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20 15:03:41

内容文字预览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浙江选考)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错误,近代交通起步于鸦片战争后;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错误,交通工具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不能左右经济发展,②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交通工具的近代化,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2.(2019高一下·河北期中)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
C.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B.马代表了农业文明的生态特征,机代表了蒸汽时代的生产特征,实际上是工业文明的表现,所以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
A.马没有消失,选项表述是错误的。
C.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是重要的促进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
D.是这一变化的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现代生产方式的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机器的频繁出现体现了中国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的变化。
3.(2017高一上·平安月考)1949年开国大典,北京居民观礼时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  )
①自行车
②有轨电车
③公共汽车
④地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中国第一条地下铁路始建于1965年的北京。故排除④。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转变回答即可。
4.(2016高二上·日喀则期中)“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歌曲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北京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定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
D.徐小姐爱好很多,如读书、阅读《申报》、看北京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等
【答案】D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的北京不会出现电视,所以看北京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等就是不可能出现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服、婚纱以及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在1943年的北京是可能出现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在1943年的北京是可能出现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在1943年的北京是可能出现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2017高三上·上高月考)下列史实中哪些有可能是真的?①清末民初,中国报纸上出现征婚广告 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已经拥有自己制造的汽车 ③民国时期,西装和中山装已经完全取代长袍马褂成为中国男子的主要服饰④1949年,部分北京居民可以在家通过电视观看开国大典。(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②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开始拥有自己制造的汽车;③错误,不能说完全取代长袍马褂;④错误,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因此排除后选A.
6.“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的“文明”标准是(  )
①西式建筑林立 ②近代交通工具穿梭 ③机器工厂众多 ④互联网普及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洋楼层叠,大厦云连”,西式建筑林立,故①正确;“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近代交通工具穿梭,故②正确;“机声轧轧,声闻于天”, 机器工厂众多,故③正确;中国互联网普及出现在20世纪末,不符合时间限制,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7.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答案】A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可以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不包括的是(  )
A.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B.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
C.加强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D.促使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居住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加强了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流,而人们涌向大城市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
9.下列关于近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第一”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自办的第一家航运公司是上海轮船招商局
②中国自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③中国第一条空中航线是北京至天津航线
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南京
⑤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是冯如制成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的,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10.下表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该表反映了上海(  )
年份 人力 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 车 摩托 车 汽车 公共 汽车 有轨 电车
1889 6 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 600 0 0 0 3 459 194 3 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从无到有,都是中国交通事业近代化的结果,但汽车和公共汽车数量的增加不能说明我国近代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11.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C.通过电话了解 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信息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1920年中国民航拉开序幕;火车速度较慢,往返时间长;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但此后的发展非常缓慢。故选D项。
12.下列关于我国近代以来航空事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航空事业开始于清末
B.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民航业才真正起步
C.新中国成立后,沈阳飞机制造厂投产,民航业发展迅速
D.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业发展有限。
13.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新旧生产力与文化并存,其本质是新旧社会的转换。B项正确。
