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8七下·钟山期末)隋朝作为统一的朝代存在的时间是( )
A.581-618年 B.589-618年 C.581-600年 D.588-618年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由此可见,隋朝作为统一的朝代存在的时间是589-618年。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隋朝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隋朝建立和灭亡的时间,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
2.(2018七下·凌云期末)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仔细审查①③④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地理位置。
3.(2018七下·靖西期末)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这说明( )
A.唐诗影响深远 B.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
C.唐诗取材广泛 D.唐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科举制对唐诗繁荣的影响。从材料中杨万里的话可以看出,诗歌到唐朝时会繁荣,是因为唐朝科举制有设诗赋,以此取士,使得士人倾尽心思来研究诗赋。由此可见,科举制以诗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抓住题干信息“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以此得出正确答案。
4.(2018七下·临桂期末)唐朝诗人皮日休曾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哉”的意思是:往北可以通道河北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他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故C符合题意;A是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没有促进中外经济交流。故B不符合题意;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是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内容,需要学生着重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是考试的重难点内容。
5.(2018七下·惠城期末)下图是中国古代某著名工程示意图,根据示意图上的有效信息判断,该工程的作用是( )
A.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B.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C.巩固了统治,使统治长治久安 D.加强了民族融合与交流
【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中的信息“涿郡”、“余杭”、“洛阳”可知,该工程是隋朝大运河。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以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南北经济发展,A项符合题意;
B项说法错误,中外文化的交流与题干“该工程的作用”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说法错误,由于隋炀帝的暴政,隋朝很快灭亡,没有长治久安;
D项说法错误,民族融合与题干“该工程的作用”无关。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大运河是在隋炀帝时期修建的,还要掌握大运河的作用。
6.(2018七下·惠城期末)《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1300多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是指( )
A.监察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这一制度在中国被推行了近2 000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信息表明这一制度为皇帝培育了人才,ABC项不是教育方面的,存在时间都比较短;存在近两千年的制度是科举制,这也是教育方面选拔人才的方式,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开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倒退于明朝,被废除于清朝末年。
7.(2018七下·潮阳期末)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使中国重归统一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高宗 C.宋太祖 D.元世祖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自东晋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使中国重归统一。589年属于公元6世纪80年代。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唐高宗是7世纪唐朝的皇帝,B不符合题意;选项C宋太祖,是10世纪宋朝开国皇帝,C不符合题意;选项D元世祖,是13世纪元朝开国皇帝,D不符合题意。因此公元6世纪80年代,使中国重归统一的皇帝是隋文帝。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隋文帝建立隋朝的历史内容,难度不大,隋文帝建立隋朝,使得中国恢复了统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8.(2018七下·潮阳期末)“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诗中论及的大运河开通的重大意义在于( )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南水北调
C.加强了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
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都不符合大运河开通的重大意义。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加强了交通,促进了社会发展。
9.(2018七下·常熟期中)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写道: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现象…”。他主要是赞扬了中国科举制度的( )
A.自由性 B.广泛性 C.民主性 D.公正性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四个没有”体现了科举制选官制度的公平和公正性。
A项自由性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广泛性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民主性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公正性材料中“四个没有”体现了这一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相关内容--科举制度及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10.(2018七下·常熟期中)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胡曾《汴水》)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C.“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唐·皮日休《汴河铭》)
D.“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元·脱脱《宋史》)
【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项“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完全否定大运河的作用,认为大运河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符合题意;
B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一分为二的评价了大运河,不符合题意;
C项“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客观的评价了大运河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D项“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对大运河持肯定的态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
11.(2018七下·靖江期中)《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权臣当道 B.隋炀帝的暴政
C.土地兼并严重 D.自然灾害严重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据材料“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可知,这反映的隋朝末年农民战争造成的悲惨景象,隋朝末年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12.(2018七下·湛江期中)隋朝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隋文帝的励精图治
C.科举制度的创立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隋朝最终灭亡”可知,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隋朝的兴亡。本题难度适中。
13.(2018七下·和平期中)下列情形可能在唐朝发生的是( )
A.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 B.商人用交子到扬州购买丝绸
C.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D.私塾先生教授《红楼梦》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可能在唐朝发生”可知,兵部是明朝设立的,金国是宋朝时候的少数民族政权;交子是北宋才出现的纸币;《红楼梦》是清朝时期曹雪芹的著作,A、B、D说法都错误。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C说法准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科举制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
14.(2018七下·遂宁期中)以下摘自一位同学的学习“隋朝开凿大运河”后的笔记,其中说明开凿目的是( )
A.大运河凿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B.北达涿郡,南抵余杭,以洛阳为中心
C.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D.隋的统一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条件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开凿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15.(2018七下·仁寿期中)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败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 )
A.中央集权制 B.九品中正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败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可知,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科举制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得以进入政府任职。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古代某制度 ”,结合题干和所学可知,这是中国的科举制。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8七下·凌云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科举选拔官员的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3)科举制已经废除,但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方法流传至今,是什么方法?
