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0 16:47: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唐诗三首》 课时 共3课时
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与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内容分析 《唐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本课所选的三首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各有特点,诗歌教学要特别重视诵读,应当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熟读和理解的基础上,细加品味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首古体诗有对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描绘(《石壕吏》),有为了天下苍生、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对卖炭翁等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宦官及其爪牙的憎恶,体现同情民生博大情怀(《卖炭翁》)。 三首古体诗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诗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在诗作中他们所寄寓的情感和诗人生平遭遇、时代背景都有很密切的关系,要重视知人论世方法的运用,所以需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前了解诗人的身世、思想,课堂上老师也要做相应的补充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关于诗人的介绍和诗歌的背景,要选择与诗歌内容最切近的背景知识。不一定要在讲解时之前介绍,可以放在串讲诗意的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读诗之后,视情况灵活处理。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诗词的方法,学生应该能自主完成一定的学习内容,所以由教师引导下,学生在掌握一定方法后,小组合作运用学习诗词的方法,以法导学来提升文言文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诗歌,掌握了一些诗歌的学习方法,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大部分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但是,受年龄、阅历以及诗歌年代的影响,学生对诗歌意境及情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
课题名称 《唐诗三首》(《石壕吏》)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石壕吏》,体会古体诗句式的特点。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作者的生平际遇、写作背景,感受诗中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3.运用想象改写诗歌。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查找资料,熟悉有关古体诗的常识,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他们的文学成就。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公元775年,唐朝发生了毅场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们的眼睛,因为那是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争,那是浸满眼泪铺满鲜血的灾难。在这苦难的时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如椽大笔,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篇—《石壕吏》。 教师点拨: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是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月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字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 古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他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账也没有什么要求。 学生根据预习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教师简单点评后进一步介绍。 (预设) 1、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他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集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称为“诗圣”。 2、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即安史之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女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及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古体诗。通过点拨,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掌握作品的特点及有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完整、系统地了解古体诗的知识。 落实目标1 另一方面已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背景,为下面体会诗人的情怀蓄势。 落实目标2
活动一 一、诵读诗歌,感知韵律 1.教师范读《石壕吏》,学生听读诗歌后谈谈朗读时应该注意哪些字音? 2.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律。 3.同桌互读后,谈谈如何读这首诗?(停连、重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 教师适时指导: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 4.各小组展示朗诵,教师点评。 同学们听读诗歌正音。 预设: 字音:邺(yè) 戍(shù) 逾(yú) 妪(yù) 朗读诗歌,读准节奏、语气、重音等。 学生读出节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桌互读后交流(在停连、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如何读这首诗? 预设: 《石壕吏》情感:凄苦、悲愤 《石壕吏》中“怒、苦”等需重读。 《石壕吏》中语速语调;可以按古人的读法,读一二声时稍稍拉长,读三四生时相对短促 小组合作,展示朗诵。 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古体诗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对节奏、语气、重音等的辨析,进一步体会古体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初步感知文本,为后面把握情感做铺垫。 落实目标1
