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9.1 认识浮力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9.1 认识浮力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6-10 09:3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九章“浮力与升力”的第一节“认识浮力”。其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浮力、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浮力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本节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对于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至关重要;同时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后面顺利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提供了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另外,了解浮力的方向及产生的原因,也为进一步学习升力打下基础。浮力概念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是本章许多探究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浮力概念和“称重法”测浮力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认识浮力”是在学生学了力的测量、重力、运动和力及液体压强之后安排的,学生对力学有一定的基础,且学生对浮力现象也不陌生,但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有个错误的认识: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因此,本节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纠正学生对浮力的错误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综合应用压力、液体压强等知识,因而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涉及的因素较多,从猜想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开放性都比较强,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教程与方法:3、通过实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在实验中运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浮力概念和“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理论分析法
【教具】学生用:弹簧测力计、烧杯、细线、重物
【教学过程】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小实验:乒乓球放在一圆柱形容器中,不能倾斜,怎么把它取出来? 学生讲台上演示实验,并说出乒乓球浮上来的原因。 让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
新课教学:一、什么是浮力1、浮力的方向2、浮力的大小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三、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猜想与设计2、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4、分析与认证 PPT展示课题教师演示实验:重物和乒乓球同时浸入水中,学生观察放开手后产生的现象教师:在水中下沉的重物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教师:我们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大家完成活动1PPT展示课题活动1老师演示: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手向上托。PPT展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就叫做浮力。教师:浸没在水中的重物所受浮力是多大?你能计算出来吗?PPT展示:F浮=G-F(称重法求浮力)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浮力了,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大家完成课本P85活动2并完成填空部分。教师巡视指导PPT展示自定义动画图片“浮力产物原因”PPT展示:铁块与巨轮“为什么小铁块放入水中会下沉,而巨轮却能浮在水面上?”教师: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请设计验证你猜想的实验教师:请你把你设计的实验演示给大家教师:下面请大家进行实验并完成课本P87页“进行实验”填空部分教师: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PPT展示结论:浮力大小与V浸、液体的密度有关。 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水面(乒乓球因受浮力上浮)学生回答:“受”或“不受”学生活动(活动1):比较小石块在空气和水中称量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学生观察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与水中时作对比,得出浮力方向竖直向上个别学生说出计算浮力的方法。F浮=G-F(称重法求浮力)学生交流讨论活动2“浮力产生的原因”。并完成填空部分学生概括浮力产生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浮力”学生观看图片学生猜想:A: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B、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C、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学生设计实验个别学生讲台上演示实验,并说明实验验证的是哪个猜想进行实验验证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概括实验结论。 培养学生观察及思考能力问题引起思想碰撞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纠正“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的片面认识,从而正确认识浮力。通过类比,得出浮力的方向。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大型图片引起学生视觉上的震撼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养成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关浮力的知识? 学生回答
课堂检测 教师当堂讲评 学生完成课堂检测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思路:通过“水浮法”取小口径的圆柱形容器里的乒乓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乒乓球和重物一浮一沉”撞击思想碰撞的火花“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激发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在通过实验验证之后,得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次设疑“通过实验,你能知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得出称量法求浮力。在浮力产生的原因,因为综合运用了前面的液体压强、压强、压力、运动和力的关系等知识,所以这个环节我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更是配合自定义动画,加深学习的印象,突破教学难点。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猜想、个别学生设计实验并演示,亲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养成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本节的亮点:1、通过小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快进入本节的学习。2、在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重力?”让学生亲历实验经过,真正体会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计算出浮力的大小。3、在“浮力产物的原因”我用一大的长方体模型,模仿把它浸入液面下,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它的两侧边、前后边、上下边的大小相等,更容易理解它们受到的力的大小关系。4、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的教程,并演示自己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探究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5、在教学中,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的始终,突出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不足:1、本节内容容量太在,未能进行小测试。2、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猜想时,“小石块和轮船”过渡引入,猜想面太宽,由于猜想的偏离上,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环节浪费掉了很多时间。如果能让学生从“游泳时,从河边慢慢走进深水区时,人体感觉上浮些还是下沉些”,再进行猜想,学生会很容易猜到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体积有关”。总之,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验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