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 四年级下册 2.2点亮小灯泡 教案(记录单+素材+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 四年级下册 2.2点亮小灯泡 教案(记录单+素材+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6-10 13:24:03

文档简介

爱迪生是个非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1878年,他下定决心研制电灯,可是做了许多次实验都没成功,别人都嘲笑他在做白日梦,面对他人的质疑和不理想的实验结果,爱迪生默默无闻的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在尝试了六千多次实验,试用了接近1600种材料后,终于研制出了能连续点亮45小时的电灯,经过继续改进,电灯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照明工具。检测哪些连接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第_____小组
要求 亮的打“√”,不亮的打“×”
序号
实测
思考与 交流 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电流是怎样流的?点亮小灯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电和我们的生活》这一课题开始,整理已有的电的