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
A.卑劣(liè) 诬蔑(miè) 卑鄙(bǐ) 无耻(chǐ)
B.蛮横(hénɡ) 赋予(yǔ) 挑拨(tiǎo) 恐怖(bù)
C.鼓掌(zhǎnɡ) 政协(xié) 黎明(lí) 离间(jiàn)
D.疯狂(fēnɡ) 无限(xiàn) 毁灭(huǐ) 捶击(chuí)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B项中的“横”应读hènɡ。
故答案为:B【点评】这道题考查对于生字词的识记,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在于注意基础的积累。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B.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以强凌弱的行径无不义愤填膺,予以严斥。
C.在她的挑拨离间下,他们俩和好如初了。
D.我们办事光明正大,无论他怎么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答案】C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C.“挑拨离间”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诬蔑、中伤的说法。用在此句不合语境。故C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及运用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即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理论再好,只有被我们掌握、接受和理解,才能成为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B.首届“读书之星”颁奖典礼,是设在学校礼堂举行的,当场告诉了获奖名单。
C.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D.李老师学识水平很高,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江河日下,同学们对他趋之若鹜。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句式杂糅;用词不当;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结合病句类型来分析。
A、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应改为“理解、接受、掌握”
B、句式冗杂,删除“设”;用词不当,把“告诉”改为“宣布”
C、无语病
D、用词不当,贬义褒用。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趋之若鹜:比喻人们成群的争着前去,贬义。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于病句的辨析能力,难度中等。平时学习时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掌握基本方法。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这岁月不是别人的岁月,而正是你的岁月;
②你必须怜惜你的昨天,才会珍惜你的明天。
③这生命不是别人的生命,而正是你的生命。
④你必须心疼你的生命,才会好生照料它。
⑤在我看来,过年是一个机会,它提醒我们,岁月易逝,生命有限。
A.①③④②⑤ B.⑤①③④② C.⑤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中,⑤句作为统领句,放置在句首,排除AD。①③紧密联系,应该联系在一起,排除C。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B.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C.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D.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
【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D.“一二·一”是特有名称,应该加上双引号。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一是要对各标点符号表示的作用要清楚地了解,二是要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平时多注意。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二、填空题
6.填空。
《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作者是 ,原名 , 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答案】闻一多;闻家骅;新月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故答案为:闻一多;闻家骅;新月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能力。对于课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心中有数.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7.指出下列词语的感彩。
①光明正大 ②偷偷摸摸
③悲愤痛恨 ④挑拨离间
⑤制造恐怖 ⑥卑鄙无耻
【答案】褒义;贬义;中性;贬义;贬义;贬义
【知识点】贬义词;中性词;褒义词;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①光明正大:形容襟胸坦白,行为正派。褒义词
②偷偷摸摸:瞒着别人做事,不让别人知道,多只做坏事。贬义词
③悲愤痛恨:伤心愤怒,痛苦怨恨。中性词
④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纠纷,是别人不和。贬义词
⑤制造恐怖,贬义词
⑥卑鄙无耻:形容品质恶劣,不知羞耻。贬义词
故答案为:褒义;贬义;中性;贬义;贬义;贬义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语词性的理解。词性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需要先弄懂词语的意思,在结合意思分析属于哪一种词性,难度较低。
8.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②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③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④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答案】对比;反问;比喻;反复
【知识点】比喻;反复;反问;对比;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能力。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3、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点评】熟悉每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并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思考和总结,写作中灵活运用才能牢固掌握。
三、语言表达
9.【典型技法】演讲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对比鲜明的角度,故意拉大两者距离,并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如在第2段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反动派与李公朴置于对比的立场,以反动派的“耻”衬托李先生的“荣”,又以李先生的“荣”反衬反动派的“耻”,两者互相作用。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对反动派的愤怒与蔑视,和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
