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领悟(wù) 彷徨(pánɡ) 袖手旁观(ɡuān)
B.埋没(mò) 儒家(rǔ) 不知所措(cuò)
C.华裔(yì) 接触(zhù) 一帆风顺(fān)
D.朱熹(xǐ) 探测(cè) 丁肇中(zhào)
【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A项正确。B项中“儒”应读rú,读二声,不读三声;C项中“触”应读chù,声母是ch,不是zh;D项中“熹”应读xī,读一声,不读三声。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辨析。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B项“错”应写为“措”;C项“志”应写为“知”;D项“凡”应写为“帆”。答案为A。
故答案为:A
【点评】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正确的词语是不知所措、格物致知、一帆风顺。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正确使用成语,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成语的含包括字面义、整体义、比喻义、褒贬义、特定义。要注意使用范围。明确对象,注意区别。用语得体,敬谦有别。A项“袖手旁观”的意思是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与句子意思不符。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辨析,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袖手旁观”应该改为等待观望一类表示态度消极的成语。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是否善于积累,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B.在老师的鼓励下,使小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C.听她讲话的声音,这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答案】D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成分残缺;不合逻辑;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也可从语法角度。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是否”;B项缺少主语,去掉“在……下”或“使”;C项“大概”和“左右”重复。
故答案为:D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提取句子主干或关键词辨析,A、是否——重要途径,不合逻辑。B、在鼓励下——使进步,缺主语。C、大概——左右,重复多余。故答案为D。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3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话题,2句“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紧承第一句,递进复句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判断分析,顺序为③、②、①、⑤、④,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提,②解释强调,①、⑤培养实验的精神,④收束语段。因此选B。
6.下列对课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自然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第四自然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七自然段以“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答案】D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
【解析】【分析】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
【点评】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简明地表明态度的完整陈述句来表述。
7.文学常识填空。
①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 学奖。
②“四书”指的是《 》《中庸》《 》《孟子》,“五经”指的是《 》《 》《 》《 》《 》。
【答案】物理;大学;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知识点】文化典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故答案为:物理;大学;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点评】丁肇中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8.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A.引用 B.特殊含义 C.特定称谓 D.表否定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②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③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④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答案】C;B;D;A
【知识点】引号;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引号用法的辨析能力。引号一共有四个作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如引用古诗词、成语、格言、别人的话等则表引用;如果引号内的某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则表示特殊含义;如果引号内的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纪念日等则表示特定称谓;如果引号内的某个词语表示讽刺,则该引号就表示否定的作用。此外有些时候还表示强调。
【点评】引号是一种很重要的标点符号,应用广泛。熟悉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和用法,才能读懂文字真正的含义,这项技能需要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勤思考、多运用才是关键。
9.解释下列词语。
①格物: 。
②致知: 。
③缅怀: 。
④袖手旁观: 。
【答案】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获得知识;指遥想;追念;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知识点】词义理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可以得出词义。
【点评】较为基础,需注意词语是否有特殊使用语境,如缅怀和袖手旁观。
二、综合题
10.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诺贝尔奖,九年级(2)班准备出一期题为“诺贝尔奖与我们”的专题板报,板报设立二个栏目。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在第一个栏目中,你要向同学们概述诺贝尔奖的性质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请依据以下材料,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1895年,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留下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设立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增设经济)等5种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1901年,诺贝尔奖正式颁发。一百多年来,几十个国家的近千名学者与科学家相继获此荣誉。得奖者中,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8位华裔科学家,还有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
(2)宣传委员准备根据以下材料,为第二个栏目拟写一个标题,他写了前一句,请你补出后一句。(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材料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点是:①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②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③具有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材料二:中国孩子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栏目标题:展开想象翅膀,
【答案】(1)①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②一百多年来,我国只有2人获此殊荣。
(2)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知识点】材料探究;主题活动;见解表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因此我们面对应学会筛选信息,能够分辨出材料本身所蕴含的言外之意,从而概括出主要信息。 答题方法是:审题目,明确要求;抓题眼,确立重点;读材料,寻找根据 ;善思考,挖掘深意。据此概括为:①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②一百多年来,我国只有2人获此殊荣。
(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提取。“中国孩子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一句突出中国学生想象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因此归纳概括为: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故答案为:(1)①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②一百多年来,我国只有2人获此殊荣。
(2)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点评】(1)如同听人说话要抓住重点,提取概括材料信息也是如此,要求在众多繁杂的材料中找到重点并整合出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属于中考的基本考点,其核心是通过提炼、概括、压缩、推理、分类等方法获取语段或材料的准确信息。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 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 1968年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我国获奖情况,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
