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9 17:19:23

文档简介

2019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真题卷
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本大题11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在常有人说京剧的节奏太慢,不符合今天的生活规律。我以为统地说节奏慢是不对的。对于京剧表演艺术而言,有的节奏可以加快,有的却不能。细语微笑,浅斟低唱,这些地方必须放慢节奏,让人细细咀嚼,缓缓领略,才能辨出个中韵味。难道能说这是艺术的弊病吗( )
1. 下列填入文中处的字,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胧 B. 垄 C. 笼 D. 陇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项是
A. zhēn jiáo B. zhēn jué
C. zhuó jiáo D. zhuó jué
3. 下列填入文中“( )”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B. 。 C. ! D. ……
【答案】1. C 2. B 3. A
4. 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把事情搞糟的不是别人, 就是你自己。
②好书也不必本本都买,一人买一种,大家 看。
③你这样删改我的作品,完全 了我的原意。
A. 恰好 交换 篡改 B. 恰好 交流 窜改
C. 恰恰 交流 篡改 D. 恰恰 交换 窜改
【答案】D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别人送给我的东西再不值钱,我也会敝帚自珍,毕竟礼轻情意重嘛!
B. 这部小说的故事是围绕清朝的内忧外患来展开的,情节扣人心弦。
C. 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管理,提出积极的建议,但绝不能越俎代庖。
D. 他身上那种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作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答案】A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本周二有几个学校领导要来开会,请相关部门做好接待工作。
B. 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使我们的生活比过去舒坦多了。
C. 社会适应能力如何,是判定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D. 这次考试能够取得进步的原因,是因为我作了充分的复习准备。
【答案】B
7. 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只花猫卧在母亲身边,表现出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样子。
②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
③争吵几句后,年轻的双簧管和风韵犹存的女大提琴竞扭打起来了。
A. 拟人 反复 拟人 B. 比喻 反复 拟人
C. 拟人 排比 借代 D. 比喻 排比 借代
【答案】C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得体的一的项是
A. 我们公司的十周年庆典将在本周末举行,恳请阁下届时莅临指导。
B. 快毕业了,我准备送张自己的玉照给同桌,希望她记住我们共同学习的时光。
C. 那天到你到家,你恰好出差,但舍妹热情地招待我们这几个老同学。
D. 你今晚必须参加单位的会议,照看孩子的事就拜托给我好了。
【答案】A
9.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莫高窟壁画以佛教内容为题材。
②因此,有人把莫高窟称为“画在墙壁上的图书馆”。
③但是,如果我们揭去宗教的面纱,就会发现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画面。
④这些画面描绘了古人生产、生活等方面场景。
⑤敦煌莫高窟是佛教艺术的见证者,也是中古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者。
A. ①④③⑤② B. ①⑤③②④
C. ⑤①③④② D. ⑤④①②③
【答案】C
10. 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A.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
B. 鲁迅——《祝福》——柳妈
C. 曹禺——《雷雨》——鲁大海
D. 莫泊桑——《项链》——于勒
【答案】D
11.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锲而舍之,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4)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 朽木不折 (2). 金石可镂 (3). 银瓶乍破水浆迸 (4). 铁骑突出刀枪鸣 (5). 秦人不暇自哀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7). 金戈铁马 (8). 气吞万里如虎
二、本大题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允正传
[清]戴名世
杨允正,字子展,江南休宁人。允正父读书博洽,敦于孝友。当父在时,家稍稍落。于是允正客游四方,为计然之木,积累至赢余,而先业复振。居久之,允正客于外,忽心动,距家八百里,驰三日夜而归。父悲且喜曰:“儿归乎?”对曰:“儿恨不早归也。”父曰:“汝仲弟早卒,其子幼,汝抚之以有成。汝季弟读书,家事惟汝治,勿以繁剧累之。”允正遵父命唯谨。阅十余年,家人或欲折产,而仲弟之子及季弟所受,较父所遗辄多数倍,宗人皆贤允正,相与议醵金①为贺,且以劝来者,允正谢弗受也。先是仲弟为商于青阳,耗父赀且尽,困甚,冬月衣单衣,惧父怒不敢归。允正踪迹得之,衣以其衣,借之归,百方为调释,父怒乃解。仲弟庶出也,而笃爱不异于同母,人以为难。
允正为人忠厚,遇凡可以利物者,无不竭力为之。性不喜畜奴婢,曰:“此辈质多愚劣,不善事主,何能不加笞詈,彼亦人子也,其忍伤之,吾故不多富也。”允正卒年六十有五。
赞曰:徽人善为生,往往徒手致素封②,然其处家庭朋友多仁让有厚德,盖货殖之事,非有士君子之行,亦不能以有成也。如杨翁之事,其义岂不高哉!翁之子劻祖为余言如是,且请为之传焉,余是以之。
(选自《戴名世集》,有删改)
[注]①醵金:凑钱饮酒。②素封:无官爵封邑而拥有资财的富人。
12.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稍稍落 衰落
B. 性不喜畜奴婢 购买
C. 何能不加笞詈 责骂
D. 翁之子劻祖为余言如是 这样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允正客于外 名词作状语
