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7七上·绵阳月考)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
A. 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 铁农具
D. 曲辕犁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项打制石器是远古人类使用的工具;
B项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时期,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故B正确;
C项铁农具开始使用是指春秋时期;
D项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农民改进的生产工具。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抓住信息“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是解题的关键,这一时期的原始居民的代表是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磨制石器。
2.(2016七上·宿迁月考)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产活动都产生了原始的农耕以及原始的手工业(制陶、麻纺织、建造房屋等);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此时,没有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17七上·桐城月考)考古挖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半坡遗址的考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哪种农作物的国家( )
A.粟 B.水稻 C.白菜 D.芥菜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前的今天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属于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饲养家畜,制造陶器。住干栏式的房屋,开挖水井,过着定居生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本题难度适中。
4.(2017七上·兴文期中)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秩序 C.神话传说 D.游牧文明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题干中的播种五谷和养蚕缫丝均属于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A项符合题意。BCD均与题干农业生产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5.我国某地新发现一处文化遗址。发掘资料记载:①有灰烬层②有磨制的石刀、石斧③有骨针④有黑、白陶片⑤建造房屋且形成村落⑥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上述材料证明该处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能力。根据提示可得出①说明该时期人类会使用和保存火种;②、③说明该时期人类处于新石器时代;④说明该时期人类手工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⑤说明该时期人类定居;⑥说明该时期人类已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已出现,根据以上分析可判断选D。
6.(2015七上·鞍山期末)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耕居民的相关知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没有过上农耕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答案是D。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考查的是原始农耕居民的相关知识。
7.(2017七上·江海月考)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私有财产的出现 B.战争的出现
C.生产力的提高 D.部落联盟的出现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故答案为A。
【点评】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出现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财产,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阶级,产生了国家。学生要识记这一规律。
8.(2017七上·江门月考)通过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其主要判断依据是( )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
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
D.随葬品的多少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贫富悬殊特别明显。有的随葬品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所以随葬品的多少是原始社会末期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出现的主要依据,故选D。
【点评】此题难度一般,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9.(2018九下·夏津开学考)对我国古代半坡原始居民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里
B.使用色泽鲜艳,红底黑色纹饰的彩陶
C.住在干栏式房屋里
D.会制造精美的打制石器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地处黄河流域,干旱少雨,居住半地穴式房屋;使用色泽鲜艳,红底黑色纹饰的彩陶;会制造精美的磨制石器。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本题难度适中。
10.(2018九上·北京开学考)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要掌握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最早种植了粟。本题难度适中。
11.(2018七下·大庆开学考)在下列图片中,能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地处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的房屋;彩陶、纺轮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仔细审查①③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概况,其中他们的住宅是考试的常考点,需要记忆。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他们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材料二 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他们饲养猪狗等动物,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绘有奔鹿、游鱼等各种动物和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请回答:
(1)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比河姆渡原始居民晚多少年?
(2)从上述材料中找出我国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3)依据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4)下面分别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简图,造成这种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图一 图二
A.双方建筑观念不同 B.双方使用的工具分属不同时代
C.双方生活习惯不同 D.双方所在地的气候、环境不同
(5)半坡彩绘上的奔鹿、游鱼等动物与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答案】(1)约一千年。
(2)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3)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纺织业等。
(4)D
(5)这说明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捕猎和捕鱼仍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⑴依据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距今约6000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00年,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比河姆渡原始居民晚约一千年。
⑵依据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最早培植出粟,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培植出水稻。
⑶依据材料信息:河姆渡原始居民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他们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乐器。半坡原始居民石刀收割庄稼,饲养猪狗等动物,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可知;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纺织业等。
⑷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双方所在地的气候、环境不同,导致房屋结构不同,故此题选D。
⑸依据所学可知,半坡彩绘上的奔鹿、游鱼等动物说明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捕猎和捕鱼仍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熟练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结合材料一,分析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描述?并说出你判断的理由。“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结合三则材料说一说,在原始农业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至少两项)
【答案】(1)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说明他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我国的原始农业出现了。
(2)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例如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粟。
(4)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过上定居生活等。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⑴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神农氏教民耕种的原因是“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第二小问,“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可知,耒耜是农业生产工具,神农氏教人制作农业生产工具,从事农耕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⑵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上古穴居而野处”是指古人类居住在野外或洞穴之中,“易之以宫室”说明居住在房子里,过上定居生活,所以居住情况的变化是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我国远古居民中的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别居住在半地穴式和干栏式房屋中。
⑶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三描述的是半坡居民,因为会制作彩陶的远古居民是半坡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⑷根据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中制作耒耜,材料二中的建造房屋,材料三中的制作陶器,说明了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有制作生产工具从事原始农耕,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制作陶器。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2)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情况的变化。(3)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4)本题主要考查在原始农业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因素。
1 / 1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7七上·绵阳月考)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
A. 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 铁农具
D. 曲辕犁
2.(2016七上·宿迁月考)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3.(2017七上·桐城月考)考古挖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半坡遗址的考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哪种农作物的国家( )
A.粟 B.水稻 C.白菜 D.芥菜
4.(2017七上·兴文期中)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秩序 C.神话传说 D.游牧文明
5.我国某地新发现一处文化遗址。发掘资料记载:①有灰烬层②有磨制的石刀、石斧③有骨针④有黑、白陶片⑤建造房屋且形成村落⑥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上述材料证明该处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6.(2015七上·鞍山期末)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7.(2017七上·江海月考)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私有财产的出现 B.战争的出现
C.生产力的提高 D.部落联盟的出现
8.(2017七上·江门月考)通过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其主要判断依据是( )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
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
D.随葬品的多少
9.(2018九下·夏津开学考)对我国古代半坡原始居民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里
B.使用色泽鲜艳,红底黑色纹饰的彩陶
C.住在干栏式房屋里
D.会制造精美的打制石器
10.(2018九上·北京开学考)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11.(2018七下·大庆开学考)在下列图片中,能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他们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材料二 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他们饲养猪狗等动物,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绘有奔鹿、游鱼等各种动物和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请回答:
(1)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比河姆渡原始居民晚多少年?