【片段训练】请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答案】月亮的光芒是柔和的,她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热情四射,但她的宁静之美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她总是在寂静的夜晚默默地为大地添上一抹光亮,让在外的人们能够看清回家的路,她也总会给人们的心头添上一抹温馨之感。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写作训练类题型。要求采用对比的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故答案为:示例:月亮的光芒是柔和的,她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热情四射,但她的宁静之美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她总是在寂静的夜晚默默地为大地添上一抹光亮,让在外的人们能够看清回家的路,她也总会给人们的心头添上一抹温馨之感。
【点评】写作训练,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难度较大。做题时应该注意审题,将题目要求表达完全。
四、现代文阅读
10.课内精读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②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2)选文中的“他们”“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
(3)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话的含义,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4)选文第二段列举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案】(1)①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强大力量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正在作垂死挣扎,斗争将更加残酷。
(2)“他们”是指暗杀李先生的反动派,“你们”是指特务们,“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
(3)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4)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是反人民的势力的代表,他们最后都被人民毁灭了,作者列举他们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既给国民党反动派、特务们以沉重打击,又给了人民以信心,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知识点】文章段落及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①“要胜利”与“永远存在”表现出作者对革命的必胜信念。②“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解放即将到来之际,反动派的挣扎将更为猛烈,他们的末日即将到来。
(2)文中的“他们”指的是反动派。“你们”指国民党反动派和他们的帮凶。“我们”指的是包括作者在内的爱国民众。联系主旨可知,把反动派称为“你们”,对其提出最直接的斥责,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愤怒与蔑视之情,揭露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和无耻罪行。“我们”则表达作者对人民大众的战斗情意和激励人们团结战斗的愿望。
(3)这个句子的本义不难理解,结合语境可知,其内在含义时,人们不会屈服于反动派的淫威,不会被他们吓倒,杀了一个李公仆,会有无数的人在他精神的感召下起来继续战斗,表达了作者必胜的决心。
(4)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事例充分证明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列举他们的事例是为了鼓舞人们的信心。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①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强大力量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正在作垂死挣扎,斗争将更加残酷。
(2)“他们”是指暗杀李先生的反动派,“你们”是指特务们,“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
(3)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4)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是反人民的势力的代表,他们最后都被人民毁灭了,作者列举他们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既给国民党反动派、特务们以沉重打击,又给了人民以信心,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点评】(1)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赏析人称。分析人称具体的指代对象,需根据具体的语境分析。分析人称的表达效果,需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作答时,需正确理解句意,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内在含义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11.拓展阅读
闻一多的真性情
方 子
①在世人心目中,闻一多的形象基本上被定格为两种:一是爱国诗人,一是民主斗士。然而很少人想到,闻一多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人,他的真性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魏晋名士。
②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有个叫臧克家的学生前来报考。当年的国文考试有两道试题,其中之一是《杂感》。臧克家的《杂感》只有一首诗,三句话,闻一多却对这三句话无比欣赏,认为它饱含哲理,判了98分。虽然臧克家的数学考了零分,但因为有了接近满分的国文成绩,他才顺利进入了青岛大学,后来成为一名诗人。
③中国人历来看重等级,闻一多却更在乎性情相投。臧克家进校后,闻一多非常关心其学业,在写作上更是用心指导。臧克家很快在文坛脱颖而出,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1933年出版的《烙印》则一时洛阳纸贵。臧克家曾感激地说过:“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然而,闻一多并没有将臧克家看作自己的学生,而是视作好友。后来离开青大赴清华执教时,他写信给臧克家说:“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④真性情的闻一多爱幽默。他教《楚辞》时,常常身着黑色长袍,昂首阔步进入教室,从容地掏出烟盒,问在座的学生:“哪位吸?”学生不接话,他就自己叼上一支,然后边敲桌子边和着节拍唱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这才开始讲《楚辞》。
