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矩形、菱形、正方形
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性质。
2.类比矩形的研究思路,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的过程,认识菱形的结构,体会研究几何的一般思路,进一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3.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理解菱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
3、 菱形的定义、性质,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相关几何问题。
4、 教学难点
菱形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四、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的使用
回顾旧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引导: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知识结构,从一般平行四边形到角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进而提出还可以从哪个方面研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能否给菱形下个定义。提问:从哪些方面研究菱形?从哪些视角研究菱形的性质?给出一个菱形,可改变其形状及其大小,提出问题:菱形的性质有哪些?安排三位同学表达自己的猜想,教师板书内容。提问:如何说明猜想的结论是否正确?哪些结论是菱形独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教师板书菱形的两个性质,即: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帮助学生认识菱形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知道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菱形的对称轴。已知:菱形的边长为13cm,对角线AC长为10cm。(1)菱形ABCD的周长为多少cm。(2)另一条对角线BD的长为多少cm。一张菱形纸片ABCD,请通过适当裁剪,重新拼成一个矩形,你有哪些不同的拼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一些不同方法中的共性。从剪拼菱形得到矩形,由矩形的面积公式得到菱形的两种面积计算方法。在前面巩固练习的基础上提出第(3)(4)问。(3)菱形ABCD的面积为多少?(4)菱形ABCD中BC边上的高为多少?在此基础上隐去前三个问题,只抛出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提出解题思路,感受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带领学生认识本节课知识结构,梳理知识点。最后布置作业。 回想:平行四边形的研究内容,矩形的研究内容及知识结构,平行四边形与矩形之间的关系。根据平行四边形从边特殊的过程总结菱形的定义。类比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研究思路,确定菱形的研究内容,理清性质的研究方向。观察菱形的变化过程,有哪些不变的关系?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猜想菱形的性质。结合图形,证明猜想的结论的正确性。能用多种方法说明问题。知道菱形可分割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菱形中含四个等腰三角形,菱形是轴对称图形。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对菱形的性质的应用。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组间交流,上黑板表达自己的拼法。进一步认识菱形的结构,认识菱形与矩形之间的关系。知道菱形的边长及两条对角线长中,知道两个量能求出第三个量。理解菱形的两种面积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菱形的面积公式,知道面积公式既可以用来计算面积,还可以求相关量,体会面积法在解题中的应用。自学教材,知道菱形的面积为什么等于两条对角线成绩的一半。在此基础上思考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结合教师的引导和黑板板书形成本节课 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平行四边形与矩形之间的关系。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平行四边形边特殊(一组邻边相等)的过程,感受菱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利用几何画板,改变菱形的形状及其大小。借助几何画板完成剪拼过程,形象直观。进一步从形的角度呈现菱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五、课后反思
1.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习。知道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采用的几何画板动态演示,新颖、有效。真正做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多媒体的使用适时、适当。
3.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主动程度、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本领及知识的掌握与应用都得到提高。
4.本节课教学设计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环环相扣。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