(4)对待古典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答案】(1)隋唐;才能。
(2)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3)分科考试。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知识,通过材料,我们可判断出这一考试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隋朝时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选拔官员的的依据是:才能;所以因此本题的答案是:隋唐;才能。
(2)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发展的知识,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通过对材料中的关键句:“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我们可概括出顾炎武抨击科举制度的原因是: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3)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虽然说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但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方法流传至今,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实际上就是通过考试的办法,根据才能和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所以这种流传下来的方法就是分科考试的方法。
(4)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对待古典文化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吸收、利用古典文化中的精华,学习古典文化中积极的成分,对于不好的,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采取吸取精华、弃其的态度,在文化继承的过程中,继续前进。
故答案为:(1)隋唐;才能;(2)八股取士,钳制思想;(3)分科考试;(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科举制的内容,需要学生了解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科举制的意义,都为考试的重难点内容。
17.(2018七下·灌阳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七年级《中国历史》地图册(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隋朝大运河以何处为中心?南北分别可以通达哪里?
(2)时至今日大运河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试举一例说明。
(3)材料二描述了大运河开凿的情况,读后你有何感想?
【答案】(1)洛阳。余杭。涿郡。
(2)灌溉沿途的农田,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运输货物的通道;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为国家创收;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部分利用了大运河的河道等。
(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富有智慧和创造力。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的工商业发展;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时至今日大运河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灌溉沿途的农田,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是南北运输货物的通道;沿途城镇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为国家创收;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部分利用了大运河的河道等等。(任选一例即可)
(3)根据材料二“……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富有智慧和创造力。(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得分)
故答案为:(1)洛阳;余杭;涿郡;(2)灌溉沿途的农田,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运输货物的通道;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为国家创收;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部分利用了大运河的河道等;(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富有智慧和创造力。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关于隋朝大运河知识。
18.(2018七下·泰兴期中)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尽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1)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位诗人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较为全面?该河的开通,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
(2)写出材料二中这种选官制度的名称。它的创立有何积极影响?
(3)材料反映的史实都与哪位皇帝有关?他在位期间,隋朝曾经“光芒四射”,最终却短命而亡,原因是什么?
