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肇中(zhào) 华裔(yì) 论语(lún)
B.中庸(yōng) 儒家(rú) 彷徨(páng)
C.测量(liáng) 埋没(mò) 袖手旁观(xiù)
D.诺言(nuó) 朱熹(xǐ) 不知所措(cuó)
【答案】D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D中项“
诺言(nuó)”应为“
诺言
(nuò)”;“朱熹(xǐ)”应为“朱熹(xī)”;“
不知所
措(cuó)”应为“
不知所
措(cuò)”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识汉字读音的能力。考查的重点是生活中的常用易错的字音,也包括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和多音字的考查。此类题强调平时的积累。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接触 埋没 观查 学术
B.领悟 检讨 袖手旁观 测量
C.权威 支配 不知所错 突破
D.尊照 彷徨 一帆风顺 恐慌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 观查——观察 B 正确 C不知所错——不知所措 D 尊照——遵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正确使用成语,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成语的含包括字面义、整体义、比喻义、褒贬义、特定义。要注意使用范围。明确对象,注意区别。用语得体,敬谦有别。A项“袖手旁观”的意思是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与句子意思不符。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辨析,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袖手旁观”应该改为等待观望一类表示态度消极的成语。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首批征集选拔的摄影“发烧友”,兴高采烈地登上武汉第一高楼,抢先拍摄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主轴”。
B.武汉市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产业项目不多、项目转化速度不快。
C.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D.“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答案】B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病旬的辨析能力。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应加“的问题”。故答案为B
【点评】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首先要阅读句子,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作分析。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3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话题,2句“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紧承第一句,递进复句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判断分析,顺序为③、②、①、⑤、④,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提,②解释强调,①、⑤培养实验的精神,④收束语段。因此选B。
6.下列对课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自然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第四自然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七自然段以“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答案】D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
【解析】【分析】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
【点评】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简明地表明态度的完整陈述句来表述。
7.文学常识填空。
①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 学奖。
②“四书”指的是《 》《中庸》《 》《孟子》,“五经”指的是《 》《 》《 》《 》《 》。
【答案】物理;大学;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知识点】文化典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故答案为:物理;大学;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点评】丁肇中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二、综合题
8.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诺贝尔奖,九年级(2)班准备出一期题为“诺贝尔奖与我们”的专题板报,板报设立二个栏目。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在第一个栏目中,你要向同学们概述诺贝尔奖的性质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请依据以下材料,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1895年,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留下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设立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增设经济)等5种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1901年,诺贝尔奖正式颁发。一百多年来,几十个国家的近千名学者与科学家相继获此荣誉。得奖者中,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8位华裔科学家,还有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
(2)宣传委员准备根据以下材料,为第二个栏目拟写一个标题,他写了前一句,请你补出后一句。(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材料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点是:①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②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③具有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材料二:中国孩子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栏目标题:展开想象翅膀,
【答案】(1)①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②一百多年来,我国只有2人获此殊荣。
(2)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知识点】材料探究;主题活动;见解表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因此我们面对应学会筛选信息,能够分辨出材料本身所蕴含的言外之意,从而概括出主要信息。 答题方法是:审题目,明确要求;抓题眼,确立重点;读材料,寻找根据 ;善思考,挖掘深意。据此概括为:①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②一百多年来,我国只有2人获此殊荣。
(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提取。“中国孩子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一句突出中国学生想象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因此归纳概括为: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故答案为:(1)①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②一百多年来,我国只有2人获此殊荣。
(2)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点评】(1)如同听人说话要抓住重点,提取概括材料信息也是如此,要求在众多繁杂的材料中找到重点并整合出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属于中考的基本考点,其核心是通过提炼、概括、压缩、推理、分类等方法获取语段或材料的准确信息。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 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 1968年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我国获奖情况,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
(2)本题要求是根据材料,为第二个栏目拟写一个标题,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还是根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一要做到紧扣主题,二是语言准确明了,三是通俗易懂。两个材料都强调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答题要点是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9.阅读下面的图表,请结合表一和表二,写出两条信息。