B. 宗人皆贤允正 使动用法
C. 冬月衣单衣 意动用法
D. 且请为之传焉 名词作动词
14.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杨允正常年在外经商,后来回到家乡,对自己不能早点回家感到遗憾。
B. 杨允正分家之后,族人商量凑钱饮酒,既是为他祝贺,也是为了勉励后来的人。
C. 场允正找到经商失败的二弟,在父亲面前为其辩解,他像对待同胞兄弟一样关爱他。
D. 杨允正不喜欢蓄奴婢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大多素质不高,侍奉时不能令主人满意。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徽人善为生,往往徒手致素封,然其处家庭朋友多仁让有厚德,盖货殖之事,非有士君子之行,亦不能以有成也。
【答案】12. B 13. D 14. D
15. 安徽人一向善于营生,一向是从金钱地位都没有到拥有巨额财富的富人,而且他们的家人亲戚朋友大多是有良好知识有深厚道徳之人,这是大概他们商业这样成功的原因,如果没有品德高尚的人和他们一起,他们也不能成功。
16.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冬
[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①无由入酒家。
[注]①五马:太守的代称。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冬景”?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本诗描写了似“春景”的“冬景”。
(2)江南的十月天气依旧很好。绿草并未被轻霜打黄,江边的沙子也被暧阳逐渐烘干,树叶依旧维持绿色,在樱花枝头依旧悬挂着疯狂绽放的樱花。
三、本大题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周以来的近两千年间,我国城市建置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唐朝长安城最为典型。城内纵横25条大街,把住宅区划分成整齐的110坊,形似围棋盘。坊门定时启闭,非时翻越坊墙处以杖刑。商业区只有东市和西市,四周也有围墙,是官方集中管制的封闭型的商业交易场所。坊市制的城市以便于统治管理为原则,突出的是政治中心,商业地位低下,城市活力有限。
剧烈的变化在宋代发生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哈佛中国史》评价道:“(宋代)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城市,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开封城是城市史上由古典型转变为近代型的开端,而且是世界历史中率先转型的城市。其特征就是城市格局由坊市制改善的街市制,即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店铺遍布城市内外,居民、商人不但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在时间上同样不受限制,这就是夜市的盛行,繁华地带的夜市甚至通宵达旦。这就意味着,整个城市都是一个开放的大市场,是一座充满活力与自信的不夜城,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不夜城。
城市由宋以前封闭式的“城”强“市”弱的城堡,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突出“市”的近代新型城市,由主要体现统治意志的城市体制,蜕变为兼顾商业、市民意志的城市体制,随之形成崭新的都市人文景观和管理模式。城市居民坊郭户与农民乡村户在户籍中分开,市民阶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市井文化随之应运而生。市民阶层成为引导市井文化的主体,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这一开封拐点,走出一条新路,人民生活有了更多的精神、物质享受,其核心价值是城市的解放、人性的解放。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所揭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传统文化由此从单纯的农业文化变为农业文化与市民文化开列,农耕一元结构更新为城乡二元结构。商业的发达,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有了熙熙攘攘的闹市,有了高耸林立的酒楼,有了欢歌笑语的勾栏,城市的美感怦然显现。新型城市所展现的繁华美,强烈地冲击了文人,使之兴致勃勃地诉诸笔端,予以充满激情的记录或描绘,于是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城市的美首次充分展现并被发现,令后人神往。这一时代命题,正是《清明上河图》具有元典性的原因。美学学者罗筠筠即指出:中国城市审美文化的真正发生在宋代,“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描绘世情的民间风俗画也创举性地登上画坛,其纯朴生动的内容、细腻写实的手法,不仅是宋代城市生活的艺术再现,而且是宋代城市审美文化物化产品的典型”。由此可以说,中国城市审美文化诞生于汴京,标本就是《清明上河图》。东京开封因此俨然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琥珀,遂成永恒,并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中国市井文明就是由此诞生。
节选自程民生《〈清明上河图〉的文化效应》有删改)
17. 下列对宋代开封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相对于唐朝长安,开封在城市布局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剧烈的变化。
B. 开封的城市格局是一种开放式的街市制,店铺遍布城市内外。
C. 很多繁华的夜市,可让开封的市民在时间、空间上过一种更为自由的生活。
D. 宋代开封的城市体制兼顾了商业、市民意志,但没有体现统治者意志。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唐朝长安城市布局整齐,是坊市制城市建置的代表。
B. 市民阶层在宋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变化。
C. 中国市井文化在宋代才真正发生,并由此诞生了中国发达的商业文明。
D.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首次以一种民间风俗画的方式充分展现了城市的美。
19. 下列对文章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通过对比,凸显了宋代开封作为近代新型城市的“市”的特点。
B.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与《哈佛中国史》的评价,都从历史的角度指出了宋代开封的开放式特征。