14.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火车司机坐在慈禧太后前面开车违背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而封建等级制度又阻碍了铁路等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故选B项。
15.电影《让子弹飞》中“马拉火车”的场景,在中国唐胥铁路建成通车后,的确出现过清政府认为火车的运行会破坏位于遵化东陵的风水,而让骡马充当火车头的天下奇闻,时称“马车铁路”,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维护国家主权 B.维护自身统治
C.仇视外洋事物 D.愚昧无知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清政府之所以让马拉火车,原因是怕火车运行破坏其祖宗陵墓的风水,从这一原因我们就可以看到清政府统治者的愚昧和无知,对西方先进事物没有一个彻底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本题选D。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紧扣题干现象,并且放到当时世界大环境中考虑,由现象看其本质。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8高一下·雅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左上图包含这一时期中国自建和外国修建铁路;②右上图包含货、客运专线和高铁等所有铁路;③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不在大陆中长期铁路规划之内。
比较上面两张图片,提取一项有关1949年以前和2008年中国铁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区域差异缩小,范围和密度越来越大。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铁路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是由于传统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较多,外国修建铁路主要集中于该区域;现在国家统筹安排,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因素,我国铁路向西部延伸,布局更加合理。
示例二:铁路线路出现多样化、专业化。
新中国建立以前铁路货运、客运线路没有分离,主要是受制于经济实力和战乱环境等未出现专业化铁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发展和铁路技术的更新升级,铁路线路出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新特征。
例:区域差异缩小(区域分布更为合理);铁路分布越来范围越来越广;密度越来越大;由外国修建铁路和自建铁路并行到中国自己修建;铁路运行速度越来越快;铁路技术程度越来越高等。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图片信息的基础之上,寻找第二幅图相对于第一幅图的变化所在,解题时要注意图片下的注释信息,可以从铁路的分布的角度寻找变化,据材料“右上图包含货、客运专线和高铁等所有铁路”可知,可以从铁路路线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方面加以考虑,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故答案为:
示例一:区域差异缩小,范围和密度越来越大。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铁路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是由于传统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较多,外国修建铁路主要集中于该区域;现在国家统筹安排,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因素,我国铁路向西部延伸,布局更加合理。
示例二:铁路线路出现多样化、专业化。
新中国建立以前铁路货运、客运线路没有分离,主要是受制于经济实力和战乱环境等未出现专业化铁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发展和铁路技术的更新升级,铁路线路出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新特征。
例:区域差异缩小(区域分布更为合理);铁路分布越来范围越来越广;密度越来越大;由外国修建铁路和自建铁路并行到中国自己修建;铁路运行速度越来越快;铁路技术程度越来越高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区域、注释等角度提取信息并进行比较,然后得出结论,表述成文,难度较大。
17.(2018高一下·成都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时间 状况
1949年 北京共有能使用的公共电汽车157辆,包括日本丰田客车、美国道奇车,以及捷克的“布拉格”“克罗沙”“依卡路司”和“斯柯达”等。
1957年 随着“长春一汽”的第一辆国产卡车顺利下线,北京街头的公交车才开始有了“纯中国血统”,但这些客车多是由卡车改装成的。
20世纪 60—70年代 随着一汽、重汽不断开发新车型,城市客车BK651,642,611等车型不断开发,北京公交进入以国产汽车为主的时代:70年代末,北京拥有将近3000辆公交车。
改革开放以来 1980年8月,公共交通局改为公共交通总公司。2005年1月1日,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改制更名为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进入90年代,北京街头相继出现了双层公交车和空调公交车。2001年研制成功了京华巡洋舰,车身长18米,核定载客200人,尾气排放能够达到欧III标准,是300路这样大流量线路的理想选择。
1998年1月-1999年12月,公交总公司加快推进清洁燃料工程,购置清洁燃料车2283辆。到2000年末,公交总公司清洁燃料车总数将达到5923辆,占全部公共汽车总数的78.9%,其中纯天然气公共汽车1300辆。
——摘编自张蕊《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概括北京城市公交发展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展变化的原因
【答案】特点:公交车辆不断增加;由使用外国车到使用国产车;公交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载客量增大;越来越重视环保;不断推动管理体制改革。
原因: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客流量不断增大;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环保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表格信息从“公交车辆不断增加、由使用外国车到使用国产车、公交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载客量增大以及越来越重视环保”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从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客流量不断增大、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等角度思考回答。
故答案为:
特点:公交车辆不断增加;由使用外国车到使用国产车;公交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载客量增大;越来越重视环保;不断推动管理体制改革。
原因: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客流量不断增大;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环保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得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史论结合论证自己的观点,答题时注意时间及背景。难度较大。
18.阅读下列材料:
主题一 毁路口号
19世纪末,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帖。
主题二 “马拉火车”
1878年,美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强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被讥讽为“马车铁路”。
主题三 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次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主题四 中国现代高铁
高铁网:2012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全线通车,并与广深高铁贯通,构成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京深高铁。旅客从北京到深圳只需9小时左右,比以前缩短了15小时。
请回答:
(1)对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你是如何认识的?