活动二 二、读懂诗意 1.自主学习:再次诵读后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歌的大意。 2.诵读课文,读出层次: 《石壕吏》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课文,关注文中指明时间的词,思考课文的叙事脉络。 3.理解构思,想象情境: 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述说了他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请同学们演读老妇的语言,说一说这个家庭苦在何处? 请同学们慢读想象:差役是如何逼问老妇的?试着补白暴吏的语言。 请用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 师小结: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4.联系背景,体悟情怀: 这首诗近乎纯用叙事展开,除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就再无议论抒情句。结合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歌的大意。 预设: (小组交流明确,教师引导补充) 课文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诗人日暮投诉,到天明登城告别,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是对话,以耳闻为线索,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层次十分清楚。 预设:生交流明确 一个苦难的家庭: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乱丧子之苦) 儿媳出入无完裙,孙子尚在乳下。(家境困窘之苦) 老妪暮年从军,老翁妻离子散。(力衰应征之苦) 预设:小组合作交流 石壕吏: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尚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请人速应役!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预设:生交流明确 差役—怒(嗔怒、蛮横);老妇—苦(艰难悲苦) 预设:生交流明确 这首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服役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初步感知 理解诗歌内容,为学生与诗歌产生共鸣、理解诗人情感做铺垫。 落实目标2
活动三 三、发挥想象 学习改写 1.学会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同一内容。 2.改写后,仍要体现原诗的基本精神,不改变诗歌的主题思想。 3.在内容方面,根据原诗加以想象,适当补充情节,增补必要的描写,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阅读悟情、拓展积累 阅读《新安吏》和《潼关吏》,体会作者情怀,拓展积累表达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的诗句。 小组交流,想象情境,即兴发挥,课下成文。 预设:《石壕吏》改写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 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猜力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差吏粗野的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增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到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唉,我担心他的性命也难保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哇,孩子的哭声突然响起了。 差吏们骂骂咧咧的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面对这令人心碎的现实,诗人还能用什么样的话语安慰这痛苦万分的老人,只能长叹一声,放了几两碎银在老人的身边,然后离开。他的身影慢慢消失在萧索的村路上。 学生阅读,勾画积累。 本环节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在语言的运用、材料的组织以及合理运用想象改写方面的能力。 落实目标3 再次落实目标2
小结:《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与困苦,表明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人民的同情。 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往往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达标 检测 1.背诵这首诗。 2.结合诗文内容,写一篇小短文,或初谈你对杜甫的认识,或试着赏析《石壕吏》。(300字以内)
板书 设计 差役: 呼 一何怒 凶狠蛮横 (憎恶) 老妇: 啼 一何苦 痛苦可怜 (同情)
《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年级(册):八年级下册备课教师: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第五中学刘韵玫
课题名称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时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反复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积累诗句;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想象并描述诗中描绘的画面; 3,知人论世,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查找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知晓本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歌行体相关知识。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教师引领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导入: 1. 师:(配乐朗诵) 行走在盛唐繁华的背后,你胸有大志,心怀天下; 行走在安史之乱的阴影,你衣食无着,颠沛流离。 难忘你茅屋的床边, 雨脚滴出深秋的凄寒, 一滴,一滴, 滴在你柔软的心田。 一滴,是路有冻死骨的愤懑, 一滴,是城春草木深的悲怆, 至今,你仍住茅屋,孑然一身? 青山处处,可埋忠骨;华夏九州,可栖诗魂!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中的人物是谁吗?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传世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走进杜甫的心灵世界,触摸他最细腻的情感。 3.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含义? 4.简介歌行体 学生根据预习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教师简单点评后进一步介绍。 (预设) 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因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为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人称杜工部。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称为“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 八年级上册《望岳》、《春望》、《石壕吏》;七年级下册《江南逢李龟年》、《春夜喜雨》。 “歌”是一种体裁,是“歌行体”。百度百科中这样介绍“歌行体”: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一方面检查预习;另一方面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为下面的教学蓄势。
活动一 诵读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让我们与诗歌进行一次亲密大接触。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谁想起来第一个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指名一位声音洪亮地读整首诗。 师:同桌点评一下吧。 3.师:同学们,朗读诗歌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节奏。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同学们读七言古诗时,往往采用什么节奏呢? 师:老师建议这首诗歌的节奏为前四后三,因为这样更能读出歌行体诗歌的一唱三叹。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诗歌,读出歌行体的一唱三叹。 5.小组对抗,两两一组,同读一节,比比读音,比比节奏,比比抑扬顿挫。 (屏幕显示) 6.齐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自由诵读诗歌后,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听,同桌点评。 字音预设: 俄顷、丧乱、见此屋,这三个词语读错了,正确读音应该是俄顷(qǐng)、丧(sāng)乱、见(xiàn)此屋。 师:对,请大家关注下面词语 (屏幕显示) 为(wéi)秋风所破【wéi:被;wèi:表示目的,如:为了美好每天而奋斗】 丧(sāng)乱 【sāng:跟死了人有关的事,丧事;sàng,动词,丢掉、失去】 见(xiàn)此屋 【通假字,如:才美不外见,风吹草低见牛羊】 节奏预设 生:二/二/三,或者四/三。 加强诵读的训练,通过指导朗读,学生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歌行体的朗读节奏。让他们与文本对话。 落实目标1