C. 作者从多个方面说明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开封拐点”的内涵和意义。
D. 学者罗筠筠的话,指出了《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城市审美文化元典的重要价值。
【答案】17. D 18. D 19. B
四、本大题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英文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二话不说,满口答应,当下把自家柴垛移开,把落叶和鸡粪扫净,让出一片明净的场地。
她还兴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她不知因何事上火,第二天一大早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她先是骂鸡,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下了红贴,还是发了轿子?这不是你的地方,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
“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
“谁得罪了,谁知道!”
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金花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两三个帮手,一担担地把稻谷搬走。
后来有人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玉梅开始不说,实在却不过,才道出心中悲愤。原来那天她早上见天气不错,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呵。却发现谷堆上画有暗号,是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是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么?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你也太小看人了!她玉梅别说有吃有穿,就算穷,就算贱,就算讨饭,也不会稀罕你几粒谷吧?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她写洋字码,为何不说她写了蝌蚪文呢,写了妈蚁文和蜘蛛文呢?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但此事真相已没法澄清,因谷堆已散,谷堆上到底有没有暗号,有没有英文,旁人无法证实了。
两家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一旦它们悄悄越界,必有来自敌方的石块,砸得越界者惊逃四散。
据玉梅说,那贼婆子曾经送给她一条花裤,说她个子矮一点,穿着正合身,给她穿算了。她以前还满心欢喜,现在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安什么好心,不就是嘲笑她的个头矮,要当众揭她疮疤么?
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被玉梅想得恍然大悟,反正什么事都往心里堵。而且越是有人来劝和,越给她增加了思前想后和悲愤重温的机会。她把一条花裤找出来,嚓嚓嚓地剪成碎片,一把碎片朝篱笆那边摔过去。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有两三只地鳖虫,大概是爬过谷堆的,留下沟痕的,已被踩死,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
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
她低着头回了家。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人赶鸟,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戳了一个,去撤谷喂鸡,见邻家的鸡过来了,也不会再次厉声驱赶,让两窝鸡快快活活地啄在一起。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姑娘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的火灾中已不幸遇难。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的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的自行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本文有删改)
20. 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连鸡鸭也不再互访”运用拟人修辞,突出了玉梅和金花两家的对立关系。
B. 小说巧妙地运用了“悬念”“误会”等技法,情节起伏曲折。
C. 作为小说的线索性人物,公公的出场化解了矛盾,揭示了真相,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1. 小说以“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时经常放声大笑”结尾,有什么好处?
22. 请简要概括玉梅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答案】20. C 21. ①对比。写女儿的放声大笑与金花的死亡没被女儿和婆婆知道进行对比,突出了金花的悲惨命运。②以乐景衬哀情。大笑与死亡,一乐一哀,将金花的死亡渲染得无比凄凉。③反衬。女儿的大笑和玉梅的沉默进行衬托,反衬玉梅对金花的亏欠和内疚之情。
22. ①热情。得知金花要来借场地,二话不说马上打理好。②自尊心极强。得知稻谷上有标记之后,马上翻脸,大骂破骂。③得理饶人。得知“标记”原来是一场误会之后,马上对金花的态度有所改观。
五、本大题1小题
23. 阅读下有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下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青年说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奠定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人格的重要时期,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毕业歌》有这样一句歌词:今天我们是桃李芬芳,明天我们是社会栋梁。这是在那个关乎中华民族存亡的抗战年代,不畏压迫的学生们所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而今天,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又该有怎样的声音?