表一: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表二: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是否有用的调查
【答案】①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知识点】图表信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在前面仔细审题的基础上,根据观察所得,结合标题、图表内容和要求,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出表中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阅读图表首先应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读附注等环节,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面,不放过图表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进行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的多维思维。答案为:①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故答案为:①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点评】解读图表要仔细筛选信息,努力寻找信息点,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揭示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然后把数据或图示信息转换成文字,实现质的飞跃。上题中,我们把通过横向纵向比较看出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不难得出结论。答题要点:①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现代文阅读
10.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3)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答案】(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作用。对于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注意“四联系”,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等。“真正的”从性质上加以限制,表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本题考查句段理解和作用分析。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判读对错,和作者的观点意见保持一致。答案为: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题目倡导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就是要重视实验精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格物致知一词意思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含义。选文最后一段,在剖析格物致知精神的基础上,提倡重点是“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实验的精神”具体指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既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环节,又揭示中心,结束全文。
故答案为:(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点评】(1)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然后解释在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以及不同的表达效果,选择最有表现力的词语。“真正的”从副词限制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会理解作用的。
(2)理解句段作用,要仔细阅读文句,斟酌辨析。首先肯定“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错误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用反面事例证明,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探求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3)格物致知 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源于《礼记 大学》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4)科学精神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善于探究,注重寻找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等。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人文修养,丁肇中提出培养国人的实验精神,正是现代国家、科学研究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1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独立与合作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
学生只有具有合作精神,才能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序地展开;学生只有具有合作精神,同学之间才能团结协作,互助友爱,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成功的捷径,还可以帮助别人得以提高和发展,并且也可以为大家今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很好的基础。
学生的独立意识在学习当中更是不容忽视,在课堂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的思维不能总是跟着老师转,也不能总是随着同学跑,而应该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去掌握。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的东西,才是他真正要掌握的东西。智慧若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不会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得知识在深刻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下不断地发展。“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要善于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把独立发现的道路让给学生走;要不惜花费时间,让学生去深入思考他们接触到的事实、现象及规律的实质。学生想得越深入、越透彻,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越深刻、越牢固。
在巩固知识与做习题方面更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使学生思维积极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过分迷恋集体作业的形式,那只会造成一种一切顺利的表面现象。教师是否能及时地得到每一个学生脑力劳动情况的信息,取决于是否能正确地选择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答的题目,是否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人能力,特别是考虑到脑力劳动的独立性和个体性。虽然我们平日要求学生要互助友爱,教师对学生要诲人不倦,但这并不是说学生有了困难,我们就一定要帮他或替他去解决。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深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应当只是减轻学生掌握教材时的难度,帮他摆脱思考,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让他们的智力和才能逐渐变得迟钝起来。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教育者的任务在于要使学生遭遇困难,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并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他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并且也可以让他认识到,不付出劳动就体会不到克服困难的快乐,这又有利于培育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也是学生愿意学习的内动力之一。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如果不学会合作,闭关自守,不善于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的话,那么落后的将永远落后,甚至会更落后:同样一个人若缺乏独立的意识,不积极地拼搏、努力开拓的话,也不会取得大的成就。作为一个现代人,尤其是中学生,只有学会合作和具有独立意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在论述合作的重要性的同时,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独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这两个方面是什么?
(3)在现代社会中,如果缺乏合作意识,造成的后果将是什么样?
