机遇(4)“云端”“地
上”,都是美丽生活;(5)生活在“云”上,更在脚下;(6)“云”中有危更有机;(7)“云间”“地上”,互通
共进;(8)正视“云上”挑战,创造更美生活。
【范文】
生活在“云端”,更应生活在脚下
一场不期而至的疫情,让线上的“云"生活成为新的生活趋势,“云种树“云展览“云旅行....让许多
人沉醉“云"间,乐此不疲。不过,“云端"再美,也要记得时常看看脚下,在亲历与实感中寻找生活的真
谛。
毋庸置疑,在“足不出门户、行不逾小区“的疫情防控大背景下,纷繁多样的云,让我们几近停摆的
生活重新充实多彩。在“云"上,我们同看展览,在穿越历史的文物图像里,侧耳聆听文化久远的回响;我
们共赏樱花,在如云似霞的胜景中,用心感受春天温暖的气息;我们一起学习,在强大技术的支持下,身临
其境地沐浴知识的阳光..疫情让我们在现实中拉开了距离,但科技让我们在线上相聚,在非常时刻,一个
个现实中停摆的阵地转移到"云"上,在汇成一片自救自强的便捷晴空。
但欢喜之余,我们也要看到云生活的种种不便之处。“云课堂"上远低于真实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远高于
平时的近视风险;“云办公"时被延长的办公时间和棘手的部门管理;“云植树"“怎样落实和管理,“云旅
游“如何带来收益,“云数据“怎样保证安全...倘若不能够正视云上生活产生的问题,不能够真正解决各
种问题,只看到云上的热闹蓬勃便一拥而上,那最后一定只能坠下云端,落得一地鸡毛。
更何况,在可以解决的技术和策略问题之外,“云"生活最大的弊端还在于与真实的隔绝。诚然,我们
可以在云上学习、办公、娱乐、交流,但所有的数据都缺乏真实的触感。“云赏花“缺了花朵的娇柔与芬
芳,“云植树“少了劳动的体验和流汗的喜悦,“云交流“更是没有牵手的热度和拥抱的温暖,而生活,
本应该是充满真实体验的温热和鲜活。
生活是什么 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柔感受,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新
鲜滋味,是回家后,一双能握住的真实的手,是拥抱时,一颗在跳动的真实的心,是荷塘边的行走,是月
下的苦吟,是舌尖的甜,也是眼泪的咸..而我们每一个人,就在充满着酸甜苦辣的真实碰撞与经历中,感
受成长的滋味,明白生活的真谛一是的,生活不是在线,而是在场。
沧海虽广,也要在大地上奔流,云朵自高,也跑不出天空的怀抱,“云“是一种生活,但生活远比云
上宽广。只有扎根于脚下真实的生活,我们才能登临“云端”,收获人生的充实与丰盈。
真题深度解析
2022 年北京卷的大作文二——“在线”,高度契合了专家命题组“守正创新”“稳中有
变”的命题原则。其旨在引领考生关注时代、融入生活,有自己的独特认知和个性体验。当
今已经形成广泛共识的是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
新,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
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等等。生活是始终是我们写作的源泉,而
且是唯一源泉,我们必须要密切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心声和感悟。
“在线”,可以说直接平时的很多考练题“撞车”,让很多考生欢呼雀跃、欣喜若狂。
这一点充分说明,中学教师或相应的市地教研员对高考的命题动向,对时代的热点和焦点问
题,把握得非常精准。再仔细品味题目内容——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
上”,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请以“在线”为题目,写
一篇记叙文。题目从网络的时代发展说开去,因特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是人
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正是因为有了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娱乐方
式、消费方式、教学方式……没有网络这个技术基础,就没有我们网络线上教学这个师生互
动的可能。线上教学,曾经一度是热门词语,而老师也玩起“直播秀”,或用 QQ 或用钉钉……,
老师变身直播秀的播主,既新奇又是无奈之举,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疫情形式使然。学生
由传统的教室集中教学转移到自己家里面学习,既轻松惬意,但对自己的约束力,父母的监
控管理方方面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疫情是促使网络线上教学的第二个契机,新冠疫情爆发
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包括教学的模式,考试的形式,包括时间的延后推
迟,不独是高考,包括公务员考试等等,学校的教研活动、市地州的教研活动也受阻与新冠
疫情,因此“线上”是时代、是形势所逼迫。
从命题的开放性和限制性来看:有关“线上”的经历、见闻、感受,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数十万考生,就会有数十万种对
