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十三课东汉的灭亡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8七上·防城港期末)公元9年,灭亡西汉的外戚是( )
A.胨胜 B.项羽 C.王莽 D.刘秀
2.(2016七上·姜堰期末)“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C.兴修水利,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3.(2017七上·上杭月考)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是( )
A.皇帝幼龄即位 B.宦官外戚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4.(2018七上·罗湖期末)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一历史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汉室“中兴”的故事。这个历史人物是(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协
5.(2017七上·上杭月考)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6.(2017七上·临洮月考)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包括( )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负担,减轻刑法
②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③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④合并州县,裁撤冗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2018七下·大庆开学考)东汉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反映东汉后期什么社会状况( )
A.封建统治异常腐朽黑暗 B.农民处于无衣无食境地
C.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D.黄巾起义瓦解东汉政权
8.(2016七上·光泽期末)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景象。出现在东汉初期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10.(2018七上·西华期末)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是一次以宗教为外衣的农民起义
C.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
D.是一次沉重打击封建政权的农民起义
二、材料分析题
11.(2017七上·泗洪月考)起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决一死战。商军大败,商纣王自焚而亡。
材料二: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战争?此战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图1的起义发生在何地?领导者是谁?此次起义的历史地位如何?
(3)图2的黄巾起义发生在什么时期?产生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这些起义历史背景有何共同之处?起义给统治者怎样的反思?
12.东汉再现了治世局面的辉煌,但最终因黑暗的统治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让我们走进东汉,去探究这一朝代的历史。
【帝王篇】
材料一:
【专权篇】
材料二:
【反抗篇】
材料三“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材料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
——《后汉书·皇甫嵩传》
(1)两幅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新朝和东汉政权的建立者,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并说出他们建立新朝和东汉的具体时间。
(2)图一中的皇帝施政的结局如何?图二中的皇帝施政的措施有哪些?结局如何?
(3)材料二中的图示显示了东汉中期以后一种怎样的政治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给东汉政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三的情景出现在东汉末年,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民间一种怎样的情绪?
(5)材料四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哪一次农民起义的情景?请写出这次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领导人、结果和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西汉灭亡的历史,解答本题一定要熟练掌握西汉兴亡的历史线索.
2.【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
3.【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B符合题意;皇帝幼龄即位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黄巾军大起义、地方军阀割据都发生在东汉末期,与题干中的“东汉中后期”时间不符,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4.【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光武帝刘秀采取轻徭薄赋,减轻负担;整顿吏治,严惩贪官;释放部分奴婢、提高奴婢的身份地位;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使东汉初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A项刘邦是汉高祖,不符合题意。
B项刘彻是汉武帝,不符合题意。
C项刘秀是光武帝,在位时期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符合题意。
D项刘协是汉献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光武帝刘秀的识记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黄巾起义的原因是朝政腐败,统治黑暗,所以两者当时的社会统治都是非常黑暗的;陈胜吴广起义是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按律当斩,所以此次起义是临时起意,没有经过精心准备,而东汉黄巾起义是经过精心策划,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所以B项关于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失败,黄巾起义在东汉政府的残酷镇压下,在历时9个月后失败,因此C项共同点的说法正确;从作用上看,陈胜吴广起义和黄金起义都对各自当时的政府统治以沉重打击,使其一蹶不振,D项相同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6.【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光武帝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负担,减轻刑法;合并州县,裁撤冗员,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因此,①②③④属于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光武中兴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7.【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可知,东汉末年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后期的面貌,通过对题干的分析可知东汉后期农民起义增多,逐渐走向没落。
8.【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公元25年,东汉建立。光武帝减轻农民的负担,励精图治,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武中兴。
9.【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窦宪的身份是太后的哥哥,属于外戚;由于皇帝年幼,大权就由太后把持,太后重用她的哥哥,就导致了外戚专权。材料中没有说明其官职,则A项排除;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不符合题干内容,题干没有兼并土地的情况,B项排除;窦宪不是宦官,D项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汉政权腐败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10.【答案】A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11.【答案】(1)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西周。
(2)大泽乡;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4)统治者朝政的腐败;以民为本,关注人民的利益;赢得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夏、商、西周的更替;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末年,周武王为兴周灭商,统兵直捣商都朝歌,与商军在牧野展开的决战,史称“武王伐纣”,也就是牧野之战,此战役后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西周。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图1的起义是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就会被杀,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被称为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 的起义是黄巾之乱,这是中国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它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逐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与三国时期的到来。
(4)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起义的历史背景的共同之处是统治者朝政的腐败;由此可知,一个国家想要发展下去,统治者想要稳定自己的统治,必须以民为本,关注人民的利益;赢得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牧野之战、大泽乡起义、黄巾大起义的时间和影响。
12.【答案】(1)图一是王莽,图二是汉光武帝刘秀。新朝建立于公元9年,东汉建立于公元25年。
(2)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最终政权被农民起义所推翻。汉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这些措施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这种现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农民无法忍受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5)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失败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从此一蹶不振。
【知识点】王莽新朝;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刘秀于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最终政权被农民起义所推翻。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有: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第三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的这些措施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第一小问,根据图示可知,东汉出现的政治现象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第二小问,根据图示和所学可知,出现交替专权的原因是皇帝年幼,无法主政。第三小问,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带来的恶果必然是政治腐朽,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根据材料三可知,“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体现了东汉末年的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的反抗情绪高涨。
(5)根据所学可知,材料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根据所学可知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起义在历时9个月后被镇压失败,但也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从此一蹶不振。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新朝和东汉政权的建立者。(2)本题主要考查皇帝施政的结局。(3)本题主要考查东汉中期以后一种政治现象。(4)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末年当时民间的情绪。(5)本题主要考查黄巾起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十三课东汉的灭亡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8七上·防城港期末)公元9年,灭亡西汉的外戚是( )
A.胨胜 B.项羽 C.王莽 D.刘秀
【答案】C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西汉灭亡的历史,解答本题一定要熟练掌握西汉兴亡的历史线索.
