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20 15:04:12

文档简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二下·杭州期末)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习俗发生很大的变化。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的结婚照和结婚证,这反映(  )
A.穿衣打扮完全革命化.军事化 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彻底摒弃
C.婚姻自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 D.社会习俗受时代政治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习俗,根据结婚证书及照片中男装穿着绿军装及女子发式可知当时社会习俗受政治因素影响,故D项正确。
A项穿衣打扮完全革命化.军事化 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但并不能说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彻底摒弃,太过绝对,故排除B项;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彻底摒弃属于清末民初时期,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通过图片主要考查了新中国成立时期物质生活变化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区分确定。
2.(2019·杭州模拟)顺口溜是我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①项,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革委会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②项,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1958-1960年),麦秸不可能用来打鼓和做扁担,这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③ 项,反映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巨大的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应该是八九十年代之后的时期。④项,“联产计酬”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因此正确排序是②①④③,C选项符合题意。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2019·余杭模拟)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的《鄞县通志》记载浙江省鄞县(属于今天宁波市)的风俗:“放足之风,光绪中叶已渐萌芽。光复以后,城市中年以下妇女率先放足,幼者多天足,惟乡僻仍有缠足者。”这说明(  )
A.宁波的开放立即带动社会习俗发生变迁
B.辛亥革命加速了鄞县的妇女放足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鄞县妇女缠足现象绝迹
D.鄞县实现了男女平等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宁波开放立即带动社会习俗发生变迁的说法错误,排除A;
通过材料“光复以后,城市中年以下妇女率先放足”我们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加速了妇女放足运动的发展,故B正确;
通过材料“惟乡僻仍有缠足者”可以看出缠足现象并没有绝迹,排除C;
材料并没有关于男女平等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通过个别词语是可以直接排除选项的。
4.(2019高一下·息县期中)近年来社会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如4G、iPhone、电子书等新词汇,根本原因是(  )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大量新事物涌现
C.改革开放使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D.人们追求时尚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D四个选项都是这些新词汇出现的原因,但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是应从经济角度分析归纳,故选C项。
ABD属于次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改革开放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
5.(2019高一下·河北期中)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  )
A.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 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
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 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
【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使得上海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故B项正确。
A项是上海的地位,不是原因,应排除。
C项是现象,不是原因,应排除。
D项是在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经济实力增强,所以引领全国服饰的潮流。
6.(2019高一下·蚌埠月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材料反映了(  )
A.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奢侈浪费风气形成
B.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C.国门打开,西方的生活观念冲击国人思想
D.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中可以看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个性和多变,时尚,不等于奢侈浪费,故A项错误;
人民生活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提高,90年代尚未实现小康,故B项错误;
西方的生活观念的冲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
材料中呈现的是个性和多变、时尚是思想观念改变的体现,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体侧重考查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相关知识,根据中国人从改革开放后服装面料、颜色。款式的变化可知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
7.(2019高一下·广元期中)《舌尖上的中国2》近段时间火爆银屏。下列关于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表述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餐成为普通民众的主要饮食方式
B.表面是饮食的变化,实质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C.孙中山认为近代中国事事不如西人,也包括饮食在内
D.麦当劳肯德基就是在那时进入中国市场的
【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鸦片战争以后,西餐在中国出现,但不是中国民众的主要饮食方式。
B.近代西方的饮食在中国开始出现,本质上体现的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C.孙中山并没有认为中国事事不如西方人。
D.麦当劳肯德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入驻中国市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相关知识,可根据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即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8.(2019·山东模拟)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升温,“国学热”成为历史研究的新热点;新世纪以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史又成了历史研究的新宠儿。这一状况说明(  )
A.环境史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B.历史学科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
C.社会发展影响历史研究视角 D.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尚不发达
【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升温,‘国学热’成为历史研究的新热点;新世纪以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史又成了历史研究的新宠儿”,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历史研究视角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
A项,环境史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的说法概括材料意思不全面,排除;