线上的不同经历,有数十万种感受,有数十万个见闻,作文层现的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 ,畅所欲言,开怀言说的积极昂扬状态,这就达到了高考语文的语言运用于生活情景的
目的,同时他们不同的思想,个性化的感受,彰显的是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地域,不同眼界
和视野的独特见解,很好地诠释了“这一个”的内涵。而这篇文章的限制性在于,必须是记
叙文,文体特征非常明确,就要有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
结果等等。同时,记叙文这个文体在叙述的情节的曲折性、生动性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要得
到高分就必须要关注情节的设计,体现出一波三折的故事架构能力。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记
叙文中人物细节的刻画,不仅仅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重要的是要把人
物放在“在线”这个情景之下,用工笔刻画其言行动作等等,也就是要有画面感。
审题及参考立意
命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针对命题作文题,我们还要注意几个基本点:
1.要善于咬文嚼字推敲词义,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本义、字面义,还要进一
步理解某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特指义等。
2.命题作文对现实的针对性较强,因此,我们审题立意要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包括社会
热点等)。
3.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除诗歌外)都可写,但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文体。
今年的北京高考作文(二)“在线”这个题目,就两个字,但我们要仔细咂摸和品味。“在线”与否,
也就是通俗说的在没有在上网,我们了解到的网络在线教学的情形是:多数人非常认真及时地听取老师的
在线教学,但是有部分人,先是来打卡,打卡完毕之后,就让网络挂起,表面上自己是在线的,但实际上
躲在家里其他地方或游戏或做其他,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及时和很好地、有效地管理,这样的“在线”
教学,形同虚设,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我们都知道“在线”有一个时尚的意义是:行的,优秀的,厉
害的意思。比如我们经常说某某的颜值在线,某某的情商在线,某某的智商在线,因此这个“在线”,表
面指的是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其实也指向我们学生在网络在线教学时听取的状态,即表现的优劣与否。
其次,这是一篇记叙文,也就是记人写事的文章,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来展现考生对“在线”的理解和思
考等等。我们最直接的东西就是必须要有记叙文的六要素的体现,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的来龙去脉等
等。注意情节和细节的把握。
参考立意:
1.我的在线课堂教学见闻。
2.“在线”与“不在线”就在一念之间。
3.真正的“在线”,不只是打打卡,而是真正地融入到学习的情景中来,真正实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4.真正的“在线”是高度的自律,严苛的要求自己做到极致。
范文示例:
在线
“开会了,开会了!”领导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突然响起,打破了手机的沉默。
比原定时间晚 3 分钟,但还有两位同事没进会议室。领导忙在群里“@”两人。很快,一位悄无声息地加入
了会议,却没有一句抱歉;另一位依然没有声响,会议室陷入片刻的尴尬。
“不等他了,我们现在开会。”领导主动终结了尴尬:“我们今天的第一项议程是总结上星期工作进
度,谁先发言?发言的同事最好开一下摄像头。”
又是一阵短暂沉默,随后,项目部的小李率先打开麦克风:“能听见吗?”
却没有人告诉她能不能听见,小李重复了三五次,领导有点不耐烦地打断她:“小李,你直接说,我
们都能听见。”
小李显然有备而来,她一五一十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内容,条分缕析,面面俱到。尽管终究没有露脸,
却不难猜测小李手头准备了书面发言稿,念稿子的感觉有点明显,语气又是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像是大
会发言而不是日常工作例会,以至于让人有些昏昏欲睡。
“新人总有这种毛病,爱表现而不知收敛。”胖哥私下给我发来信息,我不置可否地回复了一个微笑
的表情。谁都有当新人的时候,没必要在这件事上太计较,职场的分寸本就不好把握。
小李的冗长发言终于结束,领导也松了口气:“下一个,谁来发言?”
可能是慑于小李的充分准备,居然没人搭话。领导径直安排胖哥发言,“哎,你说几句吧!”
