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三)
第三单元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惘然(wǎnɡ) 嗤笑(chī) 阴晦(huì)
B.恣睢(zì suī) 胆怯(qiè) 给予(jǐ)
C.狗吠(fèi) 戳穿(cuō) 妒忌(dù jì)
D.诧异(chà) 过瘾(yǐn) 拮据(jié)
【解析】选C。“戳”应读chuō。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隔漠 心旷神怡 仓皇逃窜
B.阴晦 神情恍惚 神色张皇
C.栈桥 迟疑不决 竭斯底里
D.煞白 斩钉截铁 知之不理
【解析】选B。A项中的“隔漠”应为“隔膜”; C项中的“竭斯底里”应为“歇斯底里”; D项中的“知之不理”应为“置之不理”。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莫名其妙(没有人) 日甚一日(比)
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C.郑重其事(严肃认真) 鄙夷(轻视,看不起)
D.聚族而居(各民族) 阴晦(昏暗)
【解析】选D。“聚族而居”中“族”是同一家族的意思。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所以作品中的“我”并不是作者,而是小说虚构的人物。
B.小说《心声》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借一堂公开课的故事,提出了当前教育存在的某种问题。
C.《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作者是曹文轩。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章的主人公是于勒。
【解析】选D。《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不是于勒,应该是菲利普夫妇。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25字以内)(2分)
记者从卫生部获悉,2010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甲流外)发生水平将继续维持在近几年的平均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别仍将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仍将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10年农村中小学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
6. 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2分)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所给例句可分成两部分:前面叙述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后面抒发的是对这一现象的感悟。那么答题只要先写出一种自然现象,然后写出对这一现象合乎情理的感悟就行了。注意句子结构也要相同。
答案(示例):青松不惧风雪 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
7. (2010·遵义中考)综合性学习(共8分)
我校将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安全教育周”活动。作为班委成员的你,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完成活动内容。
(1)拟写一条体现活动主题的宣传标语。(必须用上一种修辞手法)(2分)
(2)你准备在班上开展哪些活动。(写出两种活动形式)(3分)
①
②
(3)课间时,假如有几个同学在教室追逐打闹,你该怎样对他们进行劝阻:(3分)
答案:(1)示例:①树立防范意识,消除安全隐患②上下楼梯勿拥挤,危险地带切莫去③珍爱生命,远离毒品④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2)示例:①征文比赛②知识讲座③小品表演④演讲比赛(3)示例:某某,你们不要再疯打了,这样做非常危险,有可能伤了别人,还有可能伤到自己,我们可不愿意看到流血事件发生。
8.杨二嫂特意登门看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讨要东西,占点便宜。
9.指出下面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4分)
(1)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2分)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2分)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肖像描写 尖酸、自私、消瘦
(2)语言描写 自私、粗野、爱占小便宜
10.从记叙的顺序看,介绍杨二嫂年轻时的情况属于什么顺序?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记叙的顺序及作用的掌握。介绍年轻时杨二嫂的情况,属于插叙,这段插叙是为了和现在的杨二嫂形成对比。
答案:插叙 这段插叙介绍当年的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和今天尖刻泼辣、唯利是图的杨二嫂形成鲜明的对比。
11.杨二嫂的前后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旨是为了表现农村的破败,农民的凄苦,城镇小市民生活的辛苦,经济的日益贫困。写杨二嫂的前后变化,通过前后生活的对照,从一个侧面揭示课文主题。
答案:说明由于农村经济的破产,城镇小市民经济也日益贫困。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4分)
