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 积累重点词及句子的翻译。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一.读课文,疏通文意。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二.自主测试,梳理考点。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宋濂字 ,号潜溪, 初文学家。著有《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2)本文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 的文章。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亲前,来拜见作者。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作为赠序送与马生。
(三)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 ,这里是 的意思。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义。
1.走送之 (走 古义: 今义: )
2.日再食 (再 古义: 今义: )
3.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义: 今义: )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 古义: 今义: )
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古义 今义: )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 ;今义: )
(五)解释下列加点字,注意对一词多义字的积累。
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 ) 以中有足乐者(以, ) 计日以还(以, )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 动词) 无冻馁之患矣(患, 名词)
质:援疑质理(质, 动词) 非天质之卑(质, 名词)
道:益慕圣贤之道(道, )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
至:色愈恭,礼愈至(至, ) 至舍( )
(六)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1.余幼即嗜学:( ) 2.无从:( ) 3.致书以观:( )
4.假借于藏书之家:( ) 5.弗之怠:( ) 6.怠:( )
7.录毕:( ) 8.走送之:( ) 9.不敢稍逾约:( ) 10.以是:( )
11.既加冠:( ) 12.益慕:( ) 13.圣贤之道:( )
14.又患无硕师:( ) 15硕师名人与游:( ) 16.游:( )
17.尝:( ) 18.趋百里外:( ) 19.先达:( )
20.执( )经叩问:( )21.德隆望尊:( )
22. 填其室:( ) 23.援疑:( ) 24.质理:( )
25.俯身:( ) 26.倾耳以请:( ) 27.或遇其叱咄:( )
28.叱咄:( ) 29.色愈恭:( ) 30.礼愈至:( )
31.复:( ) 32.俟其欣悦:( ) 33.卒:( )
34.负箧曳屣:( )( )( ) 35.穷冬:( )
36.皲裂:( ) 37.媵人:( ) 38.汤:( )
39.沃灌:( )40.寓:( ) 41.逆旅:( ) 42.衾:( )
43.再:( ) 44.享:( ) 45.绮绣:( ) 46.腰:( )
47.容臭:( ) 48.烨然:( ) 49.缊袍敝衣:( )( )
50.略无:( ) 51.慕艳:( ) 52.奉:( )
(七)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无从致书以观。译: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译:
3.益慕圣贤之道。译:
4.弗之怠。译: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译:
6.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译:
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译:
8.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译:
9.同舍生皆被绮绣。译:
10.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作:
1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作:
12.俯身倾耳以请 译:
13.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
1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
1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
16.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
4.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 。
5.“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7.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九)课文内容探究理解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 , 。
3.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分别填两个字)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7.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8.第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9.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
(十)迁移拓展。
1.文中叙述了宋濂自己求学时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与之相似的古人读书的事例吗?(也可用成语概括)
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 ”说的是晋朝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
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 ”悬梁是说西汉孙敬孙敬昼夜苦读,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时常
觉,就用锥子扎大腿。 (孙敬和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 ”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后就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 ”,欧阳修幼年丧父,母亲郑氏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学习。欧阳修按照母亲的教导刻苦学习,终于成材。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欧阳修幼年受母教的故事)
2.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3.作者“缊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 。
4.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 。
5.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6.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二、对比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1.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2分)
(1)手指不可屈伸 (2)夫人好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媵人持汤沃灌 汤: (2)以衾拥覆 衾: (3)负笈从师 负: (4)编茅为庵 为: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分)
(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4.〔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 (3分)
三、阅读: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节选自王嘉《拾遗记》)[注]:①任末,东汉新繁人,字叔本,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②笈: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填空。(5分)
(1)甲文中加点的“加冠”的意思是 。乙文中加点的“会意”的意思是 。(2分)
(2)甲文中作者写自己加冠以后求师的情况,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尝趋百里外( )
③夫人好学,虽死犹存( )④题其衣裳(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分)
②人若不学,则何以成?(2分)
4.请选用一句诗或对联来概括这两段文字体现出来的共同意思,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诗句或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