(4)文章题目是“独立与合作”,而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论证“独立”的意义和作用,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5)第2段中说“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你尝到过与他人合作的甜头吗?请用一段简略的文字举例说明。
【答案】(1)学生不仅要有合作的精神,更要有独立的意识。
(2)学生的独立意识在学习中更是不容忽视;在巩固知识和做练习题方面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落后将永远落后,甚至会更落后。
(4)在人们强调“合作”的今天,容易忽视“独立”,有必要对“独立”进行重点论述。
(5)略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件事的看法、观点、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谈自己的理由,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点评】(1)此题考查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2)、(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5)言之有理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肇中(zhào) 华裔(yì) 论语(lún)
B.中庸(yōng) 儒家(rú) 彷徨(páng)
C.测量(liáng) 埋没(mò) 袖手旁观(xiù)
D.诺言(nuó) 朱熹(xǐ) 不知所措(cuó)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接触 埋没 观查 学术
B.领悟 检讨 袖手旁观 测量
C.权威 支配 不知所错 突破
D.尊照 彷徨 一帆风顺 恐慌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首批征集选拔的摄影“发烧友”,兴高采烈地登上武汉第一高楼,抢先拍摄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主轴”。
B.武汉市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产业项目不多、项目转化速度不快。
C.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D.“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6.下列对课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自然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第四自然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七自然段以“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7.文学常识填空。
①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 学奖。
②“四书”指的是《 》《中庸》《 》《孟子》,“五经”指的是《 》《 》《 》《 》《 》。
二、综合题
8.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诺贝尔奖,九年级(2)班准备出一期题为“诺贝尔奖与我们”的专题板报,板报设立二个栏目。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在第一个栏目中,你要向同学们概述诺贝尔奖的性质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请依据以下材料,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1895年,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留下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设立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增设经济)等5种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1901年,诺贝尔奖正式颁发。一百多年来,几十个国家的近千名学者与科学家相继获此荣誉。得奖者中,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8位华裔科学家,还有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
(2)宣传委员准备根据以下材料,为第二个栏目拟写一个标题,他写了前一句,请你补出后一句。(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材料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点是:①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②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③具有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材料二:中国孩子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栏目标题:展开想象翅膀,
9.阅读下面的图表,请结合表一和表二,写出两条信息。
表一: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表二: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是否有用的调查
三、现代文阅读
10.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3)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1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独立与合作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
学生只有具有合作精神,才能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序地展开;学生只有具有合作精神,同学之间才能团结协作,互助友爱,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成功的捷径,还可以帮助别人得以提高和发展,并且也可以为大家今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很好的基础。
学生的独立意识在学习当中更是不容忽视,在课堂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的思维不能总是跟着老师转,也不能总是随着同学跑,而应该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去掌握。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的东西,才是他真正要掌握的东西。智慧若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不会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得知识在深刻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下不断地发展。“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要善于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把独立发现的道路让给学生走;要不惜花费时间,让学生去深入思考他们接触到的事实、现象及规律的实质。学生想得越深入、越透彻,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越深刻、越牢固。
在巩固知识与做习题方面更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使学生思维积极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过分迷恋集体作业的形式,那只会造成一种一切顺利的表面现象。教师是否能及时地得到每一个学生脑力劳动情况的信息,取决于是否能正确地选择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答的题目,是否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人能力,特别是考虑到脑力劳动的独立性和个体性。虽然我们平日要求学生要互助友爱,教师对学生要诲人不倦,但这并不是说学生有了困难,我们就一定要帮他或替他去解决。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深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应当只是减轻学生掌握教材时的难度,帮他摆脱思考,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让他们的智力和才能逐渐变得迟钝起来。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教育者的任务在于要使学生遭遇困难,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并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他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并且也可以让他认识到,不付出劳动就体会不到克服困难的快乐,这又有利于培育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也是学生愿意学习的内动力之一。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如果不学会合作,闭关自守,不善于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的话,那么落后的将永远落后,甚至会更落后:同样一个人若缺乏独立的意识,不积极地拼搏、努力开拓的话,也不会取得大的成就。作为一个现代人,尤其是中学生,只有学会合作和具有独立意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在论述合作的重要性的同时,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独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这两个方面是什么?
(3)在现代社会中,如果缺乏合作意识,造成的后果将是什么样?