胖哥猝不及防,大概是没想到小透明的自己还有被领导如此看重的一天。今天他根本没有准备说什么,
也不知怎么说,只是自顾自找同事“开小会”,说些家长里短的八卦。既然领导点卯,他不得不应付:“这
个……那个……”
说了几句,胖哥就有点言不达意,终于词穷,无话可说的他使出杀手锏:“喂,能听见吗?喂……我
这边信号不太好,要不就这样?”胖哥耍机灵的痕迹有点明显,但领导并不在意,“好吧,下一个是谁?”
去年入职的女神陆茜主动发言,她长得又美又飒,工作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不到半年时间就赢得了
所有人的欣赏。她的发言也是如此,没有长篇大论,却说清楚了要点,居然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几个部门的代表轮流发完言,进入今天会议的“重头戏”——领导总结。领导喜欢哲学,又是文学专
业出身,所以总在逻辑缜密与天马行空之间摇摆。今天在线会议,毫不妨碍他的发挥。拉拉杂杂一大堆,
不知不觉大半个小时过去,已经接近饭点,到了大家秀厨艺的时候。
对了,领导也是今天唯一一位打开摄像头,“露出真身”的人。
“真是没完没了!”这是运维部的张伟,去年考评排在倒数第二,年终奖也打了折扣,平日里牢骚自
然不少。但是,谁也没觉得张伟能把逆反发到公司大群里。
过了一分钟,这句“没完没了”被张伟撤回,这让等着看好戏的我们略感失望。
“不好意思,家里孩子瞎玩手机。”这句解释比不解释还刺眼,本来我们还半信半疑,现在真让人怀
疑张伟是故意的。他弥补错误的时机恰到好处,刚好让人看到又足以撤回。
当然,领导是看不到这些的,纵使看见大概也视若无睹吧。他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说了十分钟,最后
不忘打鸡血:“这段时间大家都很努力,希望未来再接再厉,再创丰收!现在散会!”
瞬间,网络会议室的头像四散而去,只剩下对桌老王那张古怪装酷的剪影,等了好一会儿,他依然“在
线”。
我知道,他从一开始就开了静音。
备考点睛
写作从信息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属于情感、文字、心灵的输出。好的输出,斩获高分的输出需要的
是我们对输入的多寡和高下。那就是积累、阅读、思考(体悟)等“厚积”的过程。
1. 注重积累,勤于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出类拔萃的写作高手,一定是一个
习惯做笔记,爱好做笔记,擅长做笔记的人。笔记积累的内容,可以小到一个词语,哪怕是电视中的一个
广告词都可以为我所用,至于经典课文、名著中的优美片段更应该悉心去吸收。我们应该像唐代诗人李贺
一样,处处积累、适时积累。对于积累到的东西,不时地翻翻,多消化和巩固,这样持之以恒,就会让自
己的语言跃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2. 多读多写多练,好作文是多读,多写,百炼方能成钢,千锤百炼方能写出上乘的作品来。“读书切
诫在慌张,涵泳工夫兴味长”。那些早读的时间不去咀嚼古诗词或优美散文杂记妙处的人,怎么可能作到
锦心绣口,妙笔生花呢?我们应该像蚕虫吃桑叶一样,吃更多的桑叶,才能吐出韧性好、绵长晶莹的丝来。
3.强化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的高阶段位,是让作文由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捷径。阅读、积累、写作
是一个流程,有机的,良性的提升过程,但是仅仅是大量的积累,而缺乏思考、思辨,缺乏思维品质的提
升,我们只会沦为文抄公,只会成为“码字工”。好的作文,一定是作品;作文就是做人。七八百字的文
章彰显的其实更多的是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人和事的感知、感悟。因此,我
们不能仅仅是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要用思维去审慎地思考、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和善良忠奸,不断树立
自己较高的审美趣味和崇高的道德观。生而为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一定有自己独
特的见地,这就是我们的思考。否则,再绮丽的文字都是风花雪月,都是无病呻吟的顾影自怜、自说自话。
4.既要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更要夯实“生活就是大语文”的生活观念。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成功
的作文教学,彰显了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现行高考制度下,我们要让学生
的作文真正上一个台阶,最重要的是对语文的性质的界定和语文学科素养的深刻领悟。语文的工具性和人
文性是语文的核心。识文断字是语文的工具性的表现,但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这笔下有我
们人的良知和品性,它是人文的。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在生活中学语文、关注语文。今后的
教育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语文就是生活”,生活里无处不在的语文的运用……
未来可期:高考作文前瞻
我们是时代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高考命题
的走势。研究高考,研究语文的高考方向,研究高考语文作文版块的发展趋势,成为万千老师和学生永远
探索不尽的话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要始终认识到高考的选拔标准:高考是为国家选拔
合适的、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人才,为此平时的就要贯穿立德树人,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能
力。语文,语文,以语开启人,以文化人,这是高考命题更不变的。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是发展的,是动
态的,我们要把握其中稳中有变的命题规律,作文也毫不例外。未来作文的命题趋势:
(一)更加注重语文的生活观、生态观,更加着力于在特定的情景下考核学生的作文认知。
随便翻开历年高考作文真题,我们看到的是作文的生活态。作文不是山中怪兽,不是天外飞仙,而是
