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8-2019学年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8.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18-2019学年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8.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3-28 10:42:03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8.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8七上·云南月考)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自我调节)能力,下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分布特点 较湿润地区 干旱地区 整个海洋 沼泽河流湖泊等 农田
物种 繁多 较多 繁多 较多 农作物为主
2.(2018·扬州)近十几年来,江南某地的青蛙被大量搬上餐桌,致使该地区的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是这个生态系统中(  )
A.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 B.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
C.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 D.发生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在稻田里的一条食物链中,水稻→害虫→青蛙,如果大量捕杀青蛙,破坏了食物链,使稻田里的害虫增加,由于稻田里害虫的天敌减少,害虫会大量繁殖,使水稻减产,导致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某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维持着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3.(2018七下·大庆期末)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下面各项活动中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在草原上大量捕杀狼,保护牛羊
C.大量围湖造田
D.大量捕杀麻雀,保护粮食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大力的植树造林,绿色的树木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而且绿树会进行光合作用改善气候,还会使生活在树林中的鸟类等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促使生态系统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可见A符合题意。
B、在草原上捕杀狼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牛羊,但由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狼大量的减少后,也使一些其他的草食性动物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从而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B不符合题意。
C、大量的围湖造田不但会影响生活在湖中的水生生物的生存,而且还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可见C不符合题意。
D、捕杀麻雀后,在短时间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麻雀对粮食的损害,但是与此同时,麻雀减少了以后,农业害虫失去了天敌,它们又会大量繁殖,又使农作物减产,可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解答此题需要明确: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就会衰退,甚至崩溃,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
4.(2019七上·龙岗期末)下表为某科研人员对A,B,C,D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单位:个)的调查统计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推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A 0 90 0 0 0 30 40
B 10 350 0 0 30 0 40
C 150 250 100 800 40 30 1
D 30 200 0 0 0 0 50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可见题干的表格中,C所代表的生态系统中物种种类比较丰富,可见C的调节能力最强,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题,理解并熟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2018七上·钦州期中)在食物链“草→羚羊→豹”中,若羚羊的数量有所增加,则(  )
A.草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B.豹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C.豹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草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平衡
D.草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豹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维持在一定的数量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食物链“草→羚羊→豹”中,若羚羊的数量有所增加,短时期内,草的数量会减少,随着草数量的减少,羚羊的数量会减少,由于羚羊数量的减少草数量又会增加,故草数量会先减少后增加。豹的数量又因羚羊数量增加而增加,又因羚羊数量减少而减少,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样。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6.(2018七上·钦州期中)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在一定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C.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D.甲、丙的数量增加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丙→甲→乙→丁,若乙的数量增加,会大量捕食甲,则甲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减少,则丙的数量就会增加;丁以乙为食,乙增多,丁的数量也随着增多,所以若乙的数量增加,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现象.
7.(2018七上·陆丰期中)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B.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独立
C.生物的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D.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A不符合题意;
B.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群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其生存的环境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共同形成一种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C符合题意;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降雨量高,气候稳定,由于阳光充足,因此整年基本上都很热,同时生长了不同种类的植物。动植物种类繁多,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
8.(2018七上·潮州期中)在某草原生态系统,当雨量充沛时,兔子数量的变化是(  )
A.先增加,后减少到一定数量 B.先减少,后增加到一定数量
C.一直增加到极限水平 D.数量变化很小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此题考查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理解,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如食物链,草→兔,当雨量充沛时,草因生长旺盛而增多,则兔的数量会先因草的增多而增加,草原上兔的数量增加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原植被,后来则因草的减少而减少。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9.(2018八上·紫金期中)生物与环境能组成统一的整体,是因为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
A.物质流 B.能量流
C.信息流 D.三者都普遍存在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员之间及各个成员的内部都存在着信息交流,彼此间进行着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就称为信息流;物质流是指物质之间的互相转化、转换、传递的过程,最普遍的就是食物链.能量流就是能量的转化和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伴随着物质(有机物中储存着能量)的传递也发生了能量的传递,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物质的流动是反复循环的,而只有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存在,生物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述,有一定的难度,理解的基础上熟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10.(2018七上·江城期中)在一个由草→鼠→狐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狐,鼠群的变化将与哪幅图相符(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在食物链“草→鼠→狐”中狐吃鼠,“若消灭了全部的狐”,鼠由于没有天敌而数量大量增加,当鼠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食物草不足,鼠的数量也随之减少.所以鼠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因此,“若消灭了全部的狐”,鼠群的变化将与D图相符.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因此, 在分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既要考虑生物的种间关系,又要考虑种内关系,做好全面分析。