⑤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平津学生纷纷罢课,赴南京请愿,强烈要求国民政府铁心抗日。受此影响,青大学生也在当年10月成立反日救国会,计划南下请愿。校方同情学生的爱国之举,但反对学生南下,闻一多也持这种态度。学生去南京后,闻一多在校务会上主张开除带头的学生,同在青大执教的好友梁实秋也表示赞成。虽然,学校最后只是给这些学生“记过”处分,但学生们对闻一多和梁实秋怀恨在心。
⑥此举使闻一多、梁实秋顿时成为全校学生的“公敌”。学生们贴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还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闻一多与梁实秋”。闻一多毫不责怪,反而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问梁实秋:“哪一只是我?”“任你选择!”梁实秋故意满脸严肃地回答,说完两人击掌大笑。
⑦闻一多虽然在青岛大学时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但就其一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他的。否则,他当年家境艰难时,联大同仁不会代他拟刻石润笔启事;他蒙难之后,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写怀念文章。大家对闻一多的好感,显然与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有关。
⑧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因此,才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1)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试分别加以概括。
(2)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洛阳纸贵”的含义。
(3)第⑤段中,“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通读全文,联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说说你心目中的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①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与臧克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②教《楚辞》时,风趣幽默。③在青岛大学,因坚持原则,遭到学生反对。(每点1分)
(2)“洛阳纸贵”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文中突出强调了臧克家的《烙印》很受读者欢迎。
(3)承上启下,引出下文闻一多面对学生的反对和捉弄,表现出他的幽默、坦然心态。
(4)既是一名爱国诗人、民主斗士,又是一个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的人。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从第三段“闻一多并没有将臧克家看作自己的学生,而是视作好友”,第四段教《楚辞》时的幽默,第五段“闻一多在校务会上主张开除带头的学生”“学生们对闻一多和梁实秋怀恨在心”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
(2)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这里运用“洛阳纸贵”的典故,意在说明臧克家的《烙印》影响之大。
(3)“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在第五段的开头,由上文闻一多任教时的幽默转到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时的幽默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从“一是爱国诗人,一是民主斗士”“闻一多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人”“真性情的闻一多爱幽默”可以概括出闻一多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1)①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与臧克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②教《楚辞》时,风趣幽默。③在青岛大学,因坚持原则,遭到学生反对。
(2)“洛阳纸贵”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文中突出强调了臧克家的《烙印》很受读者欢迎。
(3)这句话承上启下,重点在于引出下文闻一多以幽默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反对和捉弄,表现出他幽默、坦然的心态。
(4)既是一名爱国诗人、民主斗士,又是一个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的人。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2)此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3)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作用。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4)此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综合题
12.班级要召开“我看小事”的主题班会,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下面的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你所在的小组讨论后认为:小事有时决定着大事的成败,小事往往反映了人品修养的高下。大家想拟一个能突出这一中心的演讲标题。请你拟一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
(2)小组推选李明在班会上演讲。为了写好演讲稿,李明请大家为他列举一种人们不重视小事的生活现象,并提供一句关于不可轻视小事的名言警句。请你来完成任务吧!
生活现象:
名言警句:
(3)演讲过程中有几个同学在小声说笑,作为主持人,请你结合本次班会主题对他们提出忠告,你会怎样说?(80字左右)
【答案】(1)[示例]小事不小 谁说小事小 切勿小看小事 小中见大
(2)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脏话、不遵守交通规则。(列举一种即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小不忍则乱大谋。
(3)[示例]刚才演讲时,有的同学在小声说笑,这看似是小事,其实不是小事,因为这既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也影响了本次活动的进展,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大家以后注意。
【知识点】主题活动;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根据本题的提示语拟写,突出小事的重要性。示例:小事不小;谁说小事小;小中见大。
(2)根据题目要求写出合适的事例和名言。示例: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出口成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本题结合所提供的语境可写为:刚才在演讲的时候,有些同学在下面说笑打闹,这看似是一件小事,其实不然,因为这既影响了本次活动,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重视小事,从小事做起!