BD项,历史学科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尚不发达的说法都不符合史实,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考察读材料推理问题的能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9.(2019高一下·鱼台月考)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比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  )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受到当时计划经济的束缚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故①②正确;③不符合史实;
民国时期服饰和这一时期的服饰没有关系,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0.(2018高二上·汕头月考)下表为上海等城市不同年代部分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据此可知(  )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3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政治生活的影响逐渐消失 B.社会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化
C.受教育程度日益受到重视 D.社会关系一直发挥决定作用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出的基本趋势是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故选C。
材料表明政治生活的影响依然存在,排除A;
由表格来看,择偶标准依然多样性,可见社会价值取向尚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
材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关系发挥的作用在下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知,择偶标准中越来越重视学历,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1.(2018高三上·宾县月考)20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最时髦的扮相,一部《霹雳舞)带动了蝙蝠衫、高帮运动鞋、发带的流行。此外,大垫肩、超短裙都是街头的风景,牛仔裤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从香港传来的萝卜裤成为潮流。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B.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C.内陆与香港密切联系 D.生活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衣着打扮的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生活观念的变化,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民主政治、生活水平的问题,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内陆与香港密切联系仅仅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本质,所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答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衣着打扮反映的是生活观念,难度中等。
12.(2018高二上·玉溪月考)下表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组数据统计,它反映了(  )
年份 家庭人均纯收入(1978年=100) 食品支出(%) 交通通讯支出(%)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
1985 268.9 57.79 1.8 3.9
1990 311.2 58.80 1.44 5.37
1995 383.6 58.62 2.58 7.81
2000 483.4 49.13 5.58 11.18
2005 624.5 45.48 9.59 11.58
A.与人民生活有关的各项支出均呈上升趋势
B.市场经济确立使各项指标发生了重大变化
C.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
D.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导致食品支出下降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交通通讯支出增长最快,说明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C项符合题意。
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排除A项;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
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是人们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与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时间和数据变化可以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13.(2018高三上·南平模拟)下图为我国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
A.包产到户促进农业增产农产品价格走低
B.市场经济体制导致民众消费结构多元化
C.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D.传统消费观念抑制了民众对商品的需求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表格显示该项数字系数逐渐呈下降趋势,说明民众消费食品的多样化,主要是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导致。C正确;
A中是价格不符合恩格尔系数信息;
B是2001年确立;
D不符合材料信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理解恩格尔系数的含义,难度较大。
14.(2018高一下·成都期中)服饰是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典型的服饰,引领着时尚。请你将四幅图片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①为古代社会的服装;②为近代中国流行的旗袍;③为新中国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流行的军装,反映当时政治色彩浓厚;④为改革开放后流行的休闲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结合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回答即可。
15.(2017高二上·浙江开学考)据张国刚《中国家庭史》记载,民国时期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婚姻观念出现新旧的碰撞 B.农村婚姻观念深受传统的影响
C.婚姻自主已成为一种时尚 D.城乡婚姻观念变迁存在不平衡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婚姻自主的现象只是在一些大城市出现较多,农村则并不多见,说明C项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9高一下·玉田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经》
材料二: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三: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赞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楞《论辫发原由》
材料四: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辨,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
(2)根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或做法?有何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四,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案】(1)人伦(亲亲、血缘)角度,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孝。
(2)认识: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排满革命。
相同:将辫子问题政治化。
(3)趋势: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
原因: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受之父母”可体现从人伦角度,倡导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等就是尽孝。(2)一问,根据材料“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认为剃发留辨就是对清王朝的归顺,“盖欲除满清之藩篱……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体现剪辨就是排满革命。共同之处:都将辫子政治化,用留辫子或剪辫子来判定是否归依或革命。
(3)根据材料“越来越丰富……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组织语言。发型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其变化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考虑。
故答案为:(1)人伦(亲亲、血缘)角度,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孝。
(2)认识: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排满革命。相同:将辫子问题政治化。
(3)趋势: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原因: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身体头发是属于父母的,不得随意损伤。清朝初期和民国时期,留辫子与剪辫子赋予一种政治意义;建国以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女性的头发发型不断地发生变化。难度适中。
