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
A.卑劣(liè) 诬蔑(miè) 卑鄙(bǐ) 无耻(chǐ)
B.蛮横(hénɡ) 赋予(yǔ) 挑拨(tiǎo) 恐怖(bù)
C.鼓掌(zhǎnɡ) 政协(xié) 黎明(lí) 离间(jiàn)
D.疯狂(fēnɡ) 无限(xiàn) 毁灭(huǐ) 捶击(chuí)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激动 随时 娇傲 光明正大
B.诬蔑 牺牲 政协 和爱可亲
C.黎明 疯狂 遭受 桃色事件
D.热烈 消息 舆论 挑拔离间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 , 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B.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以强凌弱的行径无不义愤填膺 , 予以严斥。
C.在她的挑拨离间下,他们俩和好如初了。
D.我们办事光明正大 , 无论他怎么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B.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C.“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起了巨大反应。
D.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南塔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5.“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讲演一开始就说明李先生没有罪。
B.引起听众注意。
C.讲演一开始就义正辞严地揭露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D.使敌人害怕
6.“我们随时像李先生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这句话表现了闻一多( )
A.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B.坚持真理的精神。
C.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精神 D.不畏强暴的精神
7.《最后一次讲演》是 在 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8.指出下面两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①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②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9.阅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第5段,回答问题。
(1)文中“你们”指的是 ,“我们”指的是 。不断变换人称,表达了什么感情 ?
(2)“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3)“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将此句改为陈述句,并说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
10.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②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③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④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⑤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的光荣!
(1)上文第一段演讲词哪一句话体现作者的观点( )
A.① B.④ C.⑤
(2)上文①这个设问句的表达作用是( )
A.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B.加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C.引起听众的思考,以产生感情的共鸣
(3)“无耻”“光荣”“集团”“诬蔑”这些词的感彩是( )
A.褒义词 贬义词 中性 贬义词
B.中性 褒义词 贬义词 贬义词
C.贬义词 褒义词 中性 贬义词
(4)上文⑤句是( )
A.复杂单句 B.复句 C.多重复句
(5)上文选自闻一多写的《最后一次讲演》,“最后”一词的意思是 。
(6)上文中“你”指代 ,“他们”指代 。末句的“两桩事”指的是① ;② 。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①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竞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②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③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
④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⑤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⑥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⑦“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⑧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⑨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⑩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
(1)这篇讲演的①②两段,就暗杀李公朴先生事件,从哪几个方面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2)“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这几句话中的人称由“他们”变为“你们”,请说说变换人称的作用。
(3)这篇演讲验证了《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 ”的方面,表现了闻一多先生 精神。
(4)文中的⑨— 段都是独句成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②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③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落落。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④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⑤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⑥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⑦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⑧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⑩欣赏不同于阿谀,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1)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 这一现象(用文中语句回答),阐述了 的中心论点(用自己语言概括)。
(2)第⑦⑧两段运用 的论证方法,从 这一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 段告诉我们生活中 ,阐明了欣赏别人要 的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中心论点。
(3)第⑨段中划线的“沉默”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4)第⑩段中说“欣赏不同于阿谀”,请简答“欣赏”与“阿谀”有什么不同。