11.(2018六上·大庆期中)在一个由草→田鼠→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田鼠的数量的变化情况为(  )
A.缓慢上升 B.仍保持相对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田鼠数量会迅速上升,但随着田鼠数量增多,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田鼠数量又会减少,因此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田鼠的数量会先上升后下降。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因此, 在分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既要考虑生物的种间关系,又要考虑种内关系,做好全面分析。
12.(2018·遵义)人们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生态系统,如盲目围湖造田、开垦草原和毁林造田,其共同特点是(  )
A.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C.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得以维持
D.丰富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一般来说,当没有外来因素干扰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能使本生态系统内的物种保持一定的平衡。但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盲目围湖造田和造单纯林造成生物的种类减少,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A
【分析】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据此答题。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3.(2018八下·石景山期末)为维持图所示池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最适宜增加的是(  )
A.水和无机盐 B.食肉动物 C.细菌和真菌 D.水生植物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图中有阳光、水、空气等非生物成分,还有消费者鱼类和底栖动物,微生物是分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生产者植物。所以为维持如图所示池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最应增加的是水生植物。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现象.
14.(2018八下·市中区期末)蓬溪的红海周围生活着许多植物,还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和蛇类等动物活动,从探究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D.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是:植物→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或者完成了物质从青蛙流向蛇。属于正常的捕食关系,不会破坏生态平衡。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动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5.(2019八上·深圳期末)某同学观察图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哪种观点不正确(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草、鼠、蛇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C.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D.在该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最多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可见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可见B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物质和能量都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且能量是逐级递减的,标杆不平衡,表示鼠的数量多,蛇的数量较少,鼠的营养级低数量多,蛇的营养级高数量少,符合物质流动的特点,所以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可见C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
D、在该生态系统中,草位于食物链的首端,是食物链的开始,根据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在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可见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相关知识加以理解,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消费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生产者体内的能量是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判断题
16.(2018七上·林州期末)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我们可以不停地,无限制地利用它。(判断对错)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们不可以无限制地的利用它。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丧失、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甚至会对人类造成严厉的惩罚因此,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必须尊重生态规律,按生态规律办事,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7.(2017七上·徐州月考)过度放牧,牛、羊的数量反而会减少。(判断对错)
【答案】正确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食物链是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反应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来说,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比如:题干中可以有这样的食物链:草→羊、牛→狼,如果人们过度放牧,食物草的数量越来越少,那么牛羊的数量会因为食物不足而减少,可见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一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熟知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其他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发生变化。
18.(2017七上·雅安期中)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水受到污染,不会影响其他其他生态系统。(判断对错)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如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不停地有规律的环流,水和水蒸气也在全球各个生态系统内运动.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如黄河作为河流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河水奔流东区,滋润着沿途的农田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它们沿途还形成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携带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海洋生态系统。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水受到污染,必然对其它生态系统有影响。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19.(2018八上·庄浪期末)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可以把草场用网子罩起来.(判断对错)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农作物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某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维持着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不能草场用网子罩起来.
20.(2018八上·肇庆期末)某种生物的减少或灭绝,不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判断对错)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也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或灭绝,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某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维持着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三、综合题
21.(2019七上·玉溪期末)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据图分析:
(1)写出与兔有关的一条食物链:   ;跟鼠有关系的食物链有   条;
(2)如蛇的数量减少,短期内数量增加的生物有鼠和   ;
(3)鼠和兔之间是   关系,蛇和青蛙之间是   关系。
(4)图中所示生物除   外,都是消费者,生态系统除生物部分外还应有   部分.
