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地球的运动
课程标准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课旨在通过研究动态的地球(自转和公转),让学生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地理意义,并且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地理现象,为学好以后各章节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但本节内容抽象,学生很难直接感知,教师得借助教具进行演示或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变得形象从而突破重﹑难点知识。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对某些地理现象不能理解,应做好引导工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自转的特点及地理意义。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现象。方法目标: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2、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地球运动的形式和方向2、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和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难点 1、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时差现象。2、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策略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教学准备 课件(√ )学案( )实验( )活动( ) 请在选用的教学准备后( )内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吗?”那太阳为什么不能从西边出来呢?为什么会有一年四季季节变化呢? 让学生思考问题,我、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活动过程 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运动引起的.地球运动主要分为哪两种形式?概述人类认识地球运动史:从地心说到日心说。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地球的自转。那谁能上台演示地球的自转?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和周期学生转动地球仪并转换地球仪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地球仪。学生完成活动题。2﹑地理意义播放地球光照小视频问:地球自转产生的什么现象?讲解: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出示图片,让学生思考图中畅畅和姨妈互致问候存在什么差异?归纳地球自转引起时间差异,并总结越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课堂练习:完成部分练习册习题。 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学生借助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其他学生思考相关问题。1、地球怎样自转 ? (绕轴旋转)2、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大约一天)3、从侧面看,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4、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逆时针)5、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顺时针)[绘图]:结合教材中的“地球自转方向图”学生画出从侧面﹑北极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思考问题并归纳引起昼夜交替的两个原因。思考问候存在的差异。通过展示思维导图,小结地球自转的特点及意义,并一同绘制。 通过简单答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学生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绘图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学会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总结能力。
总结归纳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也知道地球公转的特点,那地球公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为什么我们观察的地轴是倾斜的呢?
板书设计 地球运动形式自转绕转中心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为24时(一天)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作业布置 完成指定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