故答案为:(1)小事不小 谁说小事小 切勿小看小事 小中见大
(2)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脏话、不遵守交通规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小不忍则乱大谋。
(3)刚才演讲时,有的同学在小声说笑,这看似是小事,其实不是小事,因为这既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也影响了本次活动的进展,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大家以后注意。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标题的能力。抓住中心拟写标题,语言简明、醒目、新颖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积累。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读书时要注意积累名言警句,并理解其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审明题意,搞清具体语境。具体表达要有称呼,要有礼有节,要符合人物身份,要表意明确,要合情合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
A.卑劣(liè) 诬蔑(miè) 卑鄙(bǐ) 无耻(chǐ)
B.蛮横(hénɡ) 赋予(yǔ) 挑拨(tiǎo) 恐怖(bù)
C.鼓掌(zhǎnɡ) 政协(xié) 黎明(lí) 离间(jiàn)
D.疯狂(fēnɡ) 无限(xiàn) 毁灭(huǐ) 捶击(chuí)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B.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以强凌弱的行径无不义愤填膺,予以严斥。
C.在她的挑拨离间下,他们俩和好如初了。
D.我们办事光明正大,无论他怎么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理论再好,只有被我们掌握、接受和理解,才能成为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B.首届“读书之星”颁奖典礼,是设在学校礼堂举行的,当场告诉了获奖名单。
C.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D.李老师学识水平很高,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江河日下,同学们对他趋之若鹜。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这岁月不是别人的岁月,而正是你的岁月;
②你必须怜惜你的昨天,才会珍惜你的明天。
③这生命不是别人的生命,而正是你的生命。
④你必须心疼你的生命,才会好生照料它。
⑤在我看来,过年是一个机会,它提醒我们,岁月易逝,生命有限。
A.①③④②⑤ B.⑤①③④② C.⑤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B.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C.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D.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
二、填空题
6.填空。
《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作者是 ,原名 , 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7.指出下列词语的感彩。
①光明正大 ②偷偷摸摸
③悲愤痛恨 ④挑拨离间
⑤制造恐怖 ⑥卑鄙无耻
8.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②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③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④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三、语言表达
9.【典型技法】演讲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对比鲜明的角度,故意拉大两者距离,并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如在第2段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反动派与李公朴置于对比的立场,以反动派的“耻”衬托李先生的“荣”,又以李先生的“荣”反衬反动派的“耻”,两者互相作用。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对反动派的愤怒与蔑视,和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
【片段训练】请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
10.课内精读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②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2)选文中的“他们”“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
(3)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话的含义,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4)选文第二段列举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11.拓展阅读
闻一多的真性情
方 子
①在世人心目中,闻一多的形象基本上被定格为两种:一是爱国诗人,一是民主斗士。然而很少人想到,闻一多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人,他的真性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魏晋名士。
②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有个叫臧克家的学生前来报考。当年的国文考试有两道试题,其中之一是《杂感》。臧克家的《杂感》只有一首诗,三句话,闻一多却对这三句话无比欣赏,认为它饱含哲理,判了98分。虽然臧克家的数学考了零分,但因为有了接近满分的国文成绩,他才顺利进入了青岛大学,后来成为一名诗人。
③中国人历来看重等级,闻一多却更在乎性情相投。臧克家进校后,闻一多非常关心其学业,在写作上更是用心指导。臧克家很快在文坛脱颖而出,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1933年出版的《烙印》则一时洛阳纸贵。臧克家曾感激地说过:“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然而,闻一多并没有将臧克家看作自己的学生,而是视作好友。后来离开青大赴清华执教时,他写信给臧克家说:“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④真性情的闻一多爱幽默。他教《楚辞》时,常常身着黑色长袍,昂首阔步进入教室,从容地掏出烟盒,问在座的学生:“哪位吸?”学生不接话,他就自己叼上一支,然后边敲桌子边和着节拍唱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这才开始讲《楚辞》。
⑤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平津学生纷纷罢课,赴南京请愿,强烈要求国民政府铁心抗日。受此影响,青大学生也在当年10月成立反日救国会,计划南下请愿。校方同情学生的爱国之举,但反对学生南下,闻一多也持这种态度。学生去南京后,闻一多在校务会上主张开除带头的学生,同在青大执教的好友梁实秋也表示赞成。虽然,学校最后只是给这些学生“记过”处分,但学生们对闻一多和梁实秋怀恨在心。
⑥此举使闻一多、梁实秋顿时成为全校学生的“公敌”。学生们贴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还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闻一多与梁实秋”。闻一多毫不责怪,反而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问梁实秋:“哪一只是我?”“任你选择!”梁实秋故意满脸严肃地回答,说完两人击掌大笑。
⑦闻一多虽然在青岛大学时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但就其一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他的。否则,他当年家境艰难时,联大同仁不会代他拟刻石润笔启事;他蒙难之后,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写怀念文章。大家对闻一多的好感,显然与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有关。
⑧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因此,才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1)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试分别加以概括。
(2)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洛阳纸贵”的含义。
(3)第⑤段中,“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通读全文,联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说说你心目中的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综合题
12.班级要召开“我看小事”的主题班会,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下面的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你所在的小组讨论后认为:小事有时决定着大事的成败,小事往往反映了人品修养的高下。大家想拟一个能突出这一中心的演讲标题。请你拟一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
(2)小组推选李明在班会上演讲。为了写好演讲稿,李明请大家为他列举一种人们不重视小事的生活现象,并提供一句关于不可轻视小事的名言警句。请你来完成任务吧!
