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0 16:4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一次温馨高尚之旅(《散步》的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课时:一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来源于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以家庭生活为题材,描写了祖孙三代在春天的田野散步的事。这一家三代人温和、谦让而又体贴,以亲情为纽带,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浓浓的爱的氛围。文中“我”的做法,堪称表率,体现了中华民族重“孝”的优良传统。这是教育学生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的良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清楚、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发现美、品评美、欣赏美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还比较幼稚,看问题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对问题缺乏思考,缺乏理性,也不会主动地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分析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更加需要老师合理的引导与循序渐进地指导。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通过创设背景音乐,为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2、通过诵读,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浓浓亲情。 3、通过合作、探究,更好地理解文中蕴含的理趣。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发现美、品评美、欣赏美的能力。 2、体会文中的责任感,学习尊老爱幼的美德。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轻悠的钢琴曲《爱的协奏曲》(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同时,大屏幕上展现在春光烂漫的田野上,一家人在高兴地散步。 聆听音乐,欣赏画面。 营造浓重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用心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指导。 3、理清文章线索。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 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 子;我的儿子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1、用心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3、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题。 有分歧的地方,大家展开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的叙事线索: “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提问:“在散步的时候,小男孩一家发生了什么事儿?”学生默读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合作探究问题。 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来,画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2、抓两处细节,深化理解:“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作者将一件小事写的如此重大? 3、教师归纳,这种通过小事件反应大主题的写法就叫做“以小见大”。 1、讨论后明确:“我”家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我”听爸爸的,爸爸听奶奶的,奶奶听“我”的,妈妈听爸爸的,大家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互亲互爱。 2、探讨后明确:爸爸是家庭的顶梁柱,现在“我”与奶奶发生了“歧路之争”,大家都听爸爸的,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还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所以爸爸会“一霎时”“感到了责任的大”。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它实际含蓄地写出了在一个家庭中我们父母的责任,他们特有的心理感受,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世界”,很有象征和比喻意义,突出了我们父母那种深沉、庄严的感觉,生活的使命感,表现了一家的和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1、理解面对分歧,“爱”决定一切,“尊老爱幼”的主题。 2、通过重点句子的把握,体会文章蕴含的理趣,提升文章的思想境界。
四、诵读词句,体味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冲淡,让学生认真诵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谈谈喜欢的理由。 教师最后归纳。 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教师预想):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4、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5、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学生发言,大家讨论交流: 1、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2、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3、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4、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5、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1、品味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五、课堂小结,迁移提升。 1、教师小结 《散步》是一篇语言优美、蕴藉丰富的美文,“尊老爱幼”、“善事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跟从作者进行了一次温馨而高尚的旅行。学完本文对于你的心灵是否有所触动呢? 2、布置作业,新年即将来临,为你的父亲或母亲设计一份贺卡,并且写上感人至深的亲情文字。 3、播放《常回家看看》,在音乐中结束本课。 思考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认真思考并完成作业。 1、利用本文的亲情故事,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联系实际,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亲情。 2、用音乐感染学生,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七、教学评价设计
优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小组讨论活跃,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正确率高。 良好:课堂活动比较积极,小组讨论比较活跃,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正确率较高。 及格:课堂表现不够积极,小组活动一般,与同组同学配合不够默契,课上学习较认真。
八、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我”劝母亲散步 全家一起散步 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尊老爱幼 “我”决定委屈儿子 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以小见大 “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九.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之一是音乐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文情境;成功之处之二是两处细节描写的探讨,这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成功之处之三是不断地诵读,以读贯穿始终,在读中了解内容,把握脉络,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不足之处是学生小组的活动在有的环节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在“诵读词句,体会语言”这个环节,有些学生体会不到课文中的一些句子中蕴含的理趣,所以造成这一环节只是一部分人在唱独角戏。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多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美文,交流讨论,写赏析文,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