【答案】(1)皮日休;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隋炀帝;隋炀帝的暴政。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了,材料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全面的,即对大运河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也指出隋炀帝巡游江都的过错。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成为历代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史实都与隋炀帝有关。隋炀帝依靠隋文帝的积累,自恃国家富强,便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大肆兴役,如开运河,修长城,筑宫室,乐巡游,接二连三地发动战争,而且操之过急,多项工程同时进行,增加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从而激化了国内矛盾,激起了农民起义。最终导致隋朝成为短命的王朝。
【点评】本题考查了隋朝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隋朝建立和灭亡的时间、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8七下·钟山期末)隋朝作为统一的朝代存在的时间是( )
A.581-618年 B.589-618年 C.581-600年 D.588-618年
2.(2018七下·凌云期末)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3.(2018七下·靖西期末)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这说明( )
A.唐诗影响深远 B.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
C.唐诗取材广泛 D.唐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4.(2018七下·临桂期末)唐朝诗人皮日休曾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5.(2018七下·惠城期末)下图是中国古代某著名工程示意图,根据示意图上的有效信息判断,该工程的作用是( )
A.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B.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C.巩固了统治,使统治长治久安 D.加强了民族融合与交流
6.(2018七下·惠城期末)《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1300多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是指( )
A.监察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
7.(2018七下·潮阳期末)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使中国重归统一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高宗 C.宋太祖 D.元世祖
8.(2018七下·潮阳期末)“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诗中论及的大运河开通的重大意义在于( )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南水北调
C.加强了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
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9.(2018七下·常熟期中)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写道: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现象…”。他主要是赞扬了中国科举制度的( )
A.自由性 B.广泛性 C.民主性 D.公正性
10.(2018七下·常熟期中)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胡曾《汴水》)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C.“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唐·皮日休《汴河铭》)
D.“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元·脱脱《宋史》)
11.(2018七下·靖江期中)《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权臣当道 B.隋炀帝的暴政
C.土地兼并严重 D.自然灾害严重
12.(2018七下·湛江期中)隋朝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隋文帝的励精图治
C.科举制度的创立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13.(2018七下·和平期中)下列情形可能在唐朝发生的是( )
A.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 B.商人用交子到扬州购买丝绸
C.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D.私塾先生教授《红楼梦》
14.(2018七下·遂宁期中)以下摘自一位同学的学习“隋朝开凿大运河”后的笔记,其中说明开凿目的是( )
A.大运河凿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B.北达涿郡,南抵余杭,以洛阳为中心
C.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D.隋的统一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条件
15.(2018七下·仁寿期中)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败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 )
A.中央集权制 B.九品中正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8七下·凌云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科举选拔官员的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3)科举制已经废除,但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方法流传至今,是什么方法?
(4)对待古典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17.(2018七下·灌阳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七年级《中国历史》地图册(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隋朝大运河以何处为中心?南北分别可以通达哪里?
(2)时至今日大运河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试举一例说明。
(3)材料二描述了大运河开凿的情况,读后你有何感想?
18.(2018七下·泰兴期中)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尽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1)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位诗人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较为全面?该河的开通,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
(2)写出材料二中这种选官制度的名称。它的创立有何积极影响?
(3)材料反映的史实都与哪位皇帝有关?他在位期间,隋朝曾经“光芒四射”,最终却短命而亡,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由此可见,隋朝作为统一的朝代存在的时间是589-618年。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隋朝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隋朝建立和灭亡的时间,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
2.【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仔细审查①③④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地理位置。
3.【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科举制对唐诗繁荣的影响。从材料中杨万里的话可以看出,诗歌到唐朝时会繁荣,是因为唐朝科举制有设诗赋,以此取士,使得士人倾尽心思来研究诗赋。由此可见,科举制以诗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抓住题干信息“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以此得出正确答案。
4.【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哉”的意思是:往北可以通道河北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他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故C符合题意;A是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没有促进中外经济交流。故B不符合题意;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是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内容,需要学生着重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是考试的重难点内容。
5.【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中的信息“涿郡”、“余杭”、“洛阳”可知,该工程是隋朝大运河。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以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南北经济发展,A项符合题意;
B项说法错误,中外文化的交流与题干“该工程的作用”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说法错误,由于隋炀帝的暴政,隋朝很快灭亡,没有长治久安;
D项说法错误,民族融合与题干“该工程的作用”无关。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大运河是在隋炀帝时期修建的,还要掌握大运河的作用。