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青年的成长都与其紧密相连。
19世纪80年代,中国刚经历鸦片战争不久,而清政府送出的留学生也回到了祖国。那是一个开始自强的时代,一直闭关锁国的中国终于自主地向外走出学习的道路。五四运动后,也有大批勇敢的留学生归国。他们中,有声名显赫的革命家,更有为数众多的无名英雄。正是他们,在民主革命年代里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许多学生怀抱着理想,远赴国外,谋求新的发展机会。到了今天,我们祖国强大起来了,留学生们也从海外归来,用他们的勤奋努力,为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谱写美丽的乐章。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是留学归来的杰出人才们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绍仪等人,他们在国外留学时发愤图强,回国后终成一番抱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亟需力量来发展,这时,以华罗庚、邓稼先、钱学森为首的留学生们,放弃名利,克服困难,最终回到祖国。
现在,我们处在了最好的时代。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无论身处何处,都要热爱祖国,心系祖国。在抗战时期回归的6000多名学生,受到美国政府阻挠却毅然回国的科学家钱学森,都是我们的榜样。同时,作为青年,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扎根,是为了更好的成长;远行,是为了更好的回归。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才可以从今天的桃李,成长为明天的栋梁。
鲁迅先生曾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在这个进步的时代,作为当代青年的一员,我将以满腔热血与爱国之心,走上我的使命之路,报国之路。同为当代青年,你,愿意和我一起吗?2019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真题卷
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本大题11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在常有人说京剧的节奏太慢,不符合今天的生活规律。我以为统地说节奏慢是不对的。对于京剧表演艺术而言,有的节奏可以加快,有的却不能。细语微笑,浅斟低唱,这些地方必须放慢节奏,让人细细咀嚼,缓缓领略,才能辨出个中韵味。难道能说这是艺术的弊病吗( )
1. 下列填入文中处的字,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胧 B. 垄 C. 笼 D. 陇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项是
A. zhēn jiáo B. zhēn jué
C. zhuó jiáo D. zhuó jué
3. 下列填入文中“( )”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B. 。 C. ! D. ……
4. 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把事情搞糟的不是别人, 就是你自己。
②好书也不必本本都买,一人买一种,大家 看。
③你这样删改我的作品,完全 了我的原意。
A. 恰好 交换 篡改 B. 恰好 交流 窜改
C. 恰恰 交流 篡改 D. 恰恰 交换 窜改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别人送给我的东西再不值钱,我也会敝帚自珍,毕竟礼轻情意重嘛!
B. 这部小说的故事是围绕清朝的内忧外患来展开的,情节扣人心弦。
C. 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管理,提出积极的建议,但绝不能越俎代庖。
D. 他身上那种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作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本周二有几个学校领导要来开会,请相关部门做好接待工作。
B. 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使我们的生活比过去舒坦多了。
C. 社会适应能力如何,是判定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D. 这次考试能够取得进步的原因,是因为我作了充分的复习准备。
7. 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只花猫卧在母亲身边,表现出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样子。
②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
③争吵几句后,年轻的双簧管和风韵犹存的女大提琴竞扭打起来了。
A. 拟人 反复 拟人 B. 比喻 反复 拟人
C. 拟人 排比 借代 D. 比喻 排比 借代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得体的一的项是
A. 我们公司的十周年庆典将在本周末举行,恳请阁下届时莅临指导。
B. 快毕业了,我准备送张自己的玉照给同桌,希望她记住我们共同学习的时光。
C. 那天到你到家,你恰好出差,但舍妹热情地招待我们这几个老同学。
D. 你今晚必须参加单位的会议,照看孩子的事就拜托给我好了。
9.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莫高窟壁画以佛教内容为题材。
②因此,有人把莫高窟称为“画在墙壁上的图书馆”。
③但是,如果我们揭去宗教的面纱,就会发现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画面。
④这些画面描绘了古人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场景。
⑤敦煌莫高窟是佛教艺术的见证者,也是中古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者。
A. ①④③⑤② B. ①⑤③②④
C. ⑤①③④② D. ⑤④①②③
10. 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A.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
B. 鲁迅——《祝福》——柳妈
C. 曹禺——《雷雨》——鲁大海
D. 莫泊桑——《项链》——于勒
11.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锲而舍之,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4)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本大题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允正传