【答案】(1)草 →兔→ 狐(猫头鹰);3
(2)青蛙
(3)竞争;捕食
(4)草;非生物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图中与兔有关的一条食物链:草→兔→狐(猫头鹰);跟鼠有关系的食物链有3条,即草→鼠→猫头鹰;草→鼠→狐;草→鼠→蛇→猫头鹰。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蛇以鼠和青蛙为食,蛇的数量减少,短期内鼠和青蛙会因为天敌的减少而数量增加。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鼠和兔之间是竞争关系,蛇和青蛙之间是关系。
(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图中所示生物除草(生产者)外,都是消费者,生态系统除生物部分外还应有非生物部分。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
22.(2018七上·福田月考)如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的草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兔子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
(2)生态系统通过   和   ,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该生态系统中,兔子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   。
(3)图中①是   ,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   和   。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相对比较   (填“弱”或“强”)。
(5)如果该环境中兔数量大量减少,在短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   (填“增多”或“减少”)
【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
(2)食物链;食物网;太阳能
(3)分解者;细菌;真菌
(4)弱
(5)增多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2)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该生态系统中,兔子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太阳能。(3)图中①是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4)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结构层次复杂,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结构层次简单,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比较弱。(5)如果该环境中兔数量大量减少,对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的捕食量减少,在一段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增多。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主要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而使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中流动。
23.(2018八下·新乡期末)现有两个生态系统A和B,在A系统中有草、蝗虫、鹰、青蛙、蛇、食虫鸟等生物在B系统中有草、树、兔、鼠、蛇、孤、猫头鹰等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生态系统中有   条食物链。
(2)在A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   。
(3)在A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你认为数量最多的应该是   。如果人们大量捕杀青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而间接后果是   。
(4)就组成成分而言,生态系统B是否已包括全部   。
(5)若B系统中的草被某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且不易排出的有毒物质污染了,则可能   体内的污染物将会最高。
(6)这两个生态系统,   更容易被破坏。
【答案】(1)2
(2)草→蝗虫→青蛙→蛇→鹰鹰
(3)草;蝗虫数量增多,蛇的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减少,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4)猫头
(5)不全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6)A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A系统中存在食物链为:草→蝗虫→青蛙→蛇→鹰,草→蝗虫→食虫鸟→鹰,共2条食物链。
(2)在A生态系统中,最长食物链为:草→蝗虫→青蛙→蛇→鹰。
(3)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因此A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第一营养级草。在草→蝗虫→青蛙→蛇→鹰食物链中,如果人们大量捕杀青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蝗虫数量增多,蛇的数量减少。最终由于蝗虫数量增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4)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系统中有草、树、兔、鼠、蛇、孤、猫头鹰等生物,所以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若B系统中的草被某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且不易排出的有毒物质污染了,猫头鹰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6)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A、B两个生态系统中,A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更容易被破坏。
【分析】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物质和能量流动规律
(1)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2)能量传递的效率为10%~20%,能量逐级减少;
(3)越靠近食物链起始端的生物数量越多,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
(4)越靠近食物链终端的生物数量越少,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
24.(2018八下·石景山期末)近年来,我国的内陆湖泊、池塘等区域经常爆发“水华”现象。发生“水华”的水体往往会散发出腥臭,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影响水中其他生物的生存。下表为科研人员治理某池塘水华过程中,测得的水体中各种生物的密度,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 治理前 的池塘 治理过程中的池塘
1天 15天 39天 42天 60天 66天
藻类(cm3/m 2) 8 8 7.3 3.27 3.2 3.9 4.24
无齿贝(个/m2) 0 1.5 1.5 1.75 1.79 1.79 1.792
水草(株/ m2) 3 3 4.8 15.3 22.3 14 12.8
草鱼(㎏/ m2) 0 0 0 0 0.73 0.97 1.07
(1)该池塘生态系统发生“水华”现象说明其   能力是有限的。
(2)据表可知,科研人员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水华”。治理第1天,科研人员向池塘中投放了   ,随着治理天数增加至第42天,池塘中藻类密度呈现   ,而水草密度逐渐上升,说明二者之间存在   关系。第42天后,水草密度下降,主要原因是科研人员向池塘中   。
(3)与治理前相比,治理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不变/变简单/变复杂)。
【答案】(1)池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2)无齿贝类;下降趋势;竞争;投放草鱼,草鱼捕食水草使其数量降低