(2)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当时大多数官员反对修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
(3)材料二、三的“马车铁路”“奔驰打入冷宫”这些“昨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修建铁路意义的认识。
【答案】(1)一方面,毁铁路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鲜明的爱国性质;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民阶级对西方先进文明盲目排斥的落后性。
(2)列强利用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还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地方,把他们的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这些都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3)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性、落后性,仍然用迷信的所谓风水等抵制西方先进文明。
(4)修建铁路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封建等级观念;修建铁路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同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铁路修建的过程及意义的认识。第(1)问结合材料,义和团运动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注意从两方面分析。第(2)问分析铁路修建存在的弊端,结合材料分析,注意语言的概括性。第(3)问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充分体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第(4)问考查铁路修建的意义,在分析时要注重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全面分析。
【点评】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概况,(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铁路,不久就被拆除;(2)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3)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4)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浙江选考)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9高一下·河北期中)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
C.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3.(2017高一上·平安月考)1949年开国大典,北京居民观礼时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  )
①自行车
②有轨电车
③公共汽车
④地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016高二上·日喀则期中)“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歌曲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北京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定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
D.徐小姐爱好很多,如读书、阅读《申报》、看北京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等
5.(2017高三上·上高月考)下列史实中哪些有可能是真的?①清末民初,中国报纸上出现征婚广告 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已经拥有自己制造的汽车 ③民国时期,西装和中山装已经完全取代长袍马褂成为中国男子的主要服饰④1949年,部分北京居民可以在家通过电视观看开国大典。(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的“文明”标准是(  )
①西式建筑林立 ②近代交通工具穿梭 ③机器工厂众多 ④互联网普及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8.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可以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不包括的是(  )
A.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B.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
C.加强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D.促使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居住
9.下列关于近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第一”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自办的第一家航运公司是上海轮船招商局
②中国自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③中国第一条空中航线是北京至天津航线
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南京
⑤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是冯如制成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10.下表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该表反映了上海(  )
年份 人力 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 车 摩托 车 汽车 公共 汽车 有轨 电车
1889 6 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 600 0 0 0 3 459 194 3 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C.通过电话了解 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信息
12.下列关于我国近代以来航空事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航空事业开始于清末
B.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民航业才真正起步
C.新中国成立后,沈阳飞机制造厂投产,民航业发展迅速
D.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13.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14.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15.电影《让子弹飞》中“马拉火车”的场景,在中国唐胥铁路建成通车后,的确出现过清政府认为火车的运行会破坏位于遵化东陵的风水,而让骡马充当火车头的天下奇闻,时称“马车铁路”,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维护国家主权 B.维护自身统治
C.仇视外洋事物 D.愚昧无知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8高一下·雅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左上图包含这一时期中国自建和外国修建铁路;②右上图包含货、客运专线和高铁等所有铁路;③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不在大陆中长期铁路规划之内。
比较上面两张图片,提取一项有关1949年以前和2008年中国铁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7.(2018高一下·成都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时间 状况
1949年 北京共有能使用的公共电汽车157辆,包括日本丰田客车、美国道奇车,以及捷克的“布拉格”“克罗沙”“依卡路司”和“斯柯达”等。
1957年 随着“长春一汽”的第一辆国产卡车顺利下线,北京街头的公交车才开始有了“纯中国血统”,但这些客车多是由卡车改装成的。
20世纪 60—70年代 随着一汽、重汽不断开发新车型,城市客车BK651,642,611等车型不断开发,北京公交进入以国产汽车为主的时代:70年代末,北京拥有将近3000辆公交车。
改革开放以来 1980年8月,公共交通局改为公共交通总公司。2005年1月1日,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改制更名为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进入90年代,北京街头相继出现了双层公交车和空调公交车。2001年研制成功了京华巡洋舰,车身长18米,核定载客200人,尾气排放能够达到欧III标准,是300路这样大流量线路的理想选择。
1998年1月-1999年12月,公交总公司加快推进清洁燃料工程,购置清洁燃料车2283辆。到2000年末,公交总公司清洁燃料车总数将达到5923辆,占全部公共汽车总数的78.9%,其中纯天然气公共汽车1300辆。
——摘编自张蕊《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概括北京城市公交发展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展变化的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
主题一 毁路口号
19世纪末,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帖。
主题二 “马拉火车”
1878年,美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强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被讥讽为“马车铁路”。
主题三 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次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主题四 中国现代高铁
高铁网:2012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全线通车,并与广深高铁贯通,构成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京深高铁。旅客从北京到深圳只需9小时左右,比以前缩短了15小时。
请回答:
(1)对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你是如何认识的?
(2)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当时大多数官员反对修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
(3)材料二、三的“马车铁路”“奔驰打入冷宫”这些“昨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修建铁路意义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错误,近代交通起步于鸦片战争后;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错误,交通工具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不能左右经济发展,②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交通工具的近代化,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2.【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B.马代表了农业文明的生态特征,机代表了蒸汽时代的生产特征,实际上是工业文明的表现,所以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
A.马没有消失,选项表述是错误的。
C.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是重要的促进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
D.是这一变化的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现代生产方式的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机器的频繁出现体现了中国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的变化。
3.【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中国第一条地下铁路始建于1965年的北京。故排除④。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转变回答即可。
4.【答案】D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的北京不会出现电视,所以看北京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等就是不可能出现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服、婚纱以及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在1943年的北京是可能出现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在1943年的北京是可能出现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在1943年的北京是可能出现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答案】A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②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开始拥有自己制造的汽车;③错误,不能说完全取代长袍马褂;④错误,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因此排除后选A.
