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中职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没有良好学习习惯,这些学生智力不差,而学语文的关键在于情商,在于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让他们从中领会到学习的快乐及成就,他们将能够投入到课堂中。
【教材分析】
《雨巷》选自高教版中职高一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和戏剧。高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用诗歌的美感染熏陶他们,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雨巷有着极其浓重的象征意义,人生处处有“雨巷”,诗人在黑暗孤独中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寻找人生出路,让青春之树结出灿烂饱满的果实。此外,《雨巷》这篇课文抽象,只有将学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中几个重点意象的涵义;
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通过诵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诗的创作背景,理解几个重点意象的内在含义。
难点:理解并学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1、巧设情境法;
2、诵读感受法;
3、联想创作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流水带走了光阴的故事,无情的哮喘带走戴望舒的生命,却留下这样一段曲折朦胧的、神秘莫测的、耐人寻味的江南小巷。今天就让我们相约雨巷,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款款深情。
关于作者
戴望舒,原名梦鸥(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代表诗人,因1927年作的《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
《雨巷》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在事变后3天中,上海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者300多人,被捕者500多人,失踪者5000多人。
个人背景: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戴望舒曾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到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
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一直隐居在松江。
朗诵感知
1.初次诵读,扫除阅读障碍。(请一位同学上台讲生字及意思)
2.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闭住眼睛想象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仿佛嗅到了什么?
你仿佛触摸到了什么?……
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哀婉 忧郁
解读为爱情诗
(一)意象分析
找出诗歌所写的意象及其特点;
理解这些意象在这首爱情诗的内涵。
(以表格形式完成。)
意象 特点 内涵
雨巷 悠长、阴冷、潮湿 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
油纸伞 复古、怀旧、神秘 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丁香姑娘 美丽、高洁、芬芳、哀愁 理想的爱人
篱墙 颓圮 我与姑娘相聚相守希望的破灭
象征手法: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象征手法表达效果: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 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手法运用举例:
康乃馨——慈祥、温馨、真挚
玫瑰——爱情
(二)意境感受
1.请四位同学分角色诵读本诗,其他同学点评。
2.放飞想象:以“我眼中的丁香姑娘”为话题,写一段文字或画一幅画。(3分钟创作,3分钟分享)
解读为革命诗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其中的“美人”指的是“美政理想”,那么本诗中的“丁香姑娘”会不会也有更深层次的解读呢?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补充前面的表格如下:
意象 特点 内涵
雨巷 悠长、阴冷、潮湿 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爱情诗)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革命诗)
油纸伞 复古、怀旧、神秘 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丁香姑娘 美丽、高洁、芬芳、哀愁 理想的爱人(爱情诗)革命理想(革命诗)
篱墙 颓圮 爱情理想的破灭(爱情诗)革命理想的破灭(革命诗)
讨论:
你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还是革命诗?或者你还有其他的解读方式吗?(3分钟讨论,3分钟发言)
朦胧诗:在艺术形式上多用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这样的诗被称为朦胧诗。本诗便属于朦胧诗。
七、“我”
诗人的爱情理想与革命理想都已破灭,然而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有一个人神情自若地、毅然决然地撑起油纸伞,迈着坚定的步伐再次走进了雨巷……
1.对比阅读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观察:两节诗在用字上的区别。
思考:它们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吗?
明确:“逢着”改成了“飘过”,说明希望更加飘渺。
艺术上形成了重唱复沓的效果,使感情的表达更强烈。
2.“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明确:一个寂寞的独行者,一个执着的追求者。
【结束语】
无论这首诗是爱情诗还是革命诗,我们都被诗人的那种执着精神而感动、感慨。对于十六七岁的我们来说,革命理想显得有些虚无缥缈,爱情理想又似乎为时过早,然而我们也是理想的追求者。或许有一天,在座的你也进入了这样一条看不见阳光的、阴暗潮湿的悠长小巷,或许你也碰到了那堵颓圮衰败的篱墙,你也会像诗人一样执着前行吗?
【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诵,自备背景音乐,下节课举行《雨巷》朗诵会。请大家积极准备。
2、将本诗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板书设计】
意象 特点 内涵
雨巷 悠长、阴冷、潮湿 (此处略)
油纸伞 复古、怀旧、神秘
篱墙 颓圮
丁香姑娘 美丽、高洁、芬芳、哀愁
我 寂寞的独行者,孤独的追求者
——戴望舒
雨 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