处处时时事事与生活紧密相关。君不见 2015 年高考全国Ⅰ卷“小陈举报违纪父亲”,2020 年全国Ⅱ卷“新
冠肺炎疫情”,再回过头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全国乙卷——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
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
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
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
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再看,全国新高考二卷: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
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
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
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
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
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二)深挖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的核心素养是指导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运用水平的根本,为此,我们必
须深度吃透语文的学科素养,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具体而言
1.提升思维的广度、深度、严密性,培养创造性、发散性思维
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的花朵,我们的学生要立足于世界,立足于未来,就应该不断地提升思维品
质。而作文课堂是最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阵地,为此要多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对待一个
生活现象要有广大、深度也要严谨审慎。比如今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二“在线”不仅是网络在线,学生要
善于联系、联想,这主要是指自己的状态是否“在线”,更要用自己的笔写很多人“在线”的积极有为的
表现等等,而不只是网络连接的状态等等。
2.与时俱进,关心生活,关注时代,与国家民族的未来休戚与共。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时代青年要写好作文,写好党和国家
交给的作文答卷,就应该时刻保持着对社会的热点问题的关注,比如冬季奥运会,谷爱凌、苏翊鸣;关注
疫情的防控,什么红码、黄码、绿码等等……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主人。
3.强化基本功,是提升作文的密码。基本功包括字词句篇的相关知识和积累习惯,包括作文审题立意、
构架的基本步骤和策略,唯有如此,考试作答才不会感觉技术稀松平常,才会写作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没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没有很好地字词句篇的大量积累,没有相应的语修逻文等必备的语文
素养,作文要得高分就是痴人说梦,譬如幻想修建空中楼阁一般。作文是语文素养的集中表现,那么,必
须夯实基础,稳扎稳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比如,书写的训练就是作文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字有光环
效应,一手漂亮的字,才会让人感觉赏心悦目,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潜在的语文素养本身。
知名媒体及名家谈 2022 年北京高考作文:
1.“《人民日报》押中八道高考题”——北京卷任选话题 2:谈“在线”
破题思路:这也是非常紧扣热点的一个话题,尤其考虑到北京地区 5 月的疫情,考生应该有很多话可说,
人民日报在 5 月底也恰好刊登了这样一篇完美扣题的评论文章。《人民日报》标题:线上教学质量需多方
共同守护(5 月 27 日文)核心段落:比如针对教师对学生的管控力变弱的情况,如何确保学生出勤率,维
护好课堂纪律成为新的挑战;针对屏幕教学可能导致视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如何让教学内容更
有趣是提升授课到达率的关键;针对线上教学难以现场反馈互动的特点,如何及时捕捉到学生知识薄弱点、
知识掌握情况,还需老师更多从作业考试中认真研究。
2. (某媒体报道)上午 11 点半,记者从四中、十五中、十八中等多个考点的考生处了解到,
语文考试总体难度在预料范围内,二选一的大作文中,大多数考生选择了更容易上手的议论
文。 记者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考点门口随机采访了十余位考生,八成选择了议论文“学习
今说”。“我们最熟悉的事情就是学习,最有的说了。”一位考生表示。另有两位考生则不
约而同将谷爱凌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里。十八中语文特级教师李锦超表示,今年的作文题目体
现了对新课标和课本的关注。比另一题目“在线”则很好地呼应了学生最近真实的生活情境。
“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学生们都有自己的经历和见闻。”
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王丹宁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进行了分析。她表示,今年
北京高考大作文总体变化不大,一个议论文、一个记叙文,出题形式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
保持北京自己的独特性。记叙文“在线”同样强调时代特征,紧扣网络时代、疫情期间等背
景热点,紧贴考生生活,引导学生有话说、有事写。“在线”二字,微言大义,既符合考生