(2)从上述材料中找出我国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3)依据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4)下面分别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简图,造成这种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图一 图二
A.双方建筑观念不同 B.双方使用的工具分属不同时代
C.双方生活习惯不同 D.双方所在地的气候、环境不同
(5)半坡彩绘上的奔鹿、游鱼等动物与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结合材料一,分析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描述?并说出你判断的理由。“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结合三则材料说一说,在原始农业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至少两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项打制石器是远古人类使用的工具;
B项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时期,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故B正确;
C项铁农具开始使用是指春秋时期;
D项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农民改进的生产工具。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抓住信息“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是解题的关键,这一时期的原始居民的代表是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磨制石器。
2.【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产活动都产生了原始的农耕以及原始的手工业(制陶、麻纺织、建造房屋等);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此时,没有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前的今天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属于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饲养家畜,制造陶器。住干栏式的房屋,开挖水井,过着定居生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本题难度适中。
4.【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题干中的播种五谷和养蚕缫丝均属于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A项符合题意。BCD均与题干农业生产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5.【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能力。根据提示可得出①说明该时期人类会使用和保存火种;②、③说明该时期人类处于新石器时代;④说明该时期人类手工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⑤说明该时期人类定居;⑥说明该时期人类已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已出现,根据以上分析可判断选D。
6.【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耕居民的相关知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没有过上农耕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答案是D。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考查的是原始农耕居民的相关知识。
7.【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故答案为A。
【点评】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出现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财产,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阶级,产生了国家。学生要识记这一规律。
8.【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贫富悬殊特别明显。有的随葬品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所以随葬品的多少是原始社会末期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出现的主要依据,故选D。
【点评】此题难度一般,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9.【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地处黄河流域,干旱少雨,居住半地穴式房屋;使用色泽鲜艳,红底黑色纹饰的彩陶;会制造精美的磨制石器。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本题难度适中。
10.【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要掌握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最早种植了粟。本题难度适中。
1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地处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的房屋;彩陶、纺轮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仔细审查①③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概况,其中他们的住宅是考试的常考点,需要记忆。
12.【答案】(1)约一千年。
(2)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3)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纺织业等。
(4)D
(5)这说明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捕猎和捕鱼仍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⑴依据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距今约6000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00年,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比河姆渡原始居民晚约一千年。
⑵依据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最早培植出粟,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培植出水稻。
⑶依据材料信息:河姆渡原始居民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他们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乐器。半坡原始居民石刀收割庄稼,饲养猪狗等动物,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可知;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纺织业等。
⑷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双方所在地的气候、环境不同,导致房屋结构不同,故此题选D。
⑸依据所学可知,半坡彩绘上的奔鹿、游鱼等动物说明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捕猎和捕鱼仍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熟练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
13.【答案】(1)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说明他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我国的原始农业出现了。
(2)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例如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粟。
(4)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过上定居生活等。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⑴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神农氏教民耕种的原因是“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第二小问,“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可知,耒耜是农业生产工具,神农氏教人制作农业生产工具,从事农耕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⑵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上古穴居而野处”是指古人类居住在野外或洞穴之中,“易之以宫室”说明居住在房子里,过上定居生活,所以居住情况的变化是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我国远古居民中的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别居住在半地穴式和干栏式房屋中。
⑶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三描述的是半坡居民,因为会制作彩陶的远古居民是半坡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⑷根据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中制作耒耜,材料二中的建造房屋,材料三中的制作陶器,说明了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有制作生产工具从事原始农耕,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制作陶器。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2)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情况的变化。(3)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4)本题主要考查在原始农业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因素。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