2.(2016七上·姜堰期末)“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C.兴修水利,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
3.(2017七上·上杭月考)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是( )
A.皇帝幼龄即位 B.宦官外戚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B符合题意;皇帝幼龄即位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黄巾军大起义、地方军阀割据都发生在东汉末期,与题干中的“东汉中后期”时间不符,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4.(2018七上·罗湖期末)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一历史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汉室“中兴”的故事。这个历史人物是(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协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光武帝刘秀采取轻徭薄赋,减轻负担;整顿吏治,严惩贪官;释放部分奴婢、提高奴婢的身份地位;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使东汉初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A项刘邦是汉高祖,不符合题意。
B项刘彻是汉武帝,不符合题意。
C项刘秀是光武帝,在位时期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符合题意。
D项刘协是汉献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光武帝刘秀的识记能力。
5.(2017七上·上杭月考)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黄巾起义的原因是朝政腐败,统治黑暗,所以两者当时的社会统治都是非常黑暗的;陈胜吴广起义是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按律当斩,所以此次起义是临时起意,没有经过精心准备,而东汉黄巾起义是经过精心策划,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所以B项关于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失败,黄巾起义在东汉政府的残酷镇压下,在历时9个月后失败,因此C项共同点的说法正确;从作用上看,陈胜吴广起义和黄金起义都对各自当时的政府统治以沉重打击,使其一蹶不振,D项相同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6.(2017七上·临洮月考)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包括( )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负担,减轻刑法
②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③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④合并州县,裁撤冗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光武帝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负担,减轻刑法;合并州县,裁撤冗员,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因此,①②③④属于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光武中兴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7.(2018七下·大庆开学考)东汉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反映东汉后期什么社会状况( )
A.封建统治异常腐朽黑暗 B.农民处于无衣无食境地
C.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D.黄巾起义瓦解东汉政权
【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可知,东汉末年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后期的面貌,通过对题干的分析可知东汉后期农民起义增多,逐渐走向没落。
8.(2016七上·光泽期末)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景象。出现在东汉初期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公元25年,东汉建立。光武帝减轻农民的负担,励精图治,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武中兴。
9.《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窦宪的身份是太后的哥哥,属于外戚;由于皇帝年幼,大权就由太后把持,太后重用她的哥哥,就导致了外戚专权。材料中没有说明其官职,则A项排除;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不符合题干内容,题干没有兼并土地的情况,B项排除;窦宪不是宦官,D项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汉政权腐败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10.(2018七上·西华期末)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是一次以宗教为外衣的农民起义
C.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
D.是一次沉重打击封建政权的农民起义
【答案】A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二、材料分析题
11.(2017七上·泗洪月考)起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决一死战。商军大败,商纣王自焚而亡。
材料二: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战争?此战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图1的起义发生在何地?领导者是谁?此次起义的历史地位如何?
(3)图2的黄巾起义发生在什么时期?产生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这些起义历史背景有何共同之处?起义给统治者怎样的反思?
【答案】(1)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西周。
(2)大泽乡;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4)统治者朝政的腐败;以民为本,关注人民的利益;赢得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夏、商、西周的更替;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末年,周武王为兴周灭商,统兵直捣商都朝歌,与商军在牧野展开的决战,史称“武王伐纣”,也就是牧野之战,此战役后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西周。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图1的起义是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就会被杀,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被称为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 的起义是黄巾之乱,这是中国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它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逐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与三国时期的到来。
(4)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起义的历史背景的共同之处是统治者朝政的腐败;由此可知,一个国家想要发展下去,统治者想要稳定自己的统治,必须以民为本,关注人民的利益;赢得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牧野之战、大泽乡起义、黄巾大起义的时间和影响。
12.东汉再现了治世局面的辉煌,但最终因黑暗的统治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让我们走进东汉,去探究这一朝代的历史。
【帝王篇】
材料一:
【专权篇】
材料二:
【反抗篇】
材料三“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材料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
——《后汉书·皇甫嵩传》
(1)两幅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新朝和东汉政权的建立者,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并说出他们建立新朝和东汉的具体时间。
(2)图一中的皇帝施政的结局如何?图二中的皇帝施政的措施有哪些?结局如何?
(3)材料二中的图示显示了东汉中期以后一种怎样的政治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给东汉政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三的情景出现在东汉末年,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民间一种怎样的情绪?
(5)材料四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哪一次农民起义的情景?请写出这次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领导人、结果和影响。
【答案】(1)图一是王莽,图二是汉光武帝刘秀。新朝建立于公元9年,东汉建立于公元25年。
(2)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最终政权被农民起义所推翻。汉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这些措施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这种现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农民无法忍受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5)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失败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从此一蹶不振。
【知识点】王莽新朝;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刘秀于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最终政权被农民起义所推翻。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有: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第三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的这些措施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第一小问,根据图示可知,东汉出现的政治现象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第二小问,根据图示和所学可知,出现交替专权的原因是皇帝年幼,无法主政。第三小问,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带来的恶果必然是政治腐朽,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根据材料三可知,“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体现了东汉末年的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的反抗情绪高涨。
(5)根据所学可知,材料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根据所学可知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起义在历时9个月后被镇压失败,但也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从此一蹶不振。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新朝和东汉政权的建立者。(2)本题主要考查皇帝施政的结局。(3)本题主要考查东汉中期以后一种政治现象。(4)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末年当时民间的情绪。(5)本题主要考查黄巾起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