三、文言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邵民瞻①为东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东坡倾囊④仅能偿⑤之。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徒倚⑨听之,曰:“异哉,何其⑩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 ,见东坡,泣自若 。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 ,遂举以售诸 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 宁 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 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 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 ,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 迎母还旧第,竞不索 其直 。
【注释】①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⑤偿:偿还。⑥卜:选择。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过了几天。⑨徙倚:走过去斜靠着。⑩何其:多么。 老妪:老妇。 自若:依然如故。 不肖:不成材。 诸:相当于“之于”。 诀别:分别。 宁:难道。 徐:慢慢地。 售:这里是“买”的意思。 券:契据。 翌日:次日。 索:求取。 直:通“值”,价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闻妇人哭声极哀 闻:
②东坡亦为怆然 怆然:
③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即:
④竞不索其直 竞: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②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4)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
(5)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能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B项中的“横”应读hènɡ。
故答案为:B【点评】这道题考查对于生字词的识记,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在于注意基础的积累。
2.【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A项应为骄傲,
B项应为和蔼可亲,
D项应为挑拨离间。
故答案为:C。【点评】题目较为简单,考查学生的读音准确性、形近字辨析以及细心程度。
3.【答案】C
【知识点】词义理解;贬义词;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C项挑拨离间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是贬义词,与句子的感彩不符。【点评】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注意词语含义和语境的搭配。同时考生需注意积累正确选项的词语含义,旁征博引:为了表示论证充分而广泛的引用材料。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
4.【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B项是两面对一面的问题,应删除“能否”
C项用词不当,“反应”改为“反响”
D项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用分数
故答案为A
【点评】病句辨析首先可以从语感上判断,其次可以从语法上、逻辑上、语言习惯上、感彩上判断。
5.【答案】C
【知识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故在分析句子作用时,不可忽视作者情感态度的作用,仅有C项的“义正言辞”体现了作者的态度。
【点评】本体迷惑选项较多,需要注意从题干中抓取句子最主要的表达特色——强烈的个人情感,就可以锁定一个答案了。
6.【答案】A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前脚跨出大门”指的是走出去,“后脚跨进大门”指的是退回来。“前脚迈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的意思是如果牺牲了,就永远回不到原来的大门了。故体现了闻一多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坚持、同情、不畏强暴均和“不准备跨出大门”的含义不符合。【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不准备跨进大门”的深层含义是解题关键。
7.【答案】闻一多;李公仆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本文写作背景,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演讲。【点评】比较基础,考查学生对文本背景的了解程度。
8.【答案】①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加重语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②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加强讽刺语气,强调敌人的可耻下场。
【知识点】反复;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由“无耻啊!无耻啊!”“你们完了,快完了!”可以看出为反复。
【点评】注意反复和排比的区别。排比格式要求更严格,且三个及三个以上才可以称为排比。重复两遍,且格式并未完全一致,仅出现部分词语一致,可以称为反复。
9.【答案】(1)国民党反动派及帮凶;讲演者和广大人民;揭露敌人的罪行和虚伪本质,用“你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用“我们”表示讲演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歌颂人民的力量
(2)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表达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蔑视。
(3)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 改为陈述句后语气不如反问句坚决。
【知识点】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句式的变换。
(1)由课文内容可知,演讲者为闻一多先生,站在爱国者的角度发表演讲,因此,“你们”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帮凶,“我们”指讲演者和广大人民,表达的情感为揭露敌人的罪行和虚伪本质,用“你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用“我们”表示讲演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歌颂人民的力量。
(2)由演讲内容可知,李公朴先生被杀害是演讲的诱因,因此,这句话的含义是: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表达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蔑视。
(3)考查将反问句变为陈述句,方法是:第一步:有“不”去“不”,没“不”加“不”。 第二步:去除疑问词,如:吗、呢等。第三步:把问号改成句号。 第四步,把句子整理通顺。以此步骤,得到: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
第二空表达效果与内容联系, 改为陈述句后语气不如反问句坚决。
故答案为:(1)国民党反动派及帮凶;讲演者和广大人民;揭露敌人的罪行和虚伪本质,用“你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用“我们”表示讲演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歌颂人民的力量。
