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9 22:4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学习目标
(一)依据
1.课标:必修课程部分关于“阅读与鉴赏”的要求:
①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②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③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2.教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一新闻单元的一篇课文,但本课的新闻特征并不典型。
3.学情:本节课属于三节课中的一节,需要一课时完成,但对于本班学生来说,初中基础差,入学以来又一直学习的是现代诗,本节课第一次接触新闻类文体,所以短时间接受新闻的相关知识有难度。另外,本课的新闻特性并不典型,所以本节课要淡化新闻知识,这部分知识要在正式学习第四单元时介绍。在中日关系紧张之际是所以创设情境教学,比学生加深对个人与因家,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很必要,并且容易还成这一目标
(二)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提升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复习细节描写及首尾呼应等鉴赏知识;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使学生能够对思辨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设置的问题,以“战争与和平”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和独立写作的方式品味细节,明确文章主旨,表达自己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文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让他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二、学习课时;一课时
三、评价任务
1.通过问题一和问题二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筛选概括信息。
2.通过问题三问题四设置: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学习分析细节描写与首尾呼应的手法,提升判断和思能能力。
3.通过情景导入和作业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四、学习过程
学法建议:利用多媒体设置问题引导,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
2.课的预习:读课文2—3遍,方便更好地参与课堂,完成学习目标。
3.课中学习:
(1)情景导入:9月18日,你听到防空警报了吗?警钟背后的故事你了解多少呢?警报响起的那一刻,我们正在升旗,对你有触动吗?那一天“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始终记着那场战争,是一种警示,警示我们:珍惜和平!而在大洋彼岸的人们心中,同样有着这样的情怀,一位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在战后重返当年的集中营一奥斯维辛后,写下了一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报道,据此获得了新闻界最高的荣誉,普利策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2)问题一:大家读课文,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罗森塔尔一行中的一员,根据文示,你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会参观者参观了那些地方?(PT)明确:毒气室→焚尸炉一死囚牢一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
(3)问题二:概括这些地方的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不仅做了直接描写和叙述,还通过参观者的表现来强化,试着找出课文的相关部分体会其作用。(ppt)
明确:恐怖
第七段参观者“慢了下来”“默默”表明参观者的沉重的心情,“很快的望上一眼”表明参观很清楚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却不知道会碰上针么可怕的景象。“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表明当景象与眼前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时候,参观者的震惊。
第九段:“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表明参观者的害怕、还因为速受苦难的和施加苦难的都是和参观者一样的人,差耻
第十段“一个参观者惊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表明参观者的害怕、惊惧
第十一段“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这是纳粹为了从根本上消灭他们所认为的犹太等劣等民族,让他们从根本上灭绝,所实行的最没人性的措施。
教师小结,补充背:作者抓住参观者的心理、神态、动作等细节,把集中营的恐怖写了出来,即使战争结束,仍让人心有余悸!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这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其中布热金卡(官方翻译为比克瑙,奥斯维辛二号)是一个灭绝营,其主要任务是在毒气室进行大规模居示、,有大约96万犹太人,75,000名波兰人和19,000名吉普赛人在此遇害。(Ppt)
④问题三:文章主要写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但在第8段写了废墟七雏菊怨放,第13段写到了微笑的姑娘,前后两排,四人一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PPT)
明确:8段,一边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它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当然它也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
13段: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被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应该永远铭记纳粹的罪恶。⑤问题四:我们看到文章的第16节和第一节,基本上是重复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PPT)明确: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和平,幸福和和谐。
五、作业布置: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日本在中华大地上犯下滔天罪行。这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学习了本文,联系9.18警钟长鸣,请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思考我们应如何面对现在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