17.(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一))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代 主要热词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Ⅰ号、喇叭裤
20世纪90年代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21世纪初期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曲折与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做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尤其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时期的相关习俗的热词:“中山 装”“票证”“绿军装”“喇叭裤”“上网、休闲装”“网购”等等可以提炼一个论题:建国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然后结合所学,说明不同时期我国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最后总结说明:随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幸福,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他论题,言之成理也可。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论题: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曲折与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做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尤其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观点论证能力,难度较大,答题时首先阅读表格提炼出主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史论结合论证自己的观点,注意观点明确,史论一致,论证清晰。
18.(2019高三上·宜宾期末)(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娼妓毒品等封建随俗文化依然存在,对社会风尚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党和政府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陋俗文化改造运动。
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强制废除娼妓制度;制定了《关于严禁鸦片流毒的通令》,开展禁毒宣传,成立了禁烟机构,没收毒品,查封烟馆,国剿毒犯。“把妇女的彻底解放看作重要目标”,《婚姻法》明确规定“妇女在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倡导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生产,废除包办婚姻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重视女子教育,提高女童入学率,对成年妇女,通过扫盲班、识字班,摘掉文盲的帽子;倡导殡葬改革,实行火葬,改变传统殡葬仪式繁琐,浪费资源的弊端;清理毒害的图书,增加出版通俗读物和少年儿童读物等
——摘编自范小方、童学《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初期社会风尚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尚改革的作用。
【答案】(1)特点:以治理传统陋俗为重点;党的领导与群众运动结合;法律法规与社会倡议结合;除旧与布新结合;整治措施全面彻底。
(2)作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任2点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管控。(答成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可知特点:以治理传统陋俗为重点;党的领导与群众运动结合;法律法规与社会倡议结合;除旧与布新结合;整治措施全面彻底。
(2)依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尚改革的作用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等。
故答案为:(1) 特点:以治理传统陋俗为重点;党的领导与群众运动结合;法律法规与社会倡议结合;除旧与布新结合;整治措施全面彻底。
(2) 作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二下·杭州期末)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习俗发生很大的变化。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的结婚照和结婚证,这反映(  )
A.穿衣打扮完全革命化.军事化 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彻底摒弃
C.婚姻自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 D.社会习俗受时代政治的影响
2.(2019·杭州模拟)顺口溜是我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3.(2019·余杭模拟)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的《鄞县通志》记载浙江省鄞县(属于今天宁波市)的风俗:“放足之风,光绪中叶已渐萌芽。光复以后,城市中年以下妇女率先放足,幼者多天足,惟乡僻仍有缠足者。”这说明(  )
A.宁波的开放立即带动社会习俗发生变迁
B.辛亥革命加速了鄞县的妇女放足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鄞县妇女缠足现象绝迹
D.鄞县实现了男女平等
4.(2019高一下·息县期中)近年来社会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如4G、iPhone、电子书等新词汇,根本原因是(  )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大量新事物涌现
C.改革开放使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D.人们追求时尚
5.(2019高一下·河北期中)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  )
A.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 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
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 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
6.(2019高一下·蚌埠月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材料反映了(  )
A.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奢侈浪费风气形成
B.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C.国门打开,西方的生活观念冲击国人思想
D.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7.(2019高一下·广元期中)《舌尖上的中国2》近段时间火爆银屏。下列关于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表述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餐成为普通民众的主要饮食方式
B.表面是饮食的变化,实质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C.孙中山认为近代中国事事不如西人,也包括饮食在内
D.麦当劳肯德基就是在那时进入中国市场的
8.(2019·山东模拟)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升温,“国学热”成为历史研究的新热点;新世纪以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史又成了历史研究的新宠儿。这一状况说明(  )
A.环境史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B.历史学科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
C.社会发展影响历史研究视角 D.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尚不发达
9.(2019高一下·鱼台月考)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比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  )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10.(2018高二上·汕头月考)下表为上海等城市不同年代部分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据此可知(  )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3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政治生活的影响逐渐消失 B.社会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化
C.受教育程度日益受到重视 D.社会关系一直发挥决定作用
11.(2018高三上·宾县月考)20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最时髦的扮相,一部《霹雳舞)带动了蝙蝠衫、高帮运动鞋、发带的流行。此外,大垫肩、超短裙都是街头的风景,牛仔裤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从香港传来的萝卜裤成为潮流。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B.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C.内陆与香港密切联系 D.生活观念发生变化