活动二 读懂诗意 师:同学们的齐读,不仅字音准确,而且停顿恰当、整齐统一,很棒! 下面请允许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配乐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当一回导演,边听边想象画面,拍摄4段VCR,并为VCR取名。 2.小组合作:为四段VCR取名,选择其中最喜欢的VCR进行描绘。 小组展示VCR名字。 3.小组选派代表描绘其中最喜欢的画面。 5.师:这首诗歌原来写了秋风卷茅、群童抢茅、长夜难眠、畅想广厦的故事,画面感极强。这是一首叙事诗,老师想请教一下同学们,哪里是叙事?哪里是议论抒情? VCR取名预设: 秋风卷茅,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畅想广厦; 秋风破屋,群童抢茅,长夜难眠,愿得广厦; 风破茅屋,群童抢茅,长夜难眠,遥想广厦。 画面描绘预设 想象的画面是:滴答、滴答、滴答,雨水从屋顶淋淋漓漓地滴下,滴湿了简陋的家具,更滴湿了床上的被褥。本就铁硬的被子,瞬间又变得湿漉漉的。诗人坐在床边,不停地摇头、叹息,一夜无眠。 我想象的画面是:一群儿童飞奔着去树上摘茅草,去池塘里捞茅草。他们抱着茅草快速逃离,诗人拄着拐杖在后面追赶,累的大汗淋漓,累的气喘吁吁,却依旧没有追赶到他们。诗人只能坐在潮湿的地上自言自语“你们给我站住,给我站住啊,我还用这些茅草修补屋子呢”。 生:前三节是叙事,最后一节是抒情。我们平时写作时,也要向杜甫学习,先叙事后议论、抒情,结尾升华主旨、画龙点睛。 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意,用想象并描述诗歌画面的方式,进一步理解了诗意,又为后面感悟诗人情怀做铺垫。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生生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生交生,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能发生真正的学习。 落实目标2
活动三 拓展积累 三、读人悟情 1.师:有人说,读诗就是读人,就是读心。那么你从诗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批注。等会我们交流时,按照这样的格式: (屏幕显示)温馨提示: 我从(句子)中,读出了一个的杜甫,因为 。 生自由读并批注。 生谈自己的想法。 师点评生的发言,并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找到并感悟的诗句。 (引导如下) (1)同学们猜测一下杜甫写这首诗歌时的年龄? 师:同学们,杜甫写这首诗歌时,只有49岁啊,并非到了老年,可是诗中为何说“群童欺我老无力”?对“老”字,你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2)师:的确是未老先衰了。你读一下这几句诗,试着读出诗人的未老先衰、凄惨忧愁。 (3)师:老师觉得忧愁叹息的意味还不够浓。杜甫在叹息什么呢? (4)师:杜甫还在为谁而叹息? (5)师:理解了诗人的叹息,咱们齐读,把“自叹息”三个字拖长一下声音,语调越来越低沉,就更能读出这种叹息了。 学生齐读。 (6)师:在我们今天看来,茅草不是很珍贵的东西,那为什么杜甫“爱茅如命”,为了几根茅草,跟顽童生气、喊得“唇焦口燥”呢?让我们沿着时光的河床,逆流而上,回到1200多年前,细看杜甫的那段岁月。 (屏幕显示) 公元760年,杜甫时年49岁,终于结束了10年客居长安,4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来到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靠亲戚朋友的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他亲友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在浣花溪畔盖起了一间茅屋,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 他在《江畔独步寻花》中写道: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些诗篇都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7)师:这座茅屋曾经给了他一个家,给了他一段温暖的日子,对于杜甫一家人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难怪茅草被盗,杜甫如此焦急。下面带着这种理解齐读第三小节 (8)请在“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同位置加上“唉”,感受一下杜甫的惨状和惆怅。 6.师:杜甫现在身处漏雨的茅屋,穷愁潦倒、凄惨悲凉,却仍然忧国忧民,想要“大庇天下寒士”,是不是突发狂想、心血来潮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一生。 (屏幕显示) 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很深。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他7岁作诗,15岁便名扬天下,从小就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25岁,登泰山立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 35岁时,他来到长安应试,却遭到小人的谗言,没有得到重用。45岁,安史之乱爆发,看到人们当时困苦的生活情景,他在《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59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依然用热辣的泪写道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仍以国家灾难为念。 师:杜甫的一生,无论是身在顺境,还是身处逆境,都心怀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好的诗歌,如同一杯陈年的美酒,需要我们进入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反复吟读。 下面我们师生合诵全诗,一起体悟杜甫这种济世情怀,向诗圣致敬。 7.师生合诵,向诗圣致敬。 小结:师:同学们,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总是生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郭沫若曾评价到“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闻一多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鲁迅则说“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诗史”篇章,品味“诗圣”人生。 9.大声诵读读杜甫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 我从“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句子中,读出了一个贫困潦倒的杜甫。因为“冷似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被子比作“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被子的破旧,多年的布衾实在无力再为主人效取暖之劳。可恶的夜雨又点点如“麻”,连绵不断。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没有一床可以取暖的被子,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寒冻如此,又重遭屋漏。这是怎样的生活啊! 我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中读出了一个年迈衰老、凄惨忧愁的杜甫。因为南村的那群顽童欺负我,抢走了我的茅草,我喝止不住;秋风吹走了我的茅草,我也无力维护;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倚杖”写出了杜甫衰老的形态。“自叹息”写出了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 杜甫并不是年龄上老了,而是心理上老了。长期经受战乱,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心力憔悴,未老先衰了。 叹为周围的人而叹息。群童抱茅,可能是被穷困所逼。