[清]戴名世
杨允正,字子展,江南休宁人。允正父读书博洽,敦于孝友。当父在时,家稍稍落。于是允正客游四方,为计然之木,积累至赢余,而先业复振。居久之,允正客于外,忽心动,距家八百里,驰三日夜而归。父悲且喜曰:“儿归乎?”对曰:“儿恨不早归也。”父曰:“汝仲弟早卒,其子幼,汝抚之以有成。汝季弟读书,家事惟汝治,勿以繁剧累之。”允正遵父命唯谨。阅十余年,家人或欲折产,而仲弟之子及季弟所受,较父所遗辄多数倍,宗人皆贤允正,相与议醵金①为贺,且以劝来者,允正谢弗受也。先是仲弟为商于青阳,耗父赀且尽,困甚,冬月衣单衣,惧父怒不敢归。允正踪迹得之,衣以其衣,借之归,百方为调释,父怒乃解。仲弟庶出也,而笃爱不异于同母,人以为难。
允正为人忠厚,遇凡可以利物者,无不竭力为之。性不喜畜奴婢,曰:“此辈质多愚劣,不善事主,何能不加笞詈,彼亦人子也,其忍伤之,吾故不多富也。”允正卒年六十有五。
赞曰:徽人善为生,往往徒手致素封②,然其处家庭朋友多仁让有厚德,盖货殖之事,非有士君子之行,亦不能以有成也。如杨翁之事,其义岂不高哉!翁之子劻祖为余言如是,且请为之传焉,余是以之。
(选自《戴名世集》,有删改)
[注]①醵金:凑钱饮酒。②素封:无官爵封邑而拥有资财的富人。
12.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稍稍落 衰落
B. 性不喜畜奴婢 购买
C. 何能不加笞詈 责骂
D. 翁之子劻祖为余言如是 这样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允正客于外 名词作状语
B. 宗人皆贤允正 使动用法
C. 冬月衣单衣 意动用法
D. 且请为之传焉 名词作动词
14.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杨允正常年在外经商,后来回到家乡,对自己不能早点回家感到遗憾。
B. 杨允正分家之后,族人商量凑钱饮酒,既是为他祝贺,也是为了勉励后来人。
C. 场允正找到经商失败的二弟,在父亲面前为其辩解,他像对待同胞兄弟一样关爱他。
D. 杨允正不喜欢蓄奴婢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大多素质不高,侍奉时不能令主人满意。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徽人善为生,往往徒手致素封,然其处家庭朋友多仁让有厚德,盖货殖之事,非有士君子之行,亦不能以有成也。
16.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冬
[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①无由入酒家。
[注]①五马:太守的代称。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冬景”?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本大题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周以来的近两千年间,我国城市建置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唐朝长安城最为典型。城内纵横25条大街,把住宅区划分成整齐的110坊,形似围棋盘。坊门定时启闭,非时翻越坊墙处以杖刑。商业区只有东市和西市,四周也有围墙,是官方集中管制的封闭型的商业交易场所。坊市制的城市以便于统治管理为原则,突出的是政治中心,商业地位低下,城市活力有限。
剧烈的变化在宋代发生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哈佛中国史》评价道:“(宋代)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城市,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开封城是城市史上由古典型转变为近代型的开端,而且是世界历史中率先转型的城市。其特征就是城市格局由坊市制改善的街市制,即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店铺遍布城市内外,居民、商人不但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在时间上同样不受限制,这就是夜市的盛行,繁华地带的夜市甚至通宵达旦。这就意味着,整个城市都是一个开放的大市场,是一座充满活力与自信的不夜城,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不夜城。
城市由宋以前封闭式的“城”强“市”弱的城堡,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突出“市”的近代新型城市,由主要体现统治意志的城市体制,蜕变为兼顾商业、市民意志的城市体制,随之形成崭新的都市人文景观和管理模式。城市居民坊郭户与农民乡村户在户籍中分开,市民阶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市井文化随之应运而生。市民阶层成为引导市井文化的主体,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这一开封拐点,走出一条新路,人民生活有了更多的精神、物质享受,其核心价值是城市的解放、人性的解放。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所揭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传统文化由此从单纯的农业文化变为农业文化与市民文化开列,农耕一元结构更新为城乡二元结构。商业的发达,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有了熙熙攘攘的闹市,有了高耸林立的酒楼,有了欢歌笑语的勾栏,城市的美感怦然显现。新型城市所展现的繁华美,强烈地冲击了文人,使之兴致勃勃地诉诸笔端,予以充满激情的记录或描绘,于是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城市的美首次充分展现并被发现,令后人神往。这一时代命题,正是《清明上河图》具有元典性的原因。美学学者罗筠筠即指出:中国城市审美文化的真正发生在宋代,“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描绘世情的民间风俗画也创举性地登上画坛,其纯朴生动的内容、细腻写实的手法,不仅是宋代城市生活的艺术再现,而且是宋代城市审美文化物化产品的典型”。由此可以说,中国城市审美文化诞生于汴京,标本就是《清明上河图》。东京开封因此俨然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琥珀,遂成永恒,并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中国市井文明就是由此诞生。
节选自程民生《〈清明上河图〉的文化效应》有删改)
17. 下列对宋代开封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相对于唐朝长安,开封在城市布局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剧烈的变化。