6.【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这一制度在中国被推行了近2 000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信息表明这一制度为皇帝培育了人才,ABC项不是教育方面的,存在时间都比较短;存在近两千年的制度是科举制,这也是教育方面选拔人才的方式,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开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倒退于明朝,被废除于清朝末年。
7.【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自东晋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使中国重归统一。589年属于公元6世纪80年代。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唐高宗是7世纪唐朝的皇帝,B不符合题意;选项C宋太祖,是10世纪宋朝开国皇帝,C不符合题意;选项D元世祖,是13世纪元朝开国皇帝,D不符合题意。因此公元6世纪80年代,使中国重归统一的皇帝是隋文帝。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隋文帝建立隋朝的历史内容,难度不大,隋文帝建立隋朝,使得中国恢复了统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8.【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都不符合大运河开通的重大意义。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加强了交通,促进了社会发展。
9.【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四个没有”体现了科举制选官制度的公平和公正性。
A项自由性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广泛性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民主性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公正性材料中“四个没有”体现了这一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相关内容--科举制度及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项“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完全否定大运河的作用,认为大运河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符合题意;
B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一分为二的评价了大运河,不符合题意;
C项“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客观的评价了大运河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D项“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对大运河持肯定的态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
11.【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据材料“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可知,这反映的隋朝末年农民战争造成的悲惨景象,隋朝末年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12.【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隋朝最终灭亡”可知,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隋朝的兴亡。本题难度适中。
13.【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可能在唐朝发生”可知,兵部是明朝设立的,金国是宋朝时候的少数民族政权;交子是北宋才出现的纸币;《红楼梦》是清朝时期曹雪芹的著作,A、B、D说法都错误。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C说法准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科举制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
14.【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开凿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15.【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败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可知,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科举制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得以进入政府任职。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古代某制度 ”,结合题干和所学可知,这是中国的科举制。
16.【答案】(1)隋唐;才能。
(2)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3)分科考试。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知识,通过材料,我们可判断出这一考试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隋朝时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选拔官员的的依据是:才能;所以因此本题的答案是:隋唐;才能。
(2)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发展的知识,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通过对材料中的关键句:“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我们可概括出顾炎武抨击科举制度的原因是: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3)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虽然说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但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方法流传至今,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实际上就是通过考试的办法,根据才能和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所以这种流传下来的方法就是分科考试的方法。
(4)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对待古典文化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吸收、利用古典文化中的精华,学习古典文化中积极的成分,对于不好的,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采取吸取精华、弃其的态度,在文化继承的过程中,继续前进。
故答案为:(1)隋唐;才能;(2)八股取士,钳制思想;(3)分科考试;(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科举制的内容,需要学生了解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科举制的意义,都为考试的重难点内容。
17.【答案】(1)洛阳。余杭。涿郡。
(2)灌溉沿途的农田,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运输货物的通道;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为国家创收;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部分利用了大运河的河道等。
(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富有智慧和创造力。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的工商业发展;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时至今日大运河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灌溉沿途的农田,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是南北运输货物的通道;沿途城镇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为国家创收;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部分利用了大运河的河道等等。(任选一例即可)
(3)根据材料二“……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富有智慧和创造力。(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得分)
故答案为:(1)洛阳;余杭;涿郡;(2)灌溉沿途的农田,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运输货物的通道;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为国家创收;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部分利用了大运河的河道等;(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富有智慧和创造力。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关于隋朝大运河知识。
18.【答案】(1)皮日休;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隋炀帝;隋炀帝的暴政。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了,材料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全面的,即对大运河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也指出隋炀帝巡游江都的过错。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成为历代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史实都与隋炀帝有关。隋炀帝依靠隋文帝的积累,自恃国家富强,便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大肆兴役,如开运河,修长城,筑宫室,乐巡游,接二连三地发动战争,而且操之过急,多项工程同时进行,增加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从而激化了国内矛盾,激起了农民起义。最终导致隋朝成为短命的王朝。
【点评】本题考查了隋朝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隋朝建立和灭亡的时间、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