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这首词上段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于天上仙境的奇想。作者把“人间”与“天上”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并且毫不含糊地回答。“ 何似在人间!”充分表达出作者留恋人世,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
下段写望月怀人,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诗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和阔大。
初一学生对词不算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感官体验,通过投影仪、光盘、录音机和flash的运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附:网络资源
http://www.flashkj.net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chineseview.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click.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www.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水调歌头》教案
李怡霞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咏月诗词。
2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二、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咏月诗词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四、教学内容
(一)、导语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了团团圆圆、甜甜美美的节日,什么节啊?(中秋节)中秋节有怎样的习俗?(吃月饼、赏月)中秋之夜的月亮有什么特点呢?(又圆又亮)我们一般用中秋月亮的大、圆来比喻什么?(团圆)那么,当月圆之时独在他乡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呢?(孤独、寂寞)用曾经学过的诗句概括一下那种心情(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宋代词人,写作时正任密州知州,政治失意,客居他乡,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1、放录音范读。
2、学生齐声朗读
3、教师评析:刚才大家读得很不错,说明大家已经带着感情、进入角色了。
过渡:这首词不长,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想象,通过想象,再现诗词的意境。
(四)、发挥想象,再现情境
1、 (放背景音乐-古筝:高山流水)通译全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诗人的世界,看看诗人对月饮酒的情景,揣摩诗人的内心活动。
2、再次朗读
过渡:从大家的读书来看,我们正在慢慢走进这首词,正在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接下来请大家抓住关键词,理清作者的情感脉搏。
(五)、品位词句,体会诗情,回答问题
上阕:
1、诗人为什么要到天上去?(“问”“欲”,表现他对这现实的不满,想要离开这个现实世界。)
2、诗人真要去天上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恐”表现诗人对离开现实世界的顾虑,高处寒冷,比不上有歌有舞的人间,又觉得还是有歌有舞的人间好,内心充满了矛盾。)(板书:矛盾)
3、诗人后来到底有没去天上?(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下阕:
4、过渡到怀人的句子是哪句?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口吻?
6、这种怨后来有没有了?
7、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诗人的怨气后来
都没了?
小结完成板书:这首词通过作者一系列的感情变化,由矛盾-消极-积极,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精神境界的-豁达。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由教师单独选人朗诵,并且点评。最后由全体共同朗诵
(七)、听歌
1、让我们带着对诗词的理解,跟着歌声再次走进《明月几时有》。播放,学生轻声跟唱。为加强背诵。
(八)、积累
古往今来,人们爱月、赏月,有多少情感在诗人的笔下流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月亮的独特的感情,你能把有关月亮的句子表达出来吗?
由学生个别回答后,出示例句。
(九)、布置作业
熟读《水调歌头》,默写后加以订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