(3)变复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该池塘生态系统发生“水华”现象说明其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据表可知,科研人员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水华”。治理第1天,科研人员向池塘中投放了无齿贝类,随着治理天数增加至第42天,池塘中藻类密度呈现无齿贝类,而水草密度逐渐上升,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第42天后,水草密度下降,主要原因是科研人员向池塘中投放草鱼,草鱼捕食水草使其数量降低。
(3)改造后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增多,食物网变复杂,与治理前相比,治理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复杂。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25.(2018九下·莱芜会考)图1表示某烟草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乙中包含a、b、c、d四种生物,纵坐标表示每种生物所含有的总能量(×106千焦),Ⅰ、Ⅱ分别表示生物进行的生理活动。请回答:
(1)Ⅰ表示的生理活动是   。
(2)成分丙是生态系统中的   ,此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3)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   ,由此可以预见,此生态系统的   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4)物质循环总是离不开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5)有人发现烟草和某些昆虫之间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烟草叶片受到A种蛾幼虫的采食后,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物质,这种物质白天会吸引A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B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B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A种蛾幼虫与B种蛾幼虫之间的关系是   ;此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能够进行   。
【答案】(1)光合作用
(2)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环境
(3);自动调节能力
(4)沿食物链逐渐减少
(5)竞争;信息传递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Ⅰ过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的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
(2)由于生产者可以和大气之间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因此可以确定甲是生产者,甲和乙均有物质流向丙,因此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环境。
(3)图1中a的能量最多,b与c次之,d最少,所以组成的食物网如下:
由此可以预见,此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随着食物链进行传递的,所以能量流动的同时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5)A种蛾幼虫与B种蛾幼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此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传递。
【分析】由于生产者既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够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甲表示生产者,I表示光合作用、II表示呼吸作用;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1 / 12018-2019学年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8.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8七上·云南月考)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自我调节)能力,下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2.(2018·扬州)近十几年来,江南某地的青蛙被大量搬上餐桌,致使该地区的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是这个生态系统中(  )
A.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 B.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
C.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 D.发生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3.(2018七下·大庆期末)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下面各项活动中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在草原上大量捕杀狼,保护牛羊
C.大量围湖造田
D.大量捕杀麻雀,保护粮食
4.(2019七上·龙岗期末)下表为某科研人员对A,B,C,D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单位:个)的调查统计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推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A 0 90 0 0 0 30 40
B 10 350 0 0 30 0 40
C 150 250 100 800 40 30 1
D 30 200 0 0 0 0 50
A.A B.B C.C D.D
5.(2018七上·钦州期中)在食物链“草→羚羊→豹”中,若羚羊的数量有所增加,则(  )
A.草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B.豹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C.豹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草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平衡
D.草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豹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维持在一定的数量
6.(2018七上·钦州期中)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在一定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C.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D.甲、丙的数量增加
7.(2018七上·陆丰期中)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B.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独立
C.生物的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D.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
8.(2018七上·潮州期中)在某草原生态系统,当雨量充沛时,兔子数量的变化是(  )
A.先增加,后减少到一定数量 B.先减少,后增加到一定数量
C.一直增加到极限水平 D.数量变化很小
9.(2018八上·紫金期中)生物与环境能组成统一的整体,是因为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
A.物质流 B.能量流
C.信息流 D.三者都普遍存在
10.(2018七上·江城期中)在一个由草→鼠→狐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狐,鼠群的变化将与哪幅图相符(  )