(2)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表达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蔑视。
(3)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 改为陈述句后语气不如反问句坚决。
【点评】本题除了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同时在句式变换和表达效果上较侧重,难度较大,解题时因注意多读,多理解。
10.【答案】(1)C
(2)A
(3)C
(4)B
(5)生前的最后一次
(6)特务;遭受屠杀的昆明青年学生;李公朴被暗杀;“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反对内战被屠杀
【知识点】代词;褒义词;并列复句;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1)首先①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排除。④的观点包含在⑤中。④指出李先生是光荣的。⑤指出李先生和昆明均是光荣的,结合选段后半部分内容,⑤范围更大,故选⑤。
(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属于设问,设问句的作用有:1.提醒注意,引发读者深思。2.表达强烈的思想情感。3.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这里的设问并不是真的想要让听众去思考听众中是否有特务,而是意在警示和表达强烈情感。故选A。
(3)根据语境可以看出“无耻”指的是特务,为贬义。“光荣”指的是李先生和昆明,为褒义。“污蔑”是特务对李先生的诋毁,为贬义。“集团”为中性词语。
(4)⑤有两个句调“!”,故不是单句,排除A。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B符合,选B。多重复句至少有三个分句,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⑤仅有两个分句,不是多重分句。
(5)结合文章背景可知最后一次指的是生前最后一次。
(6)结合上下文,找出指代内容即可。“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得“你”指的是特务;由“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得“他们”指的是青年学生;“这两桩”得需由上文寻找为: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李先生被暗杀。
【点评】要求考生理解文章内容。
11.【答案】(1)①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足以见得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②要打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只会偷偷摸摸地暗杀,更见其卑劣无耻;③杀了人,为推脱罪责,反造谣诬蔑被害者,嫁祸于共产党,最是卑劣无耻。
(2)用“他们”是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及其本质,用“你们”是对敌人进行正面指责、揭露。变换人称表现讲演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无比愤怒的感情。
(3)说;大无畏的革命
(4)既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抨击与谴责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民主和平生活一定会到来的坚定信念。
(5)首先,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其次,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段的阅读理解及概括能力。找出关键语句,而后总结概括。
(2)本题考查的是对行文中通过变换人称来表达强烈感情的手法的分析能力。
(3)此题意在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独句成段最重要的作用是调整节奏、突出强调。结合语境,我们就会概括出答案。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整体阅读文章,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发现文中答案。
【点评】现代文阅读应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其二、整体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其三、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三方面把握好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2.【答案】(1)人们总是很吝惜对别人的欣赏;要欣赏别人(要善于欣赏别人,要学会欣赏别人)
(2)举例;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欣赏的作用);许多东西值得欣赏;敞开胸襟(善于发现)
(3)冷漠(漠不关心)
(4)欣赏是真诚的(欣赏是对别人真诚的肯定),阿谀是虚伪的(阿谀是对别人虚假的讨好)。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中心论点;举例论证;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1)“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____这一现象(用文中语句回答)”中现象指的是①②③段的例子,第④段“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是对①②③的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为“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但该句不能直接作为答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转换为:要欣赏别人(要善于欣赏别人,要学会欣赏别人等)
(2)出现具体事例,为举例论证。中心论点为欣赏的作用。由“都同样值得欣赏”可得出:许多东西值得欣赏。由“只要我们敞开胸襟”可得:许多东西值得欣赏。
(3)结合全文可知“沉默”指的是不愿意去欣赏其他事物,对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不关心。
【点评】第一题注意审题,用文中语句回答、用自己语言概括。注意结合文章具体作答。
13.【答案】(1)听到,听见;悲伤的样子;立即,马上;竟然
(2)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3)①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悲伤到这种地步。②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的住宅。
(4)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或“东坡还宅”)
(5)示例一:苏轼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
示例二:相与步于中庭。
示例三:夜与怀民步月。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官职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定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旬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然后运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的效果。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记叙的对象有苏东坡和老妇,事件是归还房屋。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或东坡还宅。(5)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理解要“夜与邵步月”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找出《记承天寺夜游》中与之类似的情境。此题较为简单,大概意思是两个人在月下散步,《记承天寺夜游》与之对应的句子是“相与步于中庭”,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点评】本题先后考查了文言文实词、断句、句子翻译、内容把握和筛选文章信息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课本,多读、多记、多总结;明确考试范围;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答题技巧。