真实学习生活状态,又暗指抗疫时期广大国民及各个岗位上人员尽职尽责、时刻备战、坚守
责任的积极态度。适合选择散文类记叙文,体现考生真实经历或结合见闻,以小说类记叙文
应对。
全国甲卷
直击考题
【真题鲜送】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
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
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
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
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真题快评】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在今年众多“宏大”的作文题中,显得格外醒目。
2022年甲卷命题依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与语文核心素养,将语文人文主题和知识能力相融合,凸
显“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又强化人文性与价值引领,注重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
做到了思想性和专业性的统一。材料体现了文化浸润,,侧重用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
育人”,用传统文化点亮新时代。可谓别出心裁,而又曲径通幽——取自经典名著,回归文化的渊薮,体
现美育的旨归,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贯通,展现出国家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
题目既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整本阅读《红楼梦》的文学素养,也考查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既关
注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又聚焦到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同时关注到考生人文素养、学科核心
素养的考查。本题材料设置情境和写作任务,引导考生在阅读基础上体悟含义,从部分到整体,从形式到
内涵,感知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断探究,进而鉴别取舍,以文章形式呈现个人思考,既要求考生
有良好思维品质,又要求考生具备一定阅读、表达能力,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
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考生要注意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为什么贾宝玉题的“沁芳”二字最佳,一则因为点出了花木
佳境,不落俗套,二则因为契合了元妃省亲之事,含蓄蕴藉。那么,它能引发我们的启示主要在于,在日
常生活中,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既要追求创新,又要注重社会情境,不能为了一味求新而脱离社会情境,
也不能为了一味迎合社会情境而落入窠臼。
回首来径
2021 年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
“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
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
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
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2020 年全国卷Ⅲ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
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
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
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19 年全国ⅢⅠ卷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考语文的作文命题,都具有独特的导向作用,既彰显语文学科的特色,又兼具时代感、厚重感与鲜
活性,以新颖而灵动的形式凸显时代宏大主题,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认真解读近三年全国卷Ⅲ(甲卷)作文试题,会发现,试题命制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础上进行
了变革,呈现出关注宏阔视角,也关注细小情感的特点。试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命题,要求考生关注时代发展的鲜明主题,关注社会发展,也会注重考生思维的基本特征,重在引导考生
通过真实的人生体验来感受社会的发展进步。
2019 年,作文命题充满时代温情,注重情景化,贴近学生实际,又可引发很多联想和感悟,考查考生
在限制性和开放性相对平衡下的多元思维、发散思维。相比于显性表达和宏大构思,2019 年在主题表达上,
“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核心素养”的命题方向完美地融入题目当中,水乳交融,自然贴切。更隐性,
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更个性,倾向于引导考生真实言说,个性抒情;也更着眼于培养与选拔
有健全人格、有生命情怀、有人文素养的时代新人。
2020 年,呈现出小切口大路径的特点,先由“小切口”即材料中“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
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引出话题——如何在关照世界的时候,关照自己,审视自我,再提供大路径,引