A. B.
C. D.
11.(2018六上·大庆期中)在一个由草→田鼠→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田鼠的数量的变化情况为(  )
A.缓慢上升 B.仍保持相对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12.(2018·遵义)人们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生态系统,如盲目围湖造田、开垦草原和毁林造田,其共同特点是(  )
A.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C.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得以维持
D.丰富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13.(2018八下·石景山期末)为维持图所示池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最适宜增加的是(  )
A.水和无机盐 B.食肉动物 C.细菌和真菌 D.水生植物
14.(2018八下·市中区期末)蓬溪的红海周围生活着许多植物,还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和蛇类等动物活动,从探究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D.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15.(2019八上·深圳期末)某同学观察图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哪种观点不正确(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草、鼠、蛇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C.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D.在该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最多
二、判断题
16.(2018七上·林州期末)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我们可以不停地,无限制地利用它。(判断对错)
17.(2017七上·徐州月考)过度放牧,牛、羊的数量反而会减少。(判断对错)
18.(2017七上·雅安期中)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水受到污染,不会影响其他其他生态系统。(判断对错)
19.(2018八上·庄浪期末)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可以把草场用网子罩起来.(判断对错)
20.(2018八上·肇庆期末)某种生物的减少或灭绝,不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判断对错)
三、综合题
21.(2019七上·玉溪期末)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据图分析:
(1)写出与兔有关的一条食物链:   ;跟鼠有关系的食物链有   条;
(2)如蛇的数量减少,短期内数量增加的生物有鼠和   ;
(3)鼠和兔之间是   关系,蛇和青蛙之间是   关系。
(4)图中所示生物除   外,都是消费者,生态系统除生物部分外还应有   部分.
22.(2018七上·福田月考)如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的草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兔子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
(2)生态系统通过   和   ,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该生态系统中,兔子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   。
(3)图中①是   ,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   和   。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相对比较   (填“弱”或“强”)。
(5)如果该环境中兔数量大量减少,在短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   (填“增多”或“减少”)
23.(2018八下·新乡期末)现有两个生态系统A和B,在A系统中有草、蝗虫、鹰、青蛙、蛇、食虫鸟等生物在B系统中有草、树、兔、鼠、蛇、孤、猫头鹰等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生态系统中有   条食物链。
(2)在A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   。
(3)在A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你认为数量最多的应该是   。如果人们大量捕杀青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而间接后果是   。
(4)就组成成分而言,生态系统B是否已包括全部   。
(5)若B系统中的草被某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且不易排出的有毒物质污染了,则可能   体内的污染物将会最高。
(6)这两个生态系统,   更容易被破坏。
24.(2018八下·石景山期末)近年来,我国的内陆湖泊、池塘等区域经常爆发“水华”现象。发生“水华”的水体往往会散发出腥臭,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影响水中其他生物的生存。下表为科研人员治理某池塘水华过程中,测得的水体中各种生物的密度,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 治理前 的池塘 治理过程中的池塘
1天 15天 39天 42天 60天 66天
藻类(cm3/m 2) 8 8 7.3 3.27 3.2 3.9 4.24
无齿贝(个/m2) 0 1.5 1.5 1.75 1.79 1.79 1.792
水草(株/ m2) 3 3 4.8 15.3 22.3 14 12.8
草鱼(㎏/ m2) 0 0 0 0 0.73 0.97 1.07
(1)该池塘生态系统发生“水华”现象说明其   能力是有限的。
(2)据表可知,科研人员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水华”。治理第1天,科研人员向池塘中投放了   ,随着治理天数增加至第42天,池塘中藻类密度呈现   ,而水草密度逐渐上升,说明二者之间存在   关系。第42天后,水草密度下降,主要原因是科研人员向池塘中   。
(3)与治理前相比,治理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不变/变简单/变复杂)。
25.(2018九下·莱芜会考)图1表示某烟草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乙中包含a、b、c、d四种生物,纵坐标表示每种生物所含有的总能量(×106千焦),Ⅰ、Ⅱ分别表示生物进行的生理活动。请回答:
(1)Ⅰ表示的生理活动是   。
(2)成分丙是生态系统中的   ,此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3)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   ,由此可以预见,此生态系统的   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4)物质循环总是离不开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5)有人发现烟草和某些昆虫之间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烟草叶片受到A种蛾幼虫的采食后,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物质,这种物质白天会吸引A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B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B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A种蛾幼虫与B种蛾幼虫之间的关系是   ;此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能够进行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分布特点 较湿润地区 干旱地区 整个海洋 沼泽河流湖泊等 农田
物种 繁多 较多 繁多 较多 农作物为主