生活现象:
名言警句:
(3)演讲过程中有几个同学在小声说笑,作为主持人,请你结合本次班会主题对他们提出忠告,你会怎样说?(8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B项中的“横”应读hènɡ。
故答案为:B【点评】这道题考查对于生字词的识记,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在于注意基础的积累。
2.【答案】C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C.“挑拨离间”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诬蔑、中伤的说法。用在此句不合语境。故C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及运用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即可。
3.【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句式杂糅;用词不当;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结合病句类型来分析。
A、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应改为“理解、接受、掌握”
B、句式冗杂,删除“设”;用词不当,把“告诉”改为“宣布”
C、无语病
D、用词不当,贬义褒用。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趋之若鹜:比喻人们成群的争着前去,贬义。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于病句的辨析能力,难度中等。平时学习时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掌握基本方法。
4.【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中,⑤句作为统领句,放置在句首,排除AD。①③紧密联系,应该联系在一起,排除C。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D.“一二·一”是特有名称,应该加上双引号。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一是要对各标点符号表示的作用要清楚地了解,二是要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平时多注意。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6.【答案】闻一多;闻家骅;新月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故答案为:闻一多;闻家骅;新月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能力。对于课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心中有数.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7.【答案】褒义;贬义;中性;贬义;贬义;贬义
【知识点】贬义词;中性词;褒义词;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①光明正大:形容襟胸坦白,行为正派。褒义词
②偷偷摸摸:瞒着别人做事,不让别人知道,多只做坏事。贬义词
③悲愤痛恨:伤心愤怒,痛苦怨恨。中性词
④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纠纷,是别人不和。贬义词
⑤制造恐怖,贬义词
⑥卑鄙无耻:形容品质恶劣,不知羞耻。贬义词
故答案为:褒义;贬义;中性;贬义;贬义;贬义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语词性的理解。词性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需要先弄懂词语的意思,在结合意思分析属于哪一种词性,难度较低。
8.【答案】对比;反问;比喻;反复
【知识点】比喻;反复;反问;对比;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能力。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3、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点评】熟悉每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并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思考和总结,写作中灵活运用才能牢固掌握。
9.【答案】月亮的光芒是柔和的,她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热情四射,但她的宁静之美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她总是在寂静的夜晚默默地为大地添上一抹光亮,让在外的人们能够看清回家的路,她也总会给人们的心头添上一抹温馨之感。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写作训练类题型。要求采用对比的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故答案为:示例:月亮的光芒是柔和的,她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热情四射,但她的宁静之美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她总是在寂静的夜晚默默地为大地添上一抹光亮,让在外的人们能够看清回家的路,她也总会给人们的心头添上一抹温馨之感。
【点评】写作训练,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难度较大。做题时应该注意审题,将题目要求表达完全。
10.【答案】(1)①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强大力量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正在作垂死挣扎,斗争将更加残酷。
(2)“他们”是指暗杀李先生的反动派,“你们”是指特务们,“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
(3)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4)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是反人民的势力的代表,他们最后都被人民毁灭了,作者列举他们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既给国民党反动派、特务们以沉重打击,又给了人民以信心,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知识点】文章段落及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①“要胜利”与“永远存在”表现出作者对革命的必胜信念。②“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解放即将到来之际,反动派的挣扎将更为猛烈,他们的末日即将到来。
(2)文中的“他们”指的是反动派。“你们”指国民党反动派和他们的帮凶。“我们”指的是包括作者在内的爱国民众。联系主旨可知,把反动派称为“你们”,对其提出最直接的斥责,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愤怒与蔑视之情,揭露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和无耻罪行。“我们”则表达作者对人民大众的战斗情意和激励人们团结战斗的愿望。
(3)这个句子的本义不难理解,结合语境可知,其内在含义时,人们不会屈服于反动派的淫威,不会被他们吓倒,杀了一个李公仆,会有无数的人在他精神的感召下起来继续战斗,表达了作者必胜的决心。