【附参考译文】
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栋房子,花了五百贯钱,东坡花光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应付而已。苏东坡选择好日子搬入新居住了一段时日,一天夜里,他和邵民赡在月光下散步,不经意到了一个衬里,听到一位老妇人哭得很悲伤。东坡靠近听,说:“奇怪了,这妇人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难道有难以割舍的大事伤了她的心吗?我要问一问她。”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妇人,老妇人看到东坡二人依然自顾地哭泣。东坡问老妇人为什么这么悲伤,老妇人说:“我家有一栋房子,已相传百年,一直保存到现在。但是我的儿子没出息,就把这所宅子卖给了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非常难过,问她的老房子在哪里,原来竟是东坡用五百贯钱买的那一栋。于是东坡再三安慰老妇人,并慢慢对她说:“您的房子被我买了,您不必太难过,我现在就把它还给您。”(说完)马上令人取来屋契,当着老妇人的面烧毁了。同时叫老妇人的儿子过来,命令他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房子,竟然没有索要(买房子的)钱。
1 / 1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
A.卑劣(liè) 诬蔑(miè) 卑鄙(bǐ) 无耻(chǐ)
B.蛮横(hénɡ) 赋予(yǔ) 挑拨(tiǎo) 恐怖(bù)
C.鼓掌(zhǎnɡ) 政协(xié) 黎明(lí) 离间(jiàn)
D.疯狂(fēnɡ) 无限(xiàn) 毁灭(huǐ) 捶击(chuí)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B项中的“横”应读hènɡ。
故答案为:B【点评】这道题考查对于生字词的识记,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在于注意基础的积累。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激动 随时 娇傲 光明正大
B.诬蔑 牺牲 政协 和爱可亲
C.黎明 疯狂 遭受 桃色事件
D.热烈 消息 舆论 挑拔离间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A项应为骄傲,
B项应为和蔼可亲,
D项应为挑拨离间。
故答案为:C。【点评】题目较为简单,考查学生的读音准确性、形近字辨析以及细心程度。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 , 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B.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以强凌弱的行径无不义愤填膺 , 予以严斥。
C.在她的挑拨离间下,他们俩和好如初了。
D.我们办事光明正大 , 无论他怎么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答案】C
【知识点】词义理解;贬义词;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C项挑拨离间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是贬义词,与句子的感彩不符。【点评】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注意词语含义和语境的搭配。同时考生需注意积累正确选项的词语含义,旁征博引:为了表示论证充分而广泛的引用材料。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B.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C.“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起了巨大反应。
D.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南塔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B项是两面对一面的问题,应删除“能否”
C项用词不当,“反应”改为“反响”
D项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用分数
故答案为A
【点评】病句辨析首先可以从语感上判断,其次可以从语法上、逻辑上、语言习惯上、感彩上判断。
5.“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讲演一开始就说明李先生没有罪。
B.引起听众注意。
C.讲演一开始就义正辞严地揭露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D.使敌人害怕
【答案】C
【知识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故在分析句子作用时,不可忽视作者情感态度的作用,仅有C项的“义正言辞”体现了作者的态度。
【点评】本体迷惑选项较多,需要注意从题干中抓取句子最主要的表达特色——强烈的个人情感,就可以锁定一个答案了。
6.“我们随时像李先生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这句话表现了闻一多( )
A.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B.坚持真理的精神。
C.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精神 D.不畏强暴的精神
【答案】A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前脚跨出大门”指的是走出去,“后脚跨进大门”指的是退回来。“前脚迈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的意思是如果牺牲了,就永远回不到原来的大门了。故体现了闻一多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坚持、同情、不畏强暴均和“不准备跨出大门”的含义不符合。【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不准备跨进大门”的深层含义是解题关键。
7.《最后一次讲演》是 在 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答案】闻一多;李公仆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本文写作背景,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演讲。【点评】比较基础,考查学生对文本背景的了解程度。
8.指出下面两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①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②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答案】①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加重语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②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加强讽刺语气,强调敌人的可耻下场。
【知识点】反复;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由“无耻啊!无耻啊!”“你们完了,快完了!”可以看出为反复。
【点评】注意反复和排比的区别。排比格式要求更严格,且三个及三个以上才可以称为排比。重复两遍,且格式并未完全一致,仅出现部分词语一致,可以称为反复。
9.阅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第5段,回答问题。
(1)文中“你们”指的是 ,“我们”指的是 。不断变换人称,表达了什么感情 ?