放牛的日子
我是山里的孩子,七岁那年,妈对我说:“你不能再白吃饭了。”她把我带到一头大水牛跟前。于是,我的一段童年便和一条用麻线搓成的牛绳拴在了一起。
牧童们都喜欢骑到牛背上让牛儿驮着走。学军的那头老水牛,颇通人性。谁骑它不用爬,只要踩到它的头顶上,再喊一声:“伸角!”它便会把头一抬,轻轻地把你送上宽宽的背脊。
最有趣的是在酷暑的中午,带着牛儿去水里游泳。太阳热热地晒着,蝉儿高唱,稻花飘香。为了不弄湿衣裤,我们一律脱光身子,在银色的浪花里嬉戏。会游的畅快地与水里的牛儿为伴,游来游去,累了就爬到牛背上让牛驮着游来游去。不会游的,则在水浅河边,两手支着水底的沙石,或抓着岸边的水草、藤蔓 ,双脚胡乱地敲击水面,我就是这样学会游泳的。
可是,放牛的日子里,也常有人们的苦难给我们幼小心灵带来重轭。
一天傍晚,我踏进家门,昏暗的油灯下,妈递给我一个竹篮,篮子里放着十来个红薯。“给康公家送去,他们还没吃饭呢。”妈说。我没说话,默默地照办了。
我放了整整一年的牛,因为八岁那年我幸运地上学了,只在课余偶尔牵牵那根牛绳。
放牛的日子里,我似乎没有感受到什么大的苦难,但我那多愁善感的心灵却镌上了人们被苦难灼干的眼睛。从山里走到都市,我一直用心灵装填着这些苦痛。然而,如今想来,这些苦痛已经不再是苦痛了,是一种心灵感悟的财富!这也许是我一直保持了放牛时那颗欢乐的心灵的缘故。
12.这篇文章共写三件事,这三件事是:(3分)
① ② ③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回答时,应围绕着“童年”来考虑,结合2、3、5自然段来概括。
答案:①骑牛 ②游泳 ③给康家送红薯
13.试着给本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2分)
答:
答案:全文分两部分,第1~3段为一部分:描写了儿时放牛日子的快乐;第4~7段为一部分:讲述了生活的艰辛。
14.第二段中的“轻轻地”一词与上文哪一个词相呼应?(2分)
答:
答案:颇通人性。
15.第三段中加点的“这样”指什么?第四自然段在文中起何作用?(4分)
答:
答案:“这样”指两手支着水底的河石,或抓着水岸边的水草、藤蔓 ,双脚胡乱地敲击水面。
内容上引出要写的内容。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16.如何理解“如今想来,这些苦痛已经不再是苦痛了,是一种心灵感悟的财富!”一句的含义。(3分)
答:
答案:过去的痛苦生活使我知道了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的珍惜。
17.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理男娃一样的头发”,为下文香去煤窑做窑匠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镇里那家惟一的理发馆”交代了香的家乡贫穷落后。
18.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2分)
香剪掉秀发,理成男娃一样的头发——香到煤矿干窑匠,工作劳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答案:香被熏倒在矿井的空煤巷里,女扮男装的身份被发现
香受到窑工们的爱心捐助,完成了学业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香的形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根据文中对香的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
答案:香是一位家境贫穷、吃苦耐劳、立志求学、意志坚强、有感恩之心的学生。
20.你认为小说反映了什么主题?(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主旨的概括。阅读全文可知,香因没有学费而去煤矿干窑匠,身份被发现后,受到窑工们的捐助,完成了学业,小说主要赞美了窑工们的爱心捐助、奉献精神。
答案:小说通过记叙女扮男装的香下矿井挣钱交学费而受到窑工们的爱心捐助的故事,赞扬了窑工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奉献精神,从而说明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心,社会就会更动人、更精彩。
21.小说结尾交代香把她的毕业作品设计成独舞《舞蹈的矿灯》,这有什么意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香的毕业作品是独舞《舞蹈的矿灯》,表现了香内心一直感恩捐助她完成学业的窑工们,香也忘不了自己干窑匠的经历,进一步赞美了爱心的力量,深化了文章主题。
三、写作(40分)
22.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再到步入一个色彩斑斓的青春花季,这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变化最大的年龄段,很值得回味。你的青春日历上一定记载着愉悦、痛苦、追求、失望、烦恼……请你回味一下自己成长的滋味,以“青春的足迹”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写作提示】“青春的足迹”这个话题,写作范围相当宽泛,立意的角度也很多。“足迹”让我们想到成长历程,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生活中有阳光,同时也有阴霾相伴,青春的足迹有可能歪歪斜斜,有可能一路坦途……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立意,可以展示成长中的风采,歌颂青春的活力,也可以写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等,也就是表达出“青春”这一阶段的酸甜苦辣。最好选择第一人称“我”来写,因为写人物的成长足迹,只有写自己,才能写得真切,才能显得真实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