12.(2018高二上·玉溪月考)下表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组数据统计,它反映了(  )
年份 家庭人均纯收入(1978年=100) 食品支出(%) 交通通讯支出(%)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
1985 268.9 57.79 1.8 3.9
1990 311.2 58.80 1.44 5.37
1995 383.6 58.62 2.58 7.81
2000 483.4 49.13 5.58 11.18
2005 624.5 45.48 9.59 11.58
A.与人民生活有关的各项支出均呈上升趋势
B.市场经济确立使各项指标发生了重大变化
C.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
D.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导致食品支出下降
13.(2018高三上·南平模拟)下图为我国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
A.包产到户促进农业增产农产品价格走低
B.市场经济体制导致民众消费结构多元化
C.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D.传统消费观念抑制了民众对商品的需求
14.(2018高一下·成都期中)服饰是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典型的服饰,引领着时尚。请你将四幅图片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15.(2017高二上·浙江开学考)据张国刚《中国家庭史》记载,民国时期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婚姻观念出现新旧的碰撞 B.农村婚姻观念深受传统的影响
C.婚姻自主已成为一种时尚 D.城乡婚姻观念变迁存在不平衡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9高一下·玉田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经》
材料二: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三: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赞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楞《论辫发原由》
材料四: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辨,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
(2)根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或做法?有何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四,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
17.(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一))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代 主要热词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Ⅰ号、喇叭裤
20世纪90年代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21世纪初期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8.(2019高三上·宜宾期末)(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娼妓毒品等封建随俗文化依然存在,对社会风尚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党和政府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陋俗文化改造运动。
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强制废除娼妓制度;制定了《关于严禁鸦片流毒的通令》,开展禁毒宣传,成立了禁烟机构,没收毒品,查封烟馆,国剿毒犯。“把妇女的彻底解放看作重要目标”,《婚姻法》明确规定“妇女在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倡导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生产,废除包办婚姻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重视女子教育,提高女童入学率,对成年妇女,通过扫盲班、识字班,摘掉文盲的帽子;倡导殡葬改革,实行火葬,改变传统殡葬仪式繁琐,浪费资源的弊端;清理毒害的图书,增加出版通俗读物和少年儿童读物等
——摘编自范小方、童学《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初期社会风尚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尚改革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习俗,根据结婚证书及照片中男装穿着绿军装及女子发式可知当时社会习俗受政治因素影响,故D项正确。
A项穿衣打扮完全革命化.军事化 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但并不能说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彻底摒弃,太过绝对,故排除B项;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彻底摒弃属于清末民初时期,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通过图片主要考查了新中国成立时期物质生活变化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区分确定。
2.【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①项,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革委会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②项,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1958-1960年),麦秸不可能用来打鼓和做扁担,这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③ 项,反映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巨大的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应该是八九十年代之后的时期。④项,“联产计酬”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因此正确排序是②①④③,C选项符合题意。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宁波开放立即带动社会习俗发生变迁的说法错误,排除A;
通过材料“光复以后,城市中年以下妇女率先放足”我们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加速了妇女放足运动的发展,故B正确;
通过材料“惟乡僻仍有缠足者”可以看出缠足现象并没有绝迹,排除C;
材料并没有关于男女平等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通过个别词语是可以直接排除选项的。
4.【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D四个选项都是这些新词汇出现的原因,但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是应从经济角度分析归纳,故选C项。
ABD属于次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改革开放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
5.【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使得上海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故B项正确。
A项是上海的地位,不是原因,应排除。
C项是现象,不是原因,应排除。
D项是在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经济实力增强,所以引领全国服饰的潮流。
6.【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中可以看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个性和多变,时尚,不等于奢侈浪费,故A项错误;
人民生活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提高,90年代尚未实现小康,故B项错误;
西方的生活观念的冲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
材料中呈现的是个性和多变、时尚是思想观念改变的体现,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体侧重考查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相关知识,根据中国人从改革开放后服装面料、颜色。款式的变化可知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
7.【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鸦片战争以后,西餐在中国出现,但不是中国民众的主要饮食方式。
B.近代西方的饮食在中国开始出现,本质上体现的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C.孙中山并没有认为中国事事不如西方人。
