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画出立体感、空间感;10、变幻的色彩
教学内容:7、画出立体感、空间感;10、变幻的色彩(合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并认识青绿山水的绘画特征及其代表作《千里江山图》;
3、了解青绿山水的用色特点(10课);了解山水画中的三远(7课)。
潜在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青绿山水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尊重、爱护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①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过程;
②认识并赏析《千里江山图》;
教学难点:关注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关注青绿山水的设色。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一、)1、通过PPT展示两种“神奇”的石头,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其用处。
2、播放幻灯片,揭示矿物质颜料的特点及其主要用处,并向学生展示国画颜料中的石青、石绿以及赭石,最终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认识青绿山水。
3、让学生来说自己所了解的山水画。
(2、)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
1、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开端,开始出现山和水的形象,体现“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艺术风格。
结束:隋代山水画家展子虔,代表作:《游春图》,开创了青绿山水的新风貌,实现了咫尺千里的效果,体现了当时画家对透视和空间感的认识。
2、介绍青绿山水的巅峰代表——《千里江山图》(年代、作者、绘画内容),并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感受青绿山水画的特点(学生讨论发现后教师补充说明),对千里江山图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2、发展阶段
1、展示作品的细节部位,师生一起探讨青绿山水如何上色。
(学生回答完)师总结:介绍青绿山水的作画过程,结合之前的国画颜料介绍中国画的用具:笔墨纸砚,并一一展示,观看纪录片,看看千里江山图的上色过程(用色的关系)。
2、构图部分:展示远景与中景、近景的画面,介绍山水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外轮廓线的粗细、颜色的深浅以及大小的变化来表现远近和空间感。(学生上台动手尝试)
3、拓展阶段
1、学生分小组尝试青绿上色,感受国画颜料在宣纸上的晕染(分小组展示);
2、通过发现山与水波两者之前线条的不同,感知不同线条可以表现不同的物体,并在宣纸上表现;
3、观看纪录片《国家宝藏》第一期——《千里江山图》。
四、总结:
《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依旧富丽堂皇,其经典的青绿设色更是代表了中国青绿山水的巅峰,今天我们通过了解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也更加体会到这幅作品的珍贵,中国山水画的魅力无限,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更是无穷的,我们在以后学习中将会继续了解、体会她的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