2.【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在稻田里的一条食物链中,水稻→害虫→青蛙,如果大量捕杀青蛙,破坏了食物链,使稻田里的害虫增加,由于稻田里害虫的天敌减少,害虫会大量繁殖,使水稻减产,导致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某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维持着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3.【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大力的植树造林,绿色的树木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而且绿树会进行光合作用改善气候,还会使生活在树林中的鸟类等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促使生态系统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可见A符合题意。
B、在草原上捕杀狼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牛羊,但由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狼大量的减少后,也使一些其他的草食性动物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从而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B不符合题意。
C、大量的围湖造田不但会影响生活在湖中的水生生物的生存,而且还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可见C不符合题意。
D、捕杀麻雀后,在短时间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麻雀对粮食的损害,但是与此同时,麻雀减少了以后,农业害虫失去了天敌,它们又会大量繁殖,又使农作物减产,可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解答此题需要明确: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就会衰退,甚至崩溃,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
4.【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可见题干的表格中,C所代表的生态系统中物种种类比较丰富,可见C的调节能力最强,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题,理解并熟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食物链“草→羚羊→豹”中,若羚羊的数量有所增加,短时期内,草的数量会减少,随着草数量的减少,羚羊的数量会减少,由于羚羊数量的减少草数量又会增加,故草数量会先减少后增加。豹的数量又因羚羊数量增加而增加,又因羚羊数量减少而减少,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样。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6.【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丙→甲→乙→丁,若乙的数量增加,会大量捕食甲,则甲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减少,则丙的数量就会增加;丁以乙为食,乙增多,丁的数量也随着增多,所以若乙的数量增加,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现象.
7.【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A不符合题意;
B.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群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其生存的环境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共同形成一种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C符合题意;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降雨量高,气候稳定,由于阳光充足,因此整年基本上都很热,同时生长了不同种类的植物。动植物种类繁多,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
8.【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此题考查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理解,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如食物链,草→兔,当雨量充沛时,草因生长旺盛而增多,则兔的数量会先因草的增多而增加,草原上兔的数量增加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原植被,后来则因草的减少而减少。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9.【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员之间及各个成员的内部都存在着信息交流,彼此间进行着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就称为信息流;物质流是指物质之间的互相转化、转换、传递的过程,最普遍的就是食物链.能量流就是能量的转化和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伴随着物质(有机物中储存着能量)的传递也发生了能量的传递,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物质的流动是反复循环的,而只有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存在,生物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述,有一定的难度,理解的基础上熟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10.【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在食物链“草→鼠→狐”中狐吃鼠,“若消灭了全部的狐”,鼠由于没有天敌而数量大量增加,当鼠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食物草不足,鼠的数量也随之减少.所以鼠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因此,“若消灭了全部的狐”,鼠群的变化将与D图相符.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因此, 在分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既要考虑生物的种间关系,又要考虑种内关系,做好全面分析。
11.【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田鼠数量会迅速上升,但随着田鼠数量增多,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田鼠数量又会减少,因此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田鼠的数量会先上升后下降。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因此, 在分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既要考虑生物的种间关系,又要考虑种内关系,做好全面分析。
12.【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一般来说,当没有外来因素干扰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能使本生态系统内的物种保持一定的平衡。但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盲目围湖造田和造单纯林造成生物的种类减少,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A
【分析】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据此答题。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3.【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图中有阳光、水、空气等非生物成分,还有消费者鱼类和底栖动物,微生物是分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生产者植物。所以为维持如图所示池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最应增加的是水生植物。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现象.