D.麦当劳肯德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入驻中国市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相关知识,可根据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即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8.【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升温,‘国学热’成为历史研究的新热点;新世纪以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史又成了历史研究的新宠儿”,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历史研究视角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
A项,环境史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的说法概括材料意思不全面,排除;
BD项,历史学科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尚不发达的说法都不符合史实,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考察读材料推理问题的能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9.【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受到当时计划经济的束缚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故①②正确;③不符合史实;
民国时期服饰和这一时期的服饰没有关系,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0.【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出的基本趋势是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故选C。
材料表明政治生活的影响依然存在,排除A;
由表格来看,择偶标准依然多样性,可见社会价值取向尚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
材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关系发挥的作用在下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知,择偶标准中越来越重视学历,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1.【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衣着打扮的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生活观念的变化,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民主政治、生活水平的问题,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内陆与香港密切联系仅仅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本质,所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答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衣着打扮反映的是生活观念,难度中等。
12.【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交通通讯支出增长最快,说明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C项符合题意。
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排除A项;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
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是人们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与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时间和数据变化可以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13.【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表格显示该项数字系数逐渐呈下降趋势,说明民众消费食品的多样化,主要是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导致。C正确;
A中是价格不符合恩格尔系数信息;
B是2001年确立;
D不符合材料信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理解恩格尔系数的含义,难度较大。
14.【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①为古代社会的服装;②为近代中国流行的旗袍;③为新中国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流行的军装,反映当时政治色彩浓厚;④为改革开放后流行的休闲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结合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回答即可。
15.【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婚姻自主的现象只是在一些大城市出现较多,农村则并不多见,说明C项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16.【答案】(1)人伦(亲亲、血缘)角度,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孝。
(2)认识: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排满革命。
相同:将辫子问题政治化。
(3)趋势: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
原因: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受之父母”可体现从人伦角度,倡导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等就是尽孝。(2)一问,根据材料“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认为剃发留辨就是对清王朝的归顺,“盖欲除满清之藩篱……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体现剪辨就是排满革命。共同之处:都将辫子政治化,用留辫子或剪辫子来判定是否归依或革命。
(3)根据材料“越来越丰富……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组织语言。发型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其变化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考虑。
故答案为:(1)人伦(亲亲、血缘)角度,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孝。
(2)认识: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排满革命。相同:将辫子问题政治化。
(3)趋势: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原因: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身体头发是属于父母的,不得随意损伤。清朝初期和民国时期,留辫子与剪辫子赋予一种政治意义;建国以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女性的头发发型不断地发生变化。难度适中。
17.【答案】论题: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曲折与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做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尤其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时期的相关习俗的热词:“中山 装”“票证”“绿军装”“喇叭裤”“上网、休闲装”“网购”等等可以提炼一个论题:建国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然后结合所学,说明不同时期我国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最后总结说明:随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幸福,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他论题,言之成理也可。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论题: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曲折与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做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尤其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观点论证能力,难度较大,答题时首先阅读表格提炼出主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史论结合论证自己的观点,注意观点明确,史论一致,论证清晰。
18.【答案】(1)特点:以治理传统陋俗为重点;党的领导与群众运动结合;法律法规与社会倡议结合;除旧与布新结合;整治措施全面彻底。
(2)作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任2点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管控。(答成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可知特点:以治理传统陋俗为重点;党的领导与群众运动结合;法律法规与社会倡议结合;除旧与布新结合;整治措施全面彻底。
(2)依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尚改革的作用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等。
故答案为:(1) 特点:以治理传统陋俗为重点;党的领导与群众运动结合;法律法规与社会倡议结合;除旧与布新结合;整治措施全面彻底。
(2) 作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