(2)“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3)“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将此句改为陈述句,并说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1)国民党反动派及帮凶;讲演者和广大人民;揭露敌人的罪行和虚伪本质,用“你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用“我们”表示讲演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歌颂人民的力量
(2)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表达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蔑视。
(3)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 改为陈述句后语气不如反问句坚决。
【知识点】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句式的变换。
(1)由课文内容可知,演讲者为闻一多先生,站在爱国者的角度发表演讲,因此,“你们”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帮凶,“我们”指讲演者和广大人民,表达的情感为揭露敌人的罪行和虚伪本质,用“你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用“我们”表示讲演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歌颂人民的力量。
(2)由演讲内容可知,李公朴先生被杀害是演讲的诱因,因此,这句话的含义是: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表达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蔑视。
(3)考查将反问句变为陈述句,方法是:第一步:有“不”去“不”,没“不”加“不”。 第二步:去除疑问词,如:吗、呢等。第三步:把问号改成句号。 第四步,把句子整理通顺。以此步骤,得到: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
第二空表达效果与内容联系, 改为陈述句后语气不如反问句坚决。
故答案为:(1)国民党反动派及帮凶;讲演者和广大人民;揭露敌人的罪行和虚伪本质,用“你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用“我们”表示讲演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歌颂人民的力量。
(2)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表达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蔑视。
(3)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 改为陈述句后语气不如反问句坚决。
【点评】本题除了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同时在句式变换和表达效果上较侧重,难度较大,解题时因注意多读,多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
10.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②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③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④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⑤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的光荣!
(1)上文第一段演讲词哪一句话体现作者的观点( )
A.① B.④ C.⑤
(2)上文①这个设问句的表达作用是( )
A.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B.加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C.引起听众的思考,以产生感情的共鸣
(3)“无耻”“光荣”“集团”“诬蔑”这些词的感彩是( )
A.褒义词 贬义词 中性 贬义词
B.中性 褒义词 贬义词 贬义词
C.贬义词 褒义词 中性 贬义词
(4)上文⑤句是( )
A.复杂单句 B.复句 C.多重复句
(5)上文选自闻一多写的《最后一次讲演》,“最后”一词的意思是 。
(6)上文中“你”指代 ,“他们”指代 。末句的“两桩事”指的是① ;② 。
【答案】(1)C
(2)A
(3)C
(4)B
(5)生前的最后一次
(6)特务;遭受屠杀的昆明青年学生;李公朴被暗杀;“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反对内战被屠杀
【知识点】代词;褒义词;并列复句;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1)首先①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排除。④的观点包含在⑤中。④指出李先生是光荣的。⑤指出李先生和昆明均是光荣的,结合选段后半部分内容,⑤范围更大,故选⑤。
(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属于设问,设问句的作用有:1.提醒注意,引发读者深思。2.表达强烈的思想情感。3.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这里的设问并不是真的想要让听众去思考听众中是否有特务,而是意在警示和表达强烈情感。故选A。
(3)根据语境可以看出“无耻”指的是特务,为贬义。“光荣”指的是李先生和昆明,为褒义。“污蔑”是特务对李先生的诋毁,为贬义。“集团”为中性词语。
(4)⑤有两个句调“!”,故不是单句,排除A。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B符合,选B。多重复句至少有三个分句,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⑤仅有两个分句,不是多重分句。
(5)结合文章背景可知最后一次指的是生前最后一次。
(6)结合上下文,找出指代内容即可。“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得“你”指的是特务;由“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得“他们”指的是青年学生;“这两桩”得需由上文寻找为: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李先生被暗杀。
【点评】要求考生理解文章内容。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①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竞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②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③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
④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⑤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⑥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⑦“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⑧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⑨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⑩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
(1)这篇讲演的①②两段,就暗杀李公朴先生事件,从哪几个方面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2)“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这几句话中的人称由“他们”变为“你们”,请说说变换人称的作用。
(3)这篇演讲验证了《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 ”的方面,表现了闻一多先生 精神。
(4)文中的⑨— 段都是独句成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答案】(1)①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足以见得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②要打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只会偷偷摸摸地暗杀,更见其卑劣无耻;③杀了人,为推脱罪责,反造谣诬蔑被害者,嫁祸于共产党,最是卑劣无耻。
(2)用“他们”是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及其本质,用“你们”是对敌人进行正面指责、揭露。变换人称表现讲演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无比愤怒的感情。
(3)说;大无畏的革命
(4)既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抨击与谴责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民主和平生活一定会到来的坚定信念。
(5)首先,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其次,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段的阅读理解及概括能力。找出关键语句,而后总结概括。
(2)本题考查的是对行文中通过变换人称来表达强烈感情的手法的分析能力。
(3)此题意在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独句成段最重要的作用是调整节奏、突出强调。结合语境,我们就会概括出答案。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整体阅读文章,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发现文中答案。
