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
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其人有杰出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请看下表:
(1)贞元11—16年,韩愈初登仕途,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但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
(2)贞元19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减免赋税,被贬为阳山县令。
(3)元和14年,韩愈上书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几招杀身之祸。
坎坷的仕途,致使其一生心情抑郁,“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上相近。它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马说”即谈马、论马。
《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托物寓意
祗zhǐ 骈pián死
槽cáo枥lì
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粟sù 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外见xiàn
邪yé
字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即使
只是
凭借
仆役
两马并驾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表示转折的连词
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因此
在
著称
祇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 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顿 有时
粮食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等同,一样
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通“饲”,喂
代词,这种
犹,尚且
通“饲”,喂
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有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 之不以其 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 而
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拿鞭子
面对
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表示惊叹,
相当于“唉”
通“耶”,表示疑问,
相当于“吗”
正确的方法
用鞭子打
代词,指千里马
按照
通“才”
通晓,知道
表承接
其实
鞭打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是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内容理解: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常有)
外见
埋没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中考链接:
阅读《马说》,完成下面问题。
1、解释红色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故虽有名马
(3)策之不以其道
2、翻译下面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吃
即使
(驱赶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拿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批判。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人才)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无知的统治者)
讽刺、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托物寓意
“不知马”
不常有
千里马不遇伯乐
贤才难遇明主
本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主旨归纳
写法:托物寓意
现实意义:
一是提出要重视人才,发现人才,在今天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腾飞,处处充满竞争的时代,人才的选拔利用尤为关键,如果我们仅仅渴求伯乐来发现自己,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当今社会更需要那些德才兼备,有胆有识且敢于自荐,善于自荐的人才。
二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中学到知识,更应该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通“饲”,喂
通“现”,显示,表现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通假字:
归纳整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表承接
吃,动词
通“饲”,喂养,动词
表反问,难道
其实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才能,能力
能够
用鞭子打(动词)
马鞭子 (名词)
一词多义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马之千里者
3策之不以其道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一词多义
1助词,的
2结构助词,定语后
置的标志
3代词,它,指千里马
4补足音节,不译
1、形容词用作动词: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
申为用鞭子打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使……尽,竭尽.
词类活用
(1)是:
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2)或:
例:一食或尽粟
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1. 其真无马邪 反问句
2.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倒装句)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句,“于奴隶人之手”作后置状语,应为“衹于奴隶人之手辱”
4.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句
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