6.【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洋楼层叠,大厦云连”,西式建筑林立,故①正确;“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近代交通工具穿梭,故②正确;“机声轧轧,声闻于天”, 机器工厂众多,故③正确;中国互联网普及出现在20世纪末,不符合时间限制,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7.【答案】A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加强了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流,而人们涌向大城市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
9.【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的,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10.【答案】A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从无到有,都是中国交通事业近代化的结果,但汽车和公共汽车数量的增加不能说明我国近代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11.【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1920年中国民航拉开序幕;火车速度较慢,往返时间长;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但此后的发展非常缓慢。故选D项。
12.【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业发展有限。
13.【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新旧生产力与文化并存,其本质是新旧社会的转换。B项正确。
14.【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火车司机坐在慈禧太后前面开车违背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而封建等级制度又阻碍了铁路等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故选B项。
15.【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清政府之所以让马拉火车,原因是怕火车运行破坏其祖宗陵墓的风水,从这一原因我们就可以看到清政府统治者的愚昧和无知,对西方先进事物没有一个彻底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本题选D。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紧扣题干现象,并且放到当时世界大环境中考虑,由现象看其本质。
16.【答案】示例一:区域差异缩小,范围和密度越来越大。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铁路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是由于传统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较多,外国修建铁路主要集中于该区域;现在国家统筹安排,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因素,我国铁路向西部延伸,布局更加合理。
示例二:铁路线路出现多样化、专业化。
新中国建立以前铁路货运、客运线路没有分离,主要是受制于经济实力和战乱环境等未出现专业化铁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发展和铁路技术的更新升级,铁路线路出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新特征。
例:区域差异缩小(区域分布更为合理);铁路分布越来范围越来越广;密度越来越大;由外国修建铁路和自建铁路并行到中国自己修建;铁路运行速度越来越快;铁路技术程度越来越高等。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图片信息的基础之上,寻找第二幅图相对于第一幅图的变化所在,解题时要注意图片下的注释信息,可以从铁路的分布的角度寻找变化,据材料“右上图包含货、客运专线和高铁等所有铁路”可知,可以从铁路路线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方面加以考虑,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故答案为:
示例一:区域差异缩小,范围和密度越来越大。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铁路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是由于传统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较多,外国修建铁路主要集中于该区域;现在国家统筹安排,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因素,我国铁路向西部延伸,布局更加合理。
示例二:铁路线路出现多样化、专业化。
新中国建立以前铁路货运、客运线路没有分离,主要是受制于经济实力和战乱环境等未出现专业化铁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发展和铁路技术的更新升级,铁路线路出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新特征。
例:区域差异缩小(区域分布更为合理);铁路分布越来范围越来越广;密度越来越大;由外国修建铁路和自建铁路并行到中国自己修建;铁路运行速度越来越快;铁路技术程度越来越高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区域、注释等角度提取信息并进行比较,然后得出结论,表述成文,难度较大。
17.【答案】特点:公交车辆不断增加;由使用外国车到使用国产车;公交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载客量增大;越来越重视环保;不断推动管理体制改革。
原因: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客流量不断增大;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环保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表格信息从“公交车辆不断增加、由使用外国车到使用国产车、公交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载客量增大以及越来越重视环保”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从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客流量不断增大、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等角度思考回答。
故答案为:
特点:公交车辆不断增加;由使用外国车到使用国产车;公交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载客量增大;越来越重视环保;不断推动管理体制改革。
原因: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客流量不断增大;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环保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得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史论结合论证自己的观点,答题时注意时间及背景。难度较大。
18.【答案】(1)一方面,毁铁路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鲜明的爱国性质;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民阶级对西方先进文明盲目排斥的落后性。
(2)列强利用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还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地方,把他们的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这些都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3)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性、落后性,仍然用迷信的所谓风水等抵制西方先进文明。
(4)修建铁路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封建等级观念;修建铁路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同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铁路修建的过程及意义的认识。第(1)问结合材料,义和团运动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注意从两方面分析。第(2)问分析铁路修建存在的弊端,结合材料分析,注意语言的概括性。第(3)问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充分体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第(4)问考查铁路修建的意义,在分析时要注重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全面分析。
【点评】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概况,(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铁路,不久就被拆除;(2)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3)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4)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