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二)
第二单元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庸碌(lù) 黎民百姓(lí)
媚上欺下(mèi) 矫揉造作(jiǎo)
B.诅咒(zǔ) 恼羞成怒(nǎo)
气吞斗牛(dòu) 重蹈覆辙(zhé)
C.侵蚀(shí) 涕泗横流(tí)
骈进(pián) 一抔黄土(póu)
D.亵渎(dú) 弥留之际(ní)
孤军奋战(ɡū) 不省人事(xǐnɡ)
【解析】选A。B项“斗”应读dǒu; C项“涕”应读tì; D项“弥”应读mí。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颓废 惊心动魄 兼而有之 心无旁鹜
B.凭吊 浩瀚无际 良师益友 强聒不舍
C.陨落 不屈不挠 忐忑不安 刻骨名心
D.睿智 化为无有 无与伦比 言行相顾
【解析】选B。A项“鹜”应为“骛”; C项“名”应为“铭”;D项“化为无有”的“无”应为“乌”。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2010年3月的两会上将“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刹那间,它拨动了太多人的情感需要,人民大会堂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B.阅读文章,切不可断章取义,只注重一句一段的局部,割裂其与全文的联系。
C.建筑工地上管理混乱,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
D.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救援人员克服高原反应,恪尽职守,坚守岗位,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受灾群众。
【解析】选C。“错落有致”形容虽然交错纷杂,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用在这里与前面的内容矛盾。
4.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3分)
(1)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 )
(2)够了!够了!暴君们。啊!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
( )
(3)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
( )
答案:(1)比喻 (2)反复、拟人 (3)反问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B.雨果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等。
C.傅雷是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翻译作品达34部。
D.《致女儿的信》是苏联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解析】选B。根据该项所描述的内容看,应该是伏尔泰,不是雨果。
6. 综合性学习(6分)
兰亭中学校报开设了一个新栏目——《青春的舞台》,目的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个性和才艺。
假如你担任该栏目的主编,请围绕“青春”的主题,为该栏目设计一段卷首语。要求:表现栏目创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卷首语:
答案(示例):这里有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这里有迎风搏浪的豪迈激情,这里有雄鹰展翅的宏伟志向。让我们在这青春的舞台上,尽情地张扬个性,施展才华,放飞梦想!
7.2010年12月12日至19日亚残运会将在广州举行,下面是本次运动会的吉祥物“芬芬”,请你仔细欣赏,并任选一个方面对其寓意作简要的阐述。(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吉祥物“芬芬”是一朵绽放的木棉花,意即花之芬芳,清香袭人,怡人可爱。五片舞动的花瓣、一张灿烂的笑脸,体现出参与者的欢乐、东道主的热忱。舒展、阳光、健康的运动造型,象征着精神寓于运动的残奥理念,寓意亚洲各国的朋友分享广州的热情、运动的激情和盛会的欢乐,残疾人与健全人共享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8.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9.结合信的内容,说说傅雷对“坚强”的理解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10.你是怎样理解“赤子之心”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要在整体感知语段的基础上,找出有“赤子之心”的第二段内容,从中提炼出自己对“赤子之心”的理解。
答案: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11.你怎样看待最后一段中的“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人生总是面临种种矛盾,在勇敢地解决一个个矛盾的过程中,人会逐渐走向成熟,走向进步,会迎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会看到生命的勃勃生机。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4分)
给女儿的一封信
刘 墉
今天我看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时候,你过来瞄了几眼,说:“奇怪,这个达文波特为什么没表情 她赢球没露出特别高兴的样子,失分好像也不在乎。”当时我笑笑,对你说:“就因为她没有得失心,所以能成为世界顶尖高手哇!”
