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读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上一学期,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作者那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及抱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刘又遭贬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合作探讨,解读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学生根据课下注解,以及手中所掌握的辅助材料,解读诗句。
(2)交流探讨。
(3)明确: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明确: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明确:“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 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明确: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4、小结:
【内容】
首联写自己长期遭贬的际遇。巴郡多山,楚地多水,作者谪居在那里已23年了。
颔联悼念受害的战友,写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借“闻笛赋”这个典故表示对已去世的好友们的怀念,借“烂柯人”这个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颈联写自己的沉沦、新贵的得势。“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谪居他乡之后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贵们。
这两句诗是针对白居易赠诗当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而发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却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的闲望这山水风光,而长汀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刘诗里的这句话的意识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尾联写酒席上的赠言,“让我们干一杯,振作起精神来吧!”这是对白居易在席间赠送他的诗的回答。
【情感】
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对自身遭遇的辛酸、愤慨,有对当朝权贵的嘲讽、愤激,有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态度。首联直接抒情,颔联借事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颈联借景抒情,理情交融,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借事抒情,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5、总结:作者的情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人以莫大的启迪、鼓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6、齐读整诗。
(二)《赤壁》
1、朗读《赤壁》。
2、思考:
(1)前两句的意思:这是一只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历史久远,但并未销蚀。拿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辨认出是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感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由这一小事物联想到了东汉末年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这段历史使诗人的心情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从而联想到了那次有着重大意义的战役,进而联想到了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为下一句诗做了铺垫。
(2)后一句的意思: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帮助,(赤壁之战)大小乔(大乔石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早就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都有某种机遇,他自己的遭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三)《过零丁洋》。
1、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三首古诗,提出本课的重点:还原诗歌意境。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 绮户(qi) 婵娟(chan)
2、整体研读:
(1)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源自古代乐曲的名称。),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和平仄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2)序言: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 ——
“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
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苏轼之弟)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 ‘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青天到底什么时候有了一轮明月.我们也不知道啊)脱化而来的。此句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自喻神仙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这是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真可谓“奇逸之笔”。
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他认为在那里起舞,也只能玩赏自己孤单地影子罢了,最后油然而生: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以比得上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也隐约渗透着苏轼选择入仕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讲析词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借着这一月光,全词自然地转入到思弟之情的这一个主题上。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月圆而人不能团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诗人在这里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这是一句高度概括的人生哲理,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后来指嫦娥,这里代指明月。
前半句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后半句要打破空间的界限。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这一句并没有局限在怀念弟弟苏辙,而是发出了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的祝愿。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寄托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3)朗读全词。
过渡:古人的生活,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
(二)《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
背景:七百年前,关中大旱,张养浩致力于繁忙的赈灾事务,也正是在这一年,积劳而死。但此人曾隐居山庄。“寄傲山林,纵情诗酒”。
2、齐读,纠正。
3、讲解。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诗的第一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从视觉)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从听觉)
第三句写潼关路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第二层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秦汉经行处: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时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这一层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躇伤心呢?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正如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这里表现的是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作业:
1、讲学稿第25课。
2、周记。
3、复习第五单元。准备下周一单元考。
4、阅读《读者》和《青年文摘》第6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