导考生深入思索,对自己多一些审视,尤其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是否浮躁,自己的眼光是否俗世短浅,是
否充满太多的铜臭味儿。注重引导考生关注自我,认识自我,思考人生,不断绘制“自画像”,也是要告
诉考生,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灵魂工程师。要重塑自己的形象,打造更加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时代新我。
2021 年,稳中有变,从命题的价值导向上看,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凸显高考作文育人导向
的同时,彰显语文学科的特色。试题材料兼具时代感、厚重感与鲜活感,积极回应并聚焦时代重大主题,
通过考生熟知的特殊节日、红色经典歌曲、文学作品、革命烈士以及榜样人物,引导考生传承红色基因,
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进而在思考“可为与有为”的主题时,激发自己接续时代奋斗,坚定理想信
念,谱写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进之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彰显青
春的奋斗底色,并升华人生的境界。试题侧重突出青年价值观塑造的价值理念,凸显宏大主题和家国情怀,
更加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倡导品德修养,凸显学生的自我主体性,引导考生思考时代担当,树立新时
代的理想。
“回首所来径”,近三年以来的高考作文题目着重引导考生关注社会人生,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备考更要学会追根溯源,反求诸己。作文题目故事性的命题材料为触发点,激发考生的真实感受,进而帮
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信念,促使他们成长为关注他人、反思自我、懂得宽容、拥有情怀,并且善于思
考的新时代新青年。另外一定要明确,高考作文会变也会不变:变的是题目,不变的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
言表达能力。
审题立意
2022年甲卷命题依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与语文核心素养,将语文人文主题和知识能力相融合,凸
显“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又强化人文性与价值引领,注重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
做到了思想性和专业性的统一。材料体现了文化浸润,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贯通,展现出国家社会
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
试题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创设情境,材料为《红楼梦》中“泻玉”与“沁芳”选用的相关情节;二是
写作任务,具体到“照搬”“借鉴”“独创”等方面,要求紧扣材料,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
篇文章;三是具体写作要求。该题的材料以《红楼梦》中相关情节介入,并在此基础上引发考生多重的思
维效应。首先以《红楼梦》为材料给考生展示了何为借用,何为化用,何为创新,降低了理解难度。其次
在写作任务中为抽象话题作了相对形象的解读,有一个引导思考的思维路径,是审题立意更准确。命题整
合了众多发散方向和命题要素,既使题目浑然一体,又让命题表述清晰,落点明确,利于考生审题立意,
体现出良好的人文关怀。
审题时,要注意题目切口小路径大的特点,要将材料和写作任务作为切入点。
首先材料本身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空间,为考生展示了何为借用,何为化用,何为创新,是考生
展开联想并深度立意的主要依据。《红楼梦》本身为考生相对熟悉是作品,而“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
情节又是作品中很重要的有个情节,对于考生而言,不会太陌生,但不能因此掉以轻心,仅从作品本身出
发来分析理解材料,要认真领会材料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中“泻玉”与“沁芳”选用所体现的基本内涵,
尤其是结合写作任务的关键词,以此展开联想。考生要注意为什么贾宝玉题的“沁芳”二字最佳,一则因
为点出了花木佳境,不落俗套,二则因为契合了元妃省亲之事,含蓄蕴藉。众人取“翼然”二字,为“直
接移用”;贾政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取 “泻玉”,是为“借鉴化用”;贾宝玉
取“沁芳”,是为“独创”。那么,它能引发我们的启示主要在于,既要追求创新,又要注重社会情境,
不能为了一味求新而脱离社会情境,也不能为了一味迎合社会情境而落入窠臼。在考生深入思考到“借鉴”
“创新”问题后,才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中的有机融入。
其次是要紧扣任务要求,抓住“直接移用”、“借鉴化用”“独创”这几个关键词,深入理解内涵和
外延,直接移用可理解为照搬先进的东西,借鉴化用科理解为对别人的东西进行改造加工使之更切合实际
需要,独创科理解为创新,可以在借鉴基础上创新,也可完全原创。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即可
从“借鉴”“创新”等角度立意。
写作时,要紧紧抓住“更广泛的领域”这一关键词,深入思考,结合现实,由此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
的思维,有针对性地适当迁移,可以纵横捭阖,条分缕析;也可侧重在某个点上纵深突进。在具体写作上
可以面向群体,偏向议论性阐述;也可专注自我,表达个性化探求。按要求作文即可。
参考立意
1.照搬不可行(直接移用)
2.新时代的接班人,要勇于“拿来”(借鉴)
3.创新是进步之魂(独创)
4.梦想时代,创新可为(独创)
5.发展传承,贵在创新
6.在传统文化沃土上,结出创新与自信之果(借鉴与独创)
7.“拿来主义”亦可绽放独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