【点评】现代文阅读应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其二、整体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其三、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三方面把握好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②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③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落落。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④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⑤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⑥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⑦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⑧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⑩欣赏不同于阿谀,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1)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 这一现象(用文中语句回答),阐述了 的中心论点(用自己语言概括)。
(2)第⑦⑧两段运用 的论证方法,从 这一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 段告诉我们生活中 ,阐明了欣赏别人要 的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中心论点。
(3)第⑨段中划线的“沉默”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4)第⑩段中说“欣赏不同于阿谀”,请简答“欣赏”与“阿谀”有什么不同。
【答案】(1)人们总是很吝惜对别人的欣赏;要欣赏别人(要善于欣赏别人,要学会欣赏别人)
(2)举例;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欣赏的作用);许多东西值得欣赏;敞开胸襟(善于发现)
(3)冷漠(漠不关心)
(4)欣赏是真诚的(欣赏是对别人真诚的肯定),阿谀是虚伪的(阿谀是对别人虚假的讨好)。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中心论点;举例论证;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1)“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____这一现象(用文中语句回答)”中现象指的是①②③段的例子,第④段“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是对①②③的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为“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但该句不能直接作为答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转换为:要欣赏别人(要善于欣赏别人,要学会欣赏别人等)
(2)出现具体事例,为举例论证。中心论点为欣赏的作用。由“都同样值得欣赏”可得出:许多东西值得欣赏。由“只要我们敞开胸襟”可得:许多东西值得欣赏。
(3)结合全文可知“沉默”指的是不愿意去欣赏其他事物,对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不关心。
【点评】第一题注意审题,用文中语句回答、用自己语言概括。注意结合文章具体作答。
三、文言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邵民瞻①为东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东坡倾囊④仅能偿⑤之。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徒倚⑨听之,曰:“异哉,何其⑩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 ,见东坡,泣自若 。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 ,遂举以售诸 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 宁 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 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 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 ,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 迎母还旧第,竞不索 其直 。
【注释】①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⑤偿:偿还。⑥卜:选择。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过了几天。⑨徙倚:走过去斜靠着。⑩何其:多么。 老妪:老妇。 自若:依然如故。 不肖:不成材。 诸:相当于“之于”。 诀别:分别。 宁:难道。 徐:慢慢地。 售:这里是“买”的意思。 券:契据。 翌日:次日。 索:求取。 直:通“值”,价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闻妇人哭声极哀 闻:
②东坡亦为怆然 怆然:
③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即:
④竞不索其直 竞: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②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4)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
(5)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能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
【答案】(1)听到,听见;悲伤的样子;立即,马上;竟然
(2)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3)①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悲伤到这种地步。②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的住宅。
(4)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或“东坡还宅”)
(5)示例一:苏轼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
示例二:相与步于中庭。
示例三:夜与怀民步月。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官职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定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旬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然后运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的效果。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记叙的对象有苏东坡和老妇,事件是归还房屋。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或东坡还宅。(5)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理解要“夜与邵步月”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找出《记承天寺夜游》中与之类似的情境。此题较为简单,大概意思是两个人在月下散步,《记承天寺夜游》与之对应的句子是“相与步于中庭”,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点评】本题先后考查了文言文实词、断句、句子翻译、内容把握和筛选文章信息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课本,多读、多记、多总结;明确考试范围;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答题技巧。
【附参考译文】
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栋房子,花了五百贯钱,东坡花光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应付而已。苏东坡选择好日子搬入新居住了一段时日,一天夜里,他和邵民赡在月光下散步,不经意到了一个衬里,听到一位老妇人哭得很悲伤。东坡靠近听,说:“奇怪了,这妇人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难道有难以割舍的大事伤了她的心吗?我要问一问她。”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妇人,老妇人看到东坡二人依然自顾地哭泣。东坡问老妇人为什么这么悲伤,老妇人说:“我家有一栋房子,已相传百年,一直保存到现在。但是我的儿子没出息,就把这所宅子卖给了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非常难过,问她的老房子在哪里,原来竟是东坡用五百贯钱买的那一栋。于是东坡再三安慰老妇人,并慢慢对她说:“您的房子被我买了,您不必太难过,我现在就把它还给您。”(说完)马上令人取来屋契,当着老妇人的面烧毁了。同时叫老妇人的儿子过来,命令他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房子,竟然没有索要(买房子的)钱。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