(2)本题要求是根据材料,为第二个栏目拟写一个标题,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还是根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一要做到紧扣主题,二是语言准确明了,三是通俗易懂。两个材料都强调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答题要点是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3)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答案】(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作用。对于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注意“四联系”,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等。“真正的”从性质上加以限制,表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本题考查句段理解和作用分析。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判读对错,和作者的观点意见保持一致。答案为: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题目倡导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就是要重视实验精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格物致知一词意思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含义。选文最后一段,在剖析格物致知精神的基础上,提倡重点是“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实验的精神”具体指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既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环节,又揭示中心,结束全文。
故答案为:(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点评】(1)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然后解释在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以及不同的表达效果,选择最有表现力的词语。“真正的”从副词限制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会理解作用的。
(2)理解句段作用,要仔细阅读文句,斟酌辨析。首先肯定“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错误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用反面事例证明,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探求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3)格物致知 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源于《礼记 大学》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4)科学精神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善于探究,注重寻找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等。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人文修养,丁肇中提出培养国人的实验精神,正是现代国家、科学研究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独立思考
茅盾
①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②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③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④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⑤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⑥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
⑦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⑧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⑨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⑩“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2)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
(3)第⑦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
(4)请用一句话写出第⑨段的主要观点。
(5)结合全文,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1)对比论证
(2)“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3)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日臻成熟少年的矛盾。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之间的矛盾。
(4)“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5)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对比论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等语句表明,全文主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信息筛选。要理解词语本身的意义,还要结合文意判断在文中的含义。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大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差别巨大。“可笑的矛盾”含义是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日臻成熟少年的矛盾。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之间的矛盾。
(4)本题考查提炼论点。第9段批判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指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据此可以归纳为:“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5)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和观点。必须通读全文,概括归纳,既要准确又要抓住要点。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的条件: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
故答案为:(1)对比论证
(2)“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3)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日臻成熟少年的矛盾。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之间的矛盾。
(4)“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5)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
【点评】(1)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作用给人鲜明的印象,加强对是非的认识。除去大量的事例论据之外,文段对比的词句很多,容易判断。
(2)井底之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
应声是在中国与日本的随笔集可以见到的一种怪病,应声虫被认为是引起这种怪病的寄生虫,栖息在人的肚子里。宿主每当发出声音时,肚子里就会有很小的声音效仿,且会越来越大声。用雷丸就可以治疗。 在成语中是用来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不是千里马,但是成绩也不错,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3)本题较困难,需要仔细辨析,准确把握作答、小孩模仿大人受表扬,长大后再一味模仿,遭到耻笑。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一方面是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日臻成熟少年的矛盾。另一方面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之间的矛盾。
(4)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包括肯定和否定),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内容上: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地表示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观点、态度。本题需要自己概括:“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5)这一道题要综合判断,拥有广博的知识——不做井底之蛙和应声虫、民主的精神——“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良好的外部环境——“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四、文言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当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闻之 闻:听说 B.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
C.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 D.王且何利 利:好处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保存下来。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盂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B
(2)C
(3)D
(4)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B项愿是“希望”的意思。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总体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引领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D项应表述为“孟尝君提醒燕王,泰国撤军后,魏王将组织联军进攻燕国”。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联系文言语境,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点评】本题先后考查了文言实词、句子节奏、内容理解和翻译句子等能力。其中文言实词和翻译句子是基本功。只要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阅读原文,一般都能做正确;句子节奏需要在理解内容地基础上去把握;内容理解分析需要学生整体把握原文内容,认真思考和归纳概括才能回答正确,属于难点。
【附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您替寡人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盂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当年两国公子联合燕、魏结盟。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一出城门就看见秦军,就是想千里施援别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只得离开,(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会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施援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呢?”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懂您的话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盂尝君(援救魏国)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领悟(wù) 彷徨(pánɡ) 袖手旁观(ɡuān)
