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导学案
巴金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巴金先生的一篇叙事散文《小狗包弟》,穿越历史云烟,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了解那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解读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 感受巴老给我们带来的勇气和力量。
【学习目标】
1.仔细品读 课文,发掘在质朴语言下的深刻感情。
2.文革背景下的中国文人的命运及一代大师的自我人格解剖。
【重点难点】
重点:包弟的特征;作者对包弟的态度的变化;文章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课时】
1课时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
【知识链接】(读一读)
1.作家作品
巴金,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9年《灭亡》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的“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小说,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影响了一代青年。“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 的迫害。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2.写作背景
“文革”结束后,巴金开始创作《随想录》。首先在香港《大公报》上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至1986年8月20写完最后一篇即第150篇《怀念谈人望乡胡风》,历时八年,共完成42万字。在《随想录》中,巴老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但他并未像其他的“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而是对自己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做了十年的奴隶”的“奴在心者”心态作了毫不留情的自我解剖。同时,他又对全民族在“文革”浩劫中的病态思想和知识分子为自保而出卖朋 友、出卖良知的行为作了思考与分析,表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良心与勇气。
【课前预习】(试一试)
1.读下列字词并注音。
舔舐( ) 租赁( )作揖( )叱骂( ) 解剖( ) 堕落( )
2.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情节。
段落 情节
引子(1)——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开端(2)小狗包弟的来历
发展(3)小狗包弟的一些表现,以及它与家人的亲密关系
结局(6-9)小狗包弟惨遭厄运
尾声(10-13)小狗包弟之死留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
【合作探究】(练一练,讲一讲) 学始于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陆九渊)
学习建议:
1.针对探究问题,认真再读课文,圈点标画,初步整理答案;如有新生问题请写下来,预备合探解决。
2. 讨论要求:根据自探情况,在小组内进行互讲互探互纠,遇到有难度的问题也可与其他小组交流;组长认真负责,简要整理答案,全力帮扶组内同学,确保人人参与,积极发言,激情高效。
探究点一: 认识一条小狗
问题1. 包第是一条什么样的狗?从文章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正面描写:(1)它有要求时,立直身子,不停地作揖;(第二自然段)
(2)对陌生人吠,主人一声叫唤就跑开了;(第三自然段)
(3)作揖讨糖果吃,引得客人发笑 。(第三段)——可爱、聪明。
侧面描写:(1)日本通讯社朋友对他很感兴趣,拍摄他的镜头;
(2)日本作家由起女士非常喜欢包弟;
(3)主人不在家时,每天在家门口等我们出来。有情义、通人性。
概括:她是一条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的小狗。
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肖像,或语言,或动作,或心理。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物烘托人,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问题2. 小狗包第和我们家人相处得怎样?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家人与小狗相处得非常好!家人和小狗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有一种亲人的感情。客人来家里不停得作揖,讨糖果吃,逗客人笑。巴金带来的包弟给大家带来了欢笑,然后对包弟很好是因为他们要给包弟糖吃,还要讨骨头给包弟。感情很好是因为他们每天早上都会守在门口,等着我们出来,天天这样。看到萧珊的时候还不停地摇尾巴,摇尾巴是一种亲人的感情在里面,因为只有相处得亲密了,才会对你摇尾巴,对你友善。家人对包弟的亲人般的感情我们首先可以从时间上看出,他们相处了七年。第二,爱人在三年最困难的时期很不忘讨骨头喂包弟。还讲到我养包弟儿子很高兴。
探究点二:走进一个时代.
问题1. 包第最后被送到了哪?为什么我要这样做?送到医院。
(1)害怕包第的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家里来;
(2) 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
(3) 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这情景实在可怕。
问题2. 文中“ 可是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这时节是指哪时节?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状?从哪里可以看出?
1966年 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 说谎成风的时期其实,在文章中表现文革状态的不仅仅在巴金和包弟的故事里,也体现在另外描写的故事中。那就是第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那么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从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中,找出描写文革的句子,结合语句谈谈,文革中哪些行为让你觉得震惊,哪些现象让你觉得不可思议?我们能看出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状?从哪里看出?
残忍、野蛮、充满暴力和血腥的时代。没有温情,没有人性的时代。残酷地对待所有的生命。小狗和人都不能逃脱这样一个命运。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好。在文革中,受迫害的何止这一个艺术家呢。付雷夫妇、老舍都不堪迫害自杀。不仅仅是艺术家,甚至连国家领导也不能逃脱,邓小平、彭德怀、刘少奇都在这次灾难中被批判。在这样的一个荒唐的时代,一只小狗却给了我们无限的温情。
问题3. 作者在文革中遭受了什么?请结合教材研讨与练习二提供的资料了解一下。
巴金在文革中失去了爱犬,失去了妻子,自己也饱受身心的摧残。
探究点三:触摸一颗灵魂
在文革过去之后,许多人都将那时的伤痛掩埋起来,都认为当时的过错都是社会造成的,巴金在文革中失去了爱犬,失去了妻子,自己也饱受身心的摧残。作为一名受害者,他将包弟之死的所有责任都推给了那个时代吗?他是怎样做的呢?