在杜甫的周围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学生齐读“归来倚杖自叹息” 生齐读第三小节。 学生加语气词“唉”并齐读。 1.(唉……)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自经丧乱少睡眠,(唉……)长夜沾湿何由彻?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唉……)何由彻? 4.(唉……)自经丧乱少睡眠,(唉……)长夜沾湿何由彻? 我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读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因为杜甫现在身处漏雨的茅屋,穷愁潦倒、凄惨悲哀,却想要“大庇天下寒士”。诗人要求解除广大“寒士”的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现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 知人论世 学生读屏幕显示,了解杜甫的一生。 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师生合诵,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预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作者因听到捷报后喜悦激动,《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杜甫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情感。“喜”“悲”早已超越个人,因国时、因民事或喜或悲,这就是“诗圣”的情怀。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散课堂思维;深入文本,句式说话,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知人论世,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落实目标3
达标 检测 1.积累:公元760年,饱经离乱的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部浣花溪畔建成草堂。第二年,一场秋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但他心系天下苍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 , 。”的感慨,唯愿人民安居乐业。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作业 1.背诵、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背诵积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3.“秋风破屋”、“群童抢茅”、“长夜难眠”三个画面任选一个,发挥想象,增加细节,改写成一则小短文。
板书 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屋 群童抢茅 叙述 长夜难眠 愿得广厦 议论、抒情 忧国忧民
《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年级(册):八年级下册 备课教师: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第五中学樊爱
课题名称 《诗词五首》(《卖炭翁》) 课时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卖炭翁》,积累诗句。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内容。 3.结合作者的生平际遇、写作背景,体会诗歌所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他的文学成就。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一、导入: 1.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心忧天下、心系苍生的贤士。关心人民疾苦,痛斥黑暗现实的杜甫;刚正不阿,为民伸冤的海瑞;展现残酷现实,同情卖炭翁的白居易,他们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 2.请一位同学来介绍白居易。 师总: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3.教师适时补充 学生结合预习加以介绍。 温故知新,引入本课,检查背诵, 回顾作者。 落实目标一
活动一 二、诵读诗歌 1.教师范读《卖炭翁》,学生听读诗歌后谈谈朗读时应该注意哪些字音? 2.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律。 师补充: 七字诗句的朗读: xx/xx/xxx 教师适时指导: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第二遍,要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连。第三遍,要读得熟练又字字响亮,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回读。 3.同桌互读后,谈谈如何读这两首诗?(停连、重音、语调等方面) 教师适时指导: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 4、各小组展示朗诵,教师点评。 5、齐读诗歌。 同学们听读诗歌正音。 预设: 注意字音: 两鬓bìn 辗niǎn冰辙zhé 翩piān翩piān两骑jì 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 一丈绫líng 系jì向牛头 朗读诗歌,读准节奏、语气、重音等。 学生读出节奏: 伐薪/烧炭/南山中 同桌互读后交流(在停连、重音、语调等方面)如何读这首诗? 小组合作,展示朗诵。 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通过对节奏、语气、重音等的辨析,进一步把握韵律特点,初步感知文本,为后面把握情感做铺垫。 落实目标1
活动二 三、读懂诗意 1.自主学习:再次诵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歌的大意。 2.检测重点实词的意义: 《卖炭翁》(“薪”、“营”、“翩翩”、“直”) 3.点名描述诗句: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歌的大意,理解并识记《卖炭翁》(“薪”、“营”、“翩翩”、“直”) 的意思。 2、学生描述诗句。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为后面与诗歌产生共鸣、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落实目标2
活动三 四、知人论世,解读诗歌 1.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你知道多少? 教师适时点拨: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2、天寒地冻,面对宫使的抢夺,如果你是卖炭翁,伫立在这泥泞之中,眼睁睁看千斤炭只换来半匹红绡一丈绫,你会如何想?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尝试还原卖炭翁此时的内心情感:宫使啊!______________ !苍天啊!______________ !皇帝啊!______________ ! 小组交流,明确: 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学生写作 学生展示: 宫使啊!你为何要抢走我的炭 ! 这么点纱绫,你连条活命的路,都不给我啊!生:苍天啊!这世道待我如此不公 !我靠什么活呀!我一个小小老百姓,找谁去评理呀 生:皇帝啊!你可知百姓疾苦 !一车炭有—干多斤,那是我生存下去的唯一的依靠啊!这让我以后怎么活啊 ! 本环节 谈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落实目标3
3、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教师总结: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五、拓展积累: 1、诵读《新丰折臂翁》《杜陵叟》 2、从三个人物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中唐现状? 3、诵读选句背诵。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 学生自由朗读 小组讨论、了解大意 通过分析探讨来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落实目标3
达标 检测 1.背诵这首诗。 2.微写作: (1)改写《卖炭翁》(发挥想象,增加细节,改写成小故事)(2)写写《卖炭翁》读后感。
板书 设计 《卖炭翁》 烧炭之艰难 卖炭翁 运炭之艰苦 夺炭之蛮横 宫使 同情卖炭翁 揭露黑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