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
教材分析: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规律,体现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
学情分析:
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利用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的重点在“设计”和“探究”的过程上:
1.“如何证明像与物是否等大”→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
2.“如何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同上方法,用一个物理替代像→找到像的位置→测量分析
3.“如何确定像是虚像”用一张白纸作为光屏→在镜后观察纸上像的情况→得出是虚像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过程:
活动一:(游戏导入)
老师准备了一面大镜子,拿一张写有“人”字的卡片对着平面镜放置,让学生观察镜子说出卡片上的字,再拿一张写有“5”字的卡片,让学生猜卡片上是什么字?
观看三门峡市文博城照片,欣赏三门峡之美,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引入,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
进行实验,
学生同桌两个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组装、记录、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记录数据:
实验名称 平面镜成像特点
次数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正立/倒立 实像/虚像 是否左右颠倒
1
2
3
结论
活动三: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总结:
1.像与物关于镜面
2.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于
活动四:
平面镜成像作图
1.如图,MN表示平面镜,AB表示镜前的物体,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2.如图所示,S′是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画出平面镜的位置来.
3.画出下图中从A点出发,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B的光线.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竖直挂着的平面镜,他在镜内的像将[ ]
A.逐渐变大,并且逐渐向镜面靠近。
B.逐渐变小,并且逐渐离开镜面。
C.先变大后变小,先靠近镜面再离开镜面。
D.大小不变,但逐渐向镜面靠。
2.某人身高1.70m,站在穿衣镜前1m处,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_m.当他向镜面前进0.5m时,人与像间的距离是____m.像高_______m。
3.画出下图在平面镜中的像.
4. 从平面镜内看到一只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时间是()。
A、7:25
B、6:35
C、5:25
D、4:35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