问题1. 包弟送走后,作者的心灵经历了哪些变化?勾划出作者表达自责、歉意的语句,交流阅读理解和感受
“轻松—沉重—自责”的变化。
轻松?包袱解除。从红卫兵开始抄四旧,小狗成了报复,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中,害怕小狗会给他们带来灾难。
沉重?想到解剖台上的小狗的惨象,进而想到自保,将相处七年感情深厚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深深愧疚,内心煎熬。
自责? 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哪些字眼最能体现自责和歉意?羞耻,不能原谅,瞧不起,可耻,逆来顺受。
师:怀着沉重的心情,用缓慢的语调再读一遍,注意最能体现自责的字眼要读重音,体会作者的歉意。
问题2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课堂小结】
小狗之死让巴金的心灵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十几年来饱受煎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过错,有人选择掩饰,有人选择忘却。而巴金,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却拿起文字这把解剖刀,狠狠地对准自己,沉痛地反思自己在文革时的迷失状态,真诚地忏悔自己的过失,以实现心灵的救赎。这种自责与慨叹又何尝不是对那段是非莫辨时代的深省?这种勇于剖析自我敢说真话的精神又何尝不值得我们学习
【课后作业】
人总应有“三省吾身”的时候,忏悔的深度决定思想的高度。虽然我们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经对动物或他人做过令你遗憾、自责、悔恨的事,请以“我想对您忏悔……”为题作一点真诚地忏悔,300字左右。
【课后撷珍】
素材点说 反思的魄力,照人的肝胆,最真的善良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从1978年12月到1986年8月,巴金耗费了整整八年的时间,写出了皇皇五卷四十多万字,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近四十年来心路历程的伟大“忏悔录”,他对整个“文革”进行深刻地反思,对自己的良心进行深深地拷问,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曾经有过的民族劫难。研究巴金的专家这样说:“在社会开放,人人追求成功、财富、名利的时候,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般的《随想录》。”这个敢讲真话的温顺老人,以自己的真诚和8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印证了自己的一句话“把心交给读者”。
点说 战胜他人者,可称勇者;战胜自己者,可谓强者。洞察他人者,可称敏者;洞穿自身者,可谓慧者。巴金老人之所以过人,不单在他的《雾》《雨》《电》,也不单在他的《家》《春》《秋》;而更在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解剖,而尤其在对于个人人性的反思。反思成就了他的勇,反思成就了他的慧,反思成就了他的仁,反思更使他光彩照人。人,需要反思,反思自己人性的弱点;国家需要反思,反思政治的得失;民族亦需要反思,反思兴衰的根本。反思了,会少走弯路;反思了,会减少失误;反思了,会完善自身;反思了,会长久进步。学巴金,学他反思的魄力;学巴金,学他照人的肝胆;学巴金,学会他的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走向最快的发展,走向最大的繁荣,走向最真的善良。
评说天下 每一条小鱼都在乎
有个故事,高考作文题引过,现又编进了小学教材——
暴风雨过后,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风雨卷上岸的小鱼困在里面。有个小男孩不停地捡起小鱼,用力扔回大海。有路人问:“孩子,这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谁在乎呢?”小男孩回答:“每一条小鱼都在乎!”
“每一条小鱼都在乎”,这是生命对生命的朴素理解和关照。它以童言的口吻提醒我们:生命无价,值得用心呵护,哪怕对方卑微寻常、自己力所不逮,一样需要“在乎”。遗憾的是,这种就连小孩子也理应具备的“常识”,如今倒成了不少成年人的认知盲区,时时需要重申和强化。
央视记者董倩近日采访“复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后留下的一番话,让人深思:“让我大出意料的,是他从头到尾的平静,后来我发现这不是平静,是冷静。随着谈话的展开,我发现这个冷静的背后是冷酷。”因为,林在复述作案过程的时候,冷静得就像在做一个实验,他面对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只实验用小白鼠,完全没有“不能伤人身体”的底线。而这个人,竟还是以救死扶伤作为未来职业追求的医学院学生。
“物伤其类,兔死狐悲”,这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诸如“复旦投毒案”这样充满冷酷的极端行为间歇发生,清楚地发出警示:在有些人群,生命意识的匮乏已何等严重,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已何等迫切。
缺乏生命意识,就很难善待他人,实际上也无法善待自己。一言不合、一事不顺、一时不爽,就可能做出非理性之举,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平复的创伤。这样的悲剧,应该尽早打住。
每个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和尊严,就连一条小鱼也不例外。面对自己和他者的生命,每个人不妨扪心自问:我在乎吗?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乘激流以壮志抛家,风雨百龄,似火朝霞烧长夜;讲真话而忧心系国,楷模一代,如冰晚节映太阳
激流破寒夜皆为真话
病室成憩园亦守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