其实,很多顶尖高手在赛场上都这样。我记得2000年全美高尔夫职业赛时,“老虎”伍兹到最后一天早上,还落后七杆,下午居然反以两杆赢得冠军。他对记者说:“我完全没有感受到什么戏剧性,因为当时只专心比赛,我关心的就是怎么打好下一杆。”
比赛到最后往往比的是“心理”,谁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发挥出原有的水准,谁就能获胜。因为比赛时状态容易失常,选手能保持原来的水平就已经不错了。你看世界溜冰大赛,选手练习的时候.是不是个个神勇 连名不见经传的都能连着三转跳。但是到了正式比赛,面对满场观众和电视转播,却又一个接一个地摔跤。
除了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保持体力也是重要的。想想,如果一张弓总被拉满,即使不用时,也用东西撑开,它能有力量吗 当然没有!它平常必须放松,到张弓射箭的时候,才能表现最佳的弹性。 所以好的选手.无论他是运动员,还是作文、演讲比赛的参与者,在他比赛之前,甚至前一阵,都会特意让身体休息。只有在真正比赛时,才使出全力。有些人甚至在动静之间,判若两人。
我以前有个学画的女学生就如此,她上课时羞羞怯怯。好像连有问题都不敢开口,但她居然是华人圈有名的演艺天才。有一次,我看到她在台上又唱又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后来常想,那些明星之所以在台上能魅力四射,都因为私下尽量收束自己,保留发光发热的能量。他们的“一飞冲天”,来自“三年不飞”;他们的“一鸣惊人”,来自“三年不鸣”。
你记不记得去年年初我们在北京时.有人在席间谈到太空人杨利伟 说上太空的前一晚.有人偷偷到他房门外听,里面传出呼呼大睡的声音。第二天,太空船穿出大气层,那最危险的时候,杨利伟的心跳居然也不过七十几下。养精蓄锐,临危不乱,他才能成功啊。
孩子,你未来会面对许多大的考验、大的比赛,希望你能记住我说的这番道理。
12.信中作者希望女儿记住的"这番道理"是什么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抓住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整合回答。
答案: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要保持体力。
13.下列名言中,与文中"女学生"一例所要表达的意思相一致的一项是 ( )
A.才能是长期努力的报酬。—福楼拜
B.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孙子
C.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爱默生
D.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
【解析】选B。“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原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这里指女学生平时尽量收束自己,台上时充分展示自己。
14.第二段中的“戏剧性”在文中指什么 第四段中“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什么 (请在空格内作答)
答:“戏剧性”指
“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
答案:“戏剧性”指最后关头反败为胜。“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一个人身体总处于紧张状态。
15.向年轻人讲道理的文章不少,本文却耐读易接受,原因是什么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示例):以亲切的口吻、平等的态度与女儿交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事例说理。
16.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阅读全文,寻找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间,即第④段,根据此段内容总结。
答案:人的一生要有明确的目标,但当实现了人生目标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重新选择和寻找一个新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意对即可)
17.文章①~③段引用了“斯尔曼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其作用可以从论题的引出和吸引读者两个方面考虑。
答案:(1)引出文章的论题——当你抵达了成功彼岸的时候,要重新选择和寻找一个新的目标。(2)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8.本文第⑤段用了什么论据来证明论点?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据的概括。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世界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的例子来证明论点。概括论据内容语言要简洁,按“谁怎样”的格式归纳。
答案:事实论据。写了世界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该项目的最佳纪录的故事。
19.一位是身残志坚、勇于向极限挑战的英雄,一位是一直保持着马拉松最佳纪录的著名运动员,为什么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全文,抓重点段④⑥段思考作答。
答案:因为斯尔曼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后,没有重新选择和寻找一个新的目标,他感到极度空虚,最后选择了自杀。而那位马拉松运动员,能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毫不松懈地向更高、更理想的目标冲击。
20.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你读完本文后的感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从人生和目标的关系上思考,本文的④⑥段已经有了明确的阐释,应联系文本谈感悟。
答案(示例):读了本文后,我觉得,在人生旅途中,树立一个目标至关重要,但当抵达了成功彼岸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重新选择和寻找一个新的目标,不断地踏着自己小有成功的人生足迹,永不松懈地向更高、更理想的人生目标冲击和进取。
三、写作(40分)
21.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2009年10月24日,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为抢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15名新生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救援。他们或奋不顾身跳入寒江中施救,或手挽手结成“人链”接应。最后,两名少年成功获救,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名施救的大学生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请以“‘长江人链’的启示”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根据提示,按要求作文。
那是一张慈祥的脸,让我感到了生活的温馨;那是一张疲惫的脸,让我明白了生活的艰辛;那是一张陌生的脸,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彩;那是一张阳光灿烂的脸,……生活中,我们见过无数张脸。
请以“难忘那张______脸”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若选题目二,须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20行以上);③600字以上;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写作提示】题目一:这是一篇材料式的命题作文。写作时,注意阅读材料,理解“长江人链”的内涵。从“启示”来看,此文宜写成议论文。可以从正面写,先确立中心论点,如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要靠行动。对长江大学学生手挽手结成“人链”接应救人给予充分肯定,然后联系实际生活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证明论点。也可以从反面写,“长江人链”救人虽精神可嘉,但方法不对,在现实生活中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讲究见义智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题目二:要在“脸”的前面加一个修饰限定语,可以加微笑的、快乐的、沉思的、慈祥的、阳光灿烂的、严肃的,等等。对于你所选定的某一张“脸”,不仅要描绘出这张脸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揭示“脸”所蕴涵的精神实质。也就是说,要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和思考,不能仅仅为了写脸而写脸。感情抒发要真挚自然,切忌为文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