B.埋没(mò) 儒家(rǔ) 不知所措(cuò)
C.华裔(yì) 接触(zhù) 一帆风顺(fān)
D.朱熹(xǐ) 探测(cè) 丁肇中(zhào)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是否善于积累,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B.在老师的鼓励下,使小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C.听她讲话的声音,这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6.下列对课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自然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第四自然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七自然段以“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7.文学常识填空。
①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 学奖。
②“四书”指的是《 》《中庸》《 》《孟子》,“五经”指的是《 》《 》《 》《 》《 》。
8.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A.引用 B.特殊含义 C.特定称谓 D.表否定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②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③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④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9.解释下列词语。
①格物: 。
②致知: 。
③缅怀: 。
④袖手旁观: 。
二、综合题
10.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诺贝尔奖,九年级(2)班准备出一期题为“诺贝尔奖与我们”的专题板报,板报设立二个栏目。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在第一个栏目中,你要向同学们概述诺贝尔奖的性质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请依据以下材料,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1895年,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留下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设立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增设经济)等5种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1901年,诺贝尔奖正式颁发。一百多年来,几十个国家的近千名学者与科学家相继获此荣誉。得奖者中,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8位华裔科学家,还有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
(2)宣传委员准备根据以下材料,为第二个栏目拟写一个标题,他写了前一句,请你补出后一句。(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材料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点是:①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②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③具有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材料二:中国孩子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栏目标题:展开想象翅膀,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3)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独立思考
茅盾
①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②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③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④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⑤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⑥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
⑦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⑧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⑨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⑩“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2)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
(3)第⑦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
(4)请用一句话写出第⑨段的主要观点。
(5)结合全文,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
四、文言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当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闻之 闻:听说 B.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
C.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 D.王且何利 利:好处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保存下来。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盂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A项正确。B项中“儒”应读rú,读二声,不读三声;C项中“触”应读chù,声母是ch,不是zh;D项中“熹”应读xī,读一声,不读三声。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2.【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辨析。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B项“错”应写为“措”;C项“志”应写为“知”;D项“凡”应写为“帆”。答案为A。
故答案为:A
【点评】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正确的词语是不知所措、格物致知、一帆风顺。
3.【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正确使用成语,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成语的含包括字面义、整体义、比喻义、褒贬义、特定义。要注意使用范围。明确对象,注意区别。用语得体,敬谦有别。A项“袖手旁观”的意思是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与句子意思不符。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辨析,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袖手旁观”应该改为等待观望一类表示态度消极的成语。
4.【答案】D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成分残缺;不合逻辑;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也可从语法角度。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是否”;B项缺少主语,去掉“在……下”或“使”;C项“大概”和“左右”重复。
故答案为:D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提取句子主干或关键词辨析,A、是否——重要途径,不合逻辑。B、在鼓励下——使进步,缺主语。C、大概——左右,重复多余。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3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话题,2句“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紧承第一句,递进复句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判断分析,顺序为③、②、①、⑤、④,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提,②解释强调,①、⑤培养实验的精神,④收束语段。因此选B。
6.【答案】D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
【解析】【分析】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
【点评】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简明地表明态度的完整陈述句来表述。
7.【答案】物理;大学;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知识点】文化典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故答案为:物理;大学;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点评】丁肇中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8.【答案】C;B;D;A
【知识点】引号;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引号用法的辨析能力。引号一共有四个作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如引用古诗词、成语、格言、别人的话等则表引用;如果引号内的某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则表示特殊含义;如果引号内的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纪念日等则表示特定称谓;如果引号内的某个词语表示讽刺,则该引号就表示否定的作用。此外有些时候还表示强调。
【点评】引号是一种很重要的标点符号,应用广泛。熟悉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和用法,才能读懂文字真正的含义,这项技能需要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勤思考、多运用才是关键。
9.【答案】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获得知识;指遥想;追念;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知识点】词义理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可以得出词义。
【点评】较为基础,需注意词语是否有特殊使用语境,如缅怀和袖手旁观。
10.【答案】(1)①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②一百多年来,我国只有2人获此殊荣。
(2)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知识点】材料探究;主题活动;见解表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因此我们面对应学会筛选信息,能够分辨出材料本身所蕴含的言外之意,从而概括出主要信息。 答题方法是:审题目,明确要求;抓题眼,确立重点;读材料,寻找根据 ;善思考,挖掘深意。据此概括为:①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②一百多年来,我国只有2人获此殊荣。