B. 开封的城市格局是一种开放式的街市制,店铺遍布城市内外。
C. 很多繁华的夜市,可让开封的市民在时间、空间上过一种更为自由的生活。
D. 宋代开封的城市体制兼顾了商业、市民意志,但没有体现统治者意志。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唐朝长安城市布局整齐,是坊市制城市建置的代表。
B. 市民阶层在宋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变化。
C. 中国市井文化在宋代才真正发生,并由此诞生了中国发达商业文明。
D.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首次以一种民间风俗画的方式充分展现了城市的美。
19. 下列对文章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通过对比,凸显了宋代开封作为近代新型城市的“市”的特点。
B.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与《哈佛中国史》的评价,都从历史的角度指出了宋代开封的开放式特征。
C. 作者从多个方面说明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开封拐点”的内涵和意义。
D. 学者罗筠筠的话,指出了《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城市审美文化元典的重要价值。
四、本大题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英文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二话不说,满口答应,当下把自家柴垛移开,把落叶和鸡粪扫净,让出一片明净的场地。
她还兴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她不知因何事上火,第二天一大早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她先是骂鸡,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下了红贴,还是发了轿子?这不是你的地方,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
“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
“谁得罪了,谁知道!”
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金花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两三个帮手,一担担地把稻谷搬走。
后来有人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玉梅开始不说,实在却不过,才道出心中悲愤。原来那天她早上见天气不错,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呵。却发现谷堆上画有暗号,是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是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么?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你也太小看人了!她玉梅别说有吃有穿,就算穷,就算贱,就算讨饭,也不会稀罕你几粒谷吧?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她写洋字码,为何不说她写了蝌蚪文呢,写了妈蚁文和蜘蛛文呢?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但此事真相已没法澄清,因谷堆已散,谷堆上到底有没有暗号,有没有英文,旁人无法证实了。
两家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一旦它们悄悄越界,必有来自敌方的石块,砸得越界者惊逃四散。
据玉梅说,那贼婆子曾经送给她一条花裤,说她个子矮一点,穿着正合身,给她穿算了。她以前还满心欢喜,现在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安什么好心,不就是嘲笑她的个头矮,要当众揭她疮疤么?
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被玉梅想得恍然大悟,反正什么事都往心里堵。而且越是有人来劝和,越给她增加了思前想后和悲愤重温的机会。她把一条花裤找出来,嚓嚓嚓地剪成碎片,一把碎片朝篱笆那边摔过去。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有两三只地鳖虫,大概是爬过谷堆的,留下沟痕的,已被踩死,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
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
她低着头回了家。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人赶鸟,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戳了一个,去撤谷喂鸡,见邻家的鸡过来了,也不会再次厉声驱赶,让两窝鸡快快活活地啄在一起。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姑娘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的火灾中已不幸遇难。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的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的自行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本文有删改)
20. 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连鸡鸭也不再互访”运用拟人修辞,突出了玉梅和金花两家的对立关系。
B. 小说巧妙地运用了“悬念”“误会”等技法,情节起伏曲折。
C. 作为小说的线索性人物,公公的出场化解了矛盾,揭示了真相,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1. 小说以“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时经常放声大笑”结尾,有什么好处?
22. 请简要概括玉梅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五、本大题1小题
23. 阅读下有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下要套作,不得抄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