14.【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是:植物→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或者完成了物质从青蛙流向蛇。属于正常的捕食关系,不会破坏生态平衡。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动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5.【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可见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可见B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物质和能量都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且能量是逐级递减的,标杆不平衡,表示鼠的数量多,蛇的数量较少,鼠的营养级低数量多,蛇的营养级高数量少,符合物质流动的特点,所以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可见C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
D、在该生态系统中,草位于食物链的首端,是食物链的开始,根据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在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可见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相关知识加以理解,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消费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生产者体内的能量是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6.【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们不可以无限制地的利用它。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丧失、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甚至会对人类造成严厉的惩罚因此,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必须尊重生态规律,按生态规律办事,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7.【答案】正确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食物链是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反应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来说,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比如:题干中可以有这样的食物链:草→羊、牛→狼,如果人们过度放牧,食物草的数量越来越少,那么牛羊的数量会因为食物不足而减少,可见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一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熟知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其他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发生变化。
18.【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如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不停地有规律的环流,水和水蒸气也在全球各个生态系统内运动.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如黄河作为河流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河水奔流东区,滋润着沿途的农田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它们沿途还形成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携带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海洋生态系统。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水受到污染,必然对其它生态系统有影响。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19.【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农作物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某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维持着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不能草场用网子罩起来.
20.【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也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或灭绝,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某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维持着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21.【答案】(1)草 →兔→ 狐(猫头鹰);3
(2)青蛙
(3)竞争;捕食
(4)草;非生物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图中与兔有关的一条食物链:草→兔→狐(猫头鹰);跟鼠有关系的食物链有3条,即草→鼠→猫头鹰;草→鼠→狐;草→鼠→蛇→猫头鹰。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蛇以鼠和青蛙为食,蛇的数量减少,短期内鼠和青蛙会因为天敌的减少而数量增加。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鼠和兔之间是竞争关系,蛇和青蛙之间是关系。
(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图中所示生物除草(生产者)外,都是消费者,生态系统除生物部分外还应有非生物部分。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
22.【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
(2)食物链;食物网;太阳能
(3)分解者;细菌;真菌
(4)弱
(5)增多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2)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该生态系统中,兔子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太阳能。(3)图中①是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4)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结构层次复杂,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结构层次简单,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比较弱。(5)如果该环境中兔数量大量减少,对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的捕食量减少,在一段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增多。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主要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而使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中流动。
23.【答案】(1)2
(2)草→蝗虫→青蛙→蛇→鹰鹰
(3)草;蝗虫数量增多,蛇的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减少,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4)猫头
(5)不全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6)A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A系统中存在食物链为:草→蝗虫→青蛙→蛇→鹰,草→蝗虫→食虫鸟→鹰,共2条食物链。
(2)在A生态系统中,最长食物链为:草→蝗虫→青蛙→蛇→鹰。
(3)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因此A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第一营养级草。在草→蝗虫→青蛙→蛇→鹰食物链中,如果人们大量捕杀青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蝗虫数量增多,蛇的数量减少。最终由于蝗虫数量增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4)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系统中有草、树、兔、鼠、蛇、孤、猫头鹰等生物,所以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若B系统中的草被某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且不易排出的有毒物质污染了,猫头鹰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6)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A、B两个生态系统中,A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更容易被破坏。
【分析】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物质和能量流动规律
(1)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2)能量传递的效率为10%~20%,能量逐级减少;
(3)越靠近食物链起始端的生物数量越多,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
(4)越靠近食物链终端的生物数量越少,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
24.【答案】(1)池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2)无齿贝类;下降趋势;竞争;投放草鱼,草鱼捕食水草使其数量降低
(3)变复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该池塘生态系统发生“水华”现象说明其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据表可知,科研人员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水华”。治理第1天,科研人员向池塘中投放了无齿贝类,随着治理天数增加至第42天,池塘中藻类密度呈现无齿贝类,而水草密度逐渐上升,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第42天后,水草密度下降,主要原因是科研人员向池塘中投放草鱼,草鱼捕食水草使其数量降低。
(3)改造后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增多,食物网变复杂,与治理前相比,治理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复杂。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25.【答案】(1)光合作用
(2)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环境
(3);自动调节能力
(4)沿食物链逐渐减少
(5)竞争;信息传递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Ⅰ过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的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
(2)由于生产者可以和大气之间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因此可以确定甲是生产者,甲和乙均有物质流向丙,因此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环境。
(3)图1中a的能量最多,b与c次之,d最少,所以组成的食物网如下:
由此可以预见,此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随着食物链进行传递的,所以能量流动的同时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5)A种蛾幼虫与B种蛾幼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此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传递。
【分析】由于生产者既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够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甲表示生产者,I表示光合作用、II表示呼吸作用;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