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仪与经纬网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教材,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它是学生地理学习中必备的基础知识,甚至会影响学生终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因此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2.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系统的学过此节内容,但是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空间思维水平较低,很难一下子理解这些较为抽象的规律,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并不是很好。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2. 过程与方法
①.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②. 通过利用经纬网查找确定相关地名,感受学习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经纬网定位法的探究,养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经纬网查找确定相关地名,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②.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利用经纬网查找确定相关地名。
2.教学难点
①.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东西半球的判定。
②. 利用经纬网查找确定相关地名。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实物演示法、引导法、表格比较法等
2.学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游戏导入此次复习课,教师通过举手的游戏帮助学生复习地理的四个基本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小组练习
使用表格,让学生填写经纬网相关知识点,填写完成后,通过小组同学间的相互讨论矫正答案,并了解自己遗忘的知识点。
(三)经纬网的复习
地轴、两极和赤道
通过多媒体展示地轴,两极和赤道。
{二}经线和纬线
【一】、纬线
1、纬线的形状:都是一个完整的圆形,没有端点,长度不等,赤道最长,4万千米,向两极移动,纬线圈长度逐渐变小,最短为南北极点,仅一点。
2、纬线的指向:指示东西方向。
3、起始纬线: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最长的纬线—-赤道,设为0纬线,给不同的纬线标注的不同度数叫纬度,赤道以北(上)为北纬,以南(下)为南纬,
4、纬度的划分:(纬度是角度。将赤道定为0°,那么,赤道平面就是参照平面,如一条纬线,在其上找任何一点做它与地心的连线(半径),半径与赤道平面有一个夹角,如果是30°,那么,该点所在的纬线就是30°N纬线。)
【二】、经线: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
找到北极点,南极点:----依据:上北下南
1、经线的形状:半圆的弧线,有端点(起点,终点)长度都相等。约为2万千米。
2、经线的指向:指示南北方向。
3、起始经线:本初子午线:国际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
4、经度的划分: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人们为了区别它们,分别给其标注了度数,称经度。
0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分别用W和E来表示。
5、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相对应,也组成一个完整的圆(经线圈)-----
【三】,经纬线总结
纬线 经线
定 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 状 圆 半圆
长 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 相互平行 相交于极点
5.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划分起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0°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数值范围 0°—180° 0°—90°
表达方式 W或E N或S
半球划分 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0°-160°E)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西半球(20°W-180°-160°E)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四】经纬网的应用
经纬网:地球仪或者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表任一地方的位置。它在军事、航空、航海等方面很有用处
(四)经典例题
1.
关于下图中A点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的纬度是20°,经度是15°
B.A点的纬度是20°N,经度是15°E
C.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A点位于东半球
D.根据南、北半球的划分,A点位于南半球
3. (2012年)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50分。)
.读下面“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图中地轴短线上的箭头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填代码)
(2)图中大海和小山两位同学,时至深夜酣睡的是 。
(3)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 、 ,所在的大洋是 。
(4)一年中,A点有 次太阳光直射现象。
七.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必备基础知识,也对学生构建空间思维有着重要影响。但正是因为这部分知识相对抽象,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掌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尽量把抽象思维知识转为直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去理解去学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