(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提取。“中国孩子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一句突出中国学生想象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因此归纳概括为: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故答案为:(1)①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②一百多年来,我国只有2人获此殊荣。
(2)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点评】(1)如同听人说话要抓住重点,提取概括材料信息也是如此,要求在众多繁杂的材料中找到重点并整合出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属于中考的基本考点,其核心是通过提炼、概括、压缩、推理、分类等方法获取语段或材料的准确信息。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 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 1968年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我国获奖情况,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
(2)本题要求是根据材料,为第二个栏目拟写一个标题,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还是根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一要做到紧扣主题,二是语言准确明了,三是通俗易懂。两个材料都强调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答题要点是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11.【答案】(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作用。对于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注意“四联系”,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等。“真正的”从性质上加以限制,表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本题考查句段理解和作用分析。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判读对错,和作者的观点意见保持一致。答案为: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题目倡导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就是要重视实验精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格物致知一词意思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含义。选文最后一段,在剖析格物致知精神的基础上,提倡重点是“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实验的精神”具体指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既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环节,又揭示中心,结束全文。
故答案为:(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点评】(1)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然后解释在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以及不同的表达效果,选择最有表现力的词语。“真正的”从副词限制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会理解作用的。
(2)理解句段作用,要仔细阅读文句,斟酌辨析。首先肯定“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错误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用反面事例证明,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探求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3)格物致知 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源于《礼记 大学》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4)科学精神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善于探究,注重寻找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等。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人文修养,丁肇中提出培养国人的实验精神,正是现代国家、科学研究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12.【答案】(1)对比论证
(2)“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3)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日臻成熟少年的矛盾。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之间的矛盾。
(4)“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5)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对比论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等语句表明,全文主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信息筛选。要理解词语本身的意义,还要结合文意判断在文中的含义。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大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差别巨大。“可笑的矛盾”含义是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日臻成熟少年的矛盾。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之间的矛盾。
(4)本题考查提炼论点。第9段批判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指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据此可以归纳为:“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5)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和观点。必须通读全文,概括归纳,既要准确又要抓住要点。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的条件: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
故答案为:(1)对比论证
(2)“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3)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日臻成熟少年的矛盾。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之间的矛盾。
(4)“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5)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
【点评】(1)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作用给人鲜明的印象,加强对是非的认识。除去大量的事例论据之外,文段对比的词句很多,容易判断。
(2)井底之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
应声是在中国与日本的随笔集可以见到的一种怪病,应声虫被认为是引起这种怪病的寄生虫,栖息在人的肚子里。宿主每当发出声音时,肚子里就会有很小的声音效仿,且会越来越大声。用雷丸就可以治疗。 在成语中是用来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不是千里马,但是成绩也不错,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3)本题较困难,需要仔细辨析,准确把握作答、小孩模仿大人受表扬,长大后再一味模仿,遭到耻笑。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一方面是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日臻成熟少年的矛盾。另一方面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之间的矛盾。
(4)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包括肯定和否定),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内容上: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地表示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观点、态度。本题需要自己概括:“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5)这一道题要综合判断,拥有广博的知识——不做井底之蛙和应声虫、民主的精神——“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良好的外部环境——“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3.【答案】(1)B
(2)C
(3)D
(4)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B项愿是“希望”的意思。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总体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引领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D项应表述为“孟尝君提醒燕王,泰国撤军后,魏王将组织联军进攻燕国”。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联系文言语境,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点评】本题先后考查了文言实词、句子节奏、内容理解和翻译句子等能力。其中文言实词和翻译句子是基本功。只要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阅读原文,一般都能做正确;句子节奏需要在理解内容地基础上去把握;内容理解分析需要学生整体把握原文内容,认真思考和归纳概括才能回答正确,属于难点。
【附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您替寡人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盂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当年两国公子联合燕、魏结盟。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一出城门就看见秦军,就是想千里施援别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只得离开,(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会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施援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呢?”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懂您的话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盂尝君(援救魏国)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