(4)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事例充分证明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列举他们的事例是为了鼓舞人们的信心。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①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强大力量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正在作垂死挣扎,斗争将更加残酷。
(2)“他们”是指暗杀李先生的反动派,“你们”是指特务们,“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
(3)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4)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是反人民的势力的代表,他们最后都被人民毁灭了,作者列举他们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既给国民党反动派、特务们以沉重打击,又给了人民以信心,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点评】(1)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赏析人称。分析人称具体的指代对象,需根据具体的语境分析。分析人称的表达效果,需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作答时,需正确理解句意,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内在含义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11.【答案】(1)①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与臧克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②教《楚辞》时,风趣幽默。③在青岛大学,因坚持原则,遭到学生反对。(每点1分)
(2)“洛阳纸贵”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文中突出强调了臧克家的《烙印》很受读者欢迎。
(3)承上启下,引出下文闻一多面对学生的反对和捉弄,表现出他的幽默、坦然心态。
(4)既是一名爱国诗人、民主斗士,又是一个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的人。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从第三段“闻一多并没有将臧克家看作自己的学生,而是视作好友”,第四段教《楚辞》时的幽默,第五段“闻一多在校务会上主张开除带头的学生”“学生们对闻一多和梁实秋怀恨在心”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
(2)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这里运用“洛阳纸贵”的典故,意在说明臧克家的《烙印》影响之大。
(3)“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在第五段的开头,由上文闻一多任教时的幽默转到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时的幽默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从“一是爱国诗人,一是民主斗士”“闻一多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人”“真性情的闻一多爱幽默”可以概括出闻一多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1)①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与臧克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②教《楚辞》时,风趣幽默。③在青岛大学,因坚持原则,遭到学生反对。
(2)“洛阳纸贵”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文中突出强调了臧克家的《烙印》很受读者欢迎。
(3)这句话承上启下,重点在于引出下文闻一多以幽默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反对和捉弄,表现出他幽默、坦然的心态。
(4)既是一名爱国诗人、民主斗士,又是一个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的人。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2)此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3)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作用。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4)此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2.【答案】(1)[示例]小事不小 谁说小事小 切勿小看小事 小中见大
(2)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脏话、不遵守交通规则。(列举一种即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小不忍则乱大谋。
(3)[示例]刚才演讲时,有的同学在小声说笑,这看似是小事,其实不是小事,因为这既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也影响了本次活动的进展,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大家以后注意。
【知识点】主题活动;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根据本题的提示语拟写,突出小事的重要性。示例:小事不小;谁说小事小;小中见大。
(2)根据题目要求写出合适的事例和名言。示例: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出口成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本题结合所提供的语境可写为:刚才在演讲的时候,有些同学在下面说笑打闹,这看似是一件小事,其实不然,因为这既影响了本次活动,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重视小事,从小事做起!
故答案为:(1)小事不小 谁说小事小 切勿小看小事 小中见大
(2)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脏话、不遵守交通规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小不忍则乱大谋。
(3)刚才演讲时,有的同学在小声说笑,这看似是小事,其实不是小事,因为这既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也影响了本次活动的进展,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大家以后注意。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标题的能力。抓住中心拟写标题,语言简明、醒目、新颖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积累。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读书时要注意积累名言警句,并理解其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审明题意,搞清具体语境。具体表达要有称呼,要有礼有节,要符合人物身份,要表意明确,要合情合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