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9 22:4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温馨提示]
1.在反复诵读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相关的内容。
2.书写规范清晰,独立完成,使用双色笔(红色和蓝色或黑色)。
早读目标
1.扫清字音障碍,把文章读三遍,读顺读畅。
2.了解左丘明与《左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3.借助注释自己尝试逐字逐句的翻译,对重点的字词要进行归纳。
效果检查:
要求:所有目标任务独立自主完成。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为历史散文的特点。
2.赏析烛之武这一典型形象,领略其才华和品德。并且欣赏和借鉴本文塑造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3.理解并掌握课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和重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4.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课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和重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赏析烛之武这一典型形象,领略其才华和品德。并且欣赏和借鉴本文塑造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自主学习课效果落实:
要求:用红笔标注难点。
自主学习完成情况检测:小组长、科代表检查、老师随机抽查。
研讨课效果落实:
要求:用红笔随时批注重点,补充完善学案内容。
研讨课完成情况检测:学生自主口头、教师适当补充。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为历史散文的特点。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和重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教学方法自主检查、同学互补、老师点拨
1.故事发生的背景
晋国是西部的一个古老国家。晋国祖先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儿子,成王幼弟。唐是地名,位于黄河与汾水之间,方圆百里。叔是排行。叔虞出生时手握“虞”字,就以虞为名,字子于。尚在孩提时,成王桐叶封弟,封叔虞于唐。唐叔虞后代于此繁衍生息,就是后来的晋国。到了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果然极富政治才能。在大臣狐偃、贾佗等人协助下,晋文公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政治、经济的措施,“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稼穑劝分,省用足财”、“赋职任功”、“举善援能”等。经过几年经营,晋国国力大为增强,称霸的欲望迅速膨胀,而楚国却成了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国,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包围郑国,要把郑国国君叫出来好好辱骂一顿。郑人害怕,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2.【作家作品】
★左丘明与《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
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
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
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
《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3.【自主积累·滴水穿石】
温馨提示:先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及工具书对课文进行批注,然后再完成下面的自测题。
★默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 fán )南       佚( yí )之狐    夜缒( zhuì )而出 亡郑以陪(bèi)邻  
共( gōng )其乏困   阙(quē )秦 秦伯说(yuè )    逢( páng )孙
贰(èr ) 杞( qǐ )子 戍(shù)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2.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4.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意:“把……当做”,今意:认为。
“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3.共其乏困。 “乏困”,古意:缺少的东西,今意:精神不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5.亦去之。 “去”,古意:离开,今意:往。
★★★★重要虚词总结归纳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词类活用
越过以<鄙>远 (名词作动词,把……作为边邑)
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数次作动词,从属二主)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使动用法,使……亡)
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退兵)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动用法,使……减少)
即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晋军函陵 省略介词——于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4.夜缒而出。 省略宾语——烛之武
5.敢以烦执事。 省略宾语——这件事情
6.许君焦、瑕。 省略主语——晋惠公
(二)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状语后置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2.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如果本课还有类似的句子请总结出来:
请关注作者的朝代、身份、名字号、成就、地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