(4)文章题目是“独立与合作”,而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论证“独立”的意义和作用,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5)第2段中说“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你尝到过与他人合作的甜头吗?请用一段简略的文字举例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D中项“
诺言(nuó)”应为“
诺言
(nuò)”;“朱熹(xǐ)”应为“朱熹(xī)”;“
不知所
措(cuó)”应为“
不知所
措(cuò)”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识汉字读音的能力。考查的重点是生活中的常用易错的字音,也包括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和多音字的考查。此类题强调平时的积累。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 观查——观察 B 正确 C不知所错——不知所措 D 尊照——遵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正确使用成语,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成语的含包括字面义、整体义、比喻义、褒贬义、特定义。要注意使用范围。明确对象,注意区别。用语得体,敬谦有别。A项“袖手旁观”的意思是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与句子意思不符。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辨析,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袖手旁观”应该改为等待观望一类表示态度消极的成语。
4.【答案】B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病旬的辨析能力。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应加“的问题”。故答案为B
【点评】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首先要阅读句子,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作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3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话题,2句“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紧承第一句,递进复句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判断分析,顺序为③、②、①、⑤、④,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提,②解释强调,①、⑤培养实验的精神,④收束语段。因此选B。
6.【答案】D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
【解析】【分析】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
【点评】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简明地表明态度的完整陈述句来表述。
7.【答案】物理;大学;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知识点】文化典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故答案为:物理;大学;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点评】丁肇中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8.【答案】(1)①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②一百多年来,我国只有2人获此殊荣。
(2)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知识点】材料探究;主题活动;见解表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因此我们面对应学会筛选信息,能够分辨出材料本身所蕴含的言外之意,从而概括出主要信息。 答题方法是:审题目,明确要求;抓题眼,确立重点;读材料,寻找根据 ;善思考,挖掘深意。据此概括为:①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②一百多年来,我国只有2人获此殊荣。
(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提取。“中国孩子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一句突出中国学生想象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因此归纳概括为: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故答案为:(1)①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②一百多年来,我国只有2人获此殊荣。
(2)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点评】(1)如同听人说话要抓住重点,提取概括材料信息也是如此,要求在众多繁杂的材料中找到重点并整合出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属于中考的基本考点,其核心是通过提炼、概括、压缩、推理、分类等方法获取语段或材料的准确信息。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 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 1968年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我国获奖情况,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
(2)本题要求是根据材料,为第二个栏目拟写一个标题,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还是根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一要做到紧扣主题,二是语言准确明了,三是通俗易懂。两个材料都强调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答题要点是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9.【答案】①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知识点】图表信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在前面仔细审题的基础上,根据观察所得,结合标题、图表内容和要求,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出表中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阅读图表首先应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读附注等环节,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面,不放过图表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进行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的多维思维。答案为:①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故答案为:①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点评】解读图表要仔细筛选信息,努力寻找信息点,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揭示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然后把数据或图示信息转换成文字,实现质的飞跃。上题中,我们把通过横向纵向比较看出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不难得出结论。答题要点:①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0.【答案】(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作用。对于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注意“四联系”,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等。“真正的”从性质上加以限制,表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本题考查句段理解和作用分析。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判读对错,和作者的观点意见保持一致。答案为: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题目倡导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就是要重视实验精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格物致知一词意思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含义。选文最后一段,在剖析格物致知精神的基础上,提倡重点是“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实验的精神”具体指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既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环节,又揭示中心,结束全文。
故答案为:(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点评】(1)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然后解释在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以及不同的表达效果,选择最有表现力的词语。“真正的”从副词限制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会理解作用的。
(2)理解句段作用,要仔细阅读文句,斟酌辨析。首先肯定“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错误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用反面事例证明,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探求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3)格物致知 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源于《礼记 大学》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4)科学精神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善于探究,注重寻找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等。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人文修养,丁肇中提出培养国人的实验精神,正是现代国家、科学研究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11.【答案】(1)学生不仅要有合作的精神,更要有独立的意识。
(2)学生的独立意识在学习中更是不容忽视;在巩固知识和做练习题方面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落后将永远落后,甚至会更落后。
(4)在人们强调“合作”的今天,容易忽视“独立”,有必要对“独立”进行重点论述。
(5)略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件事的看法、观点、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谈自己的理由,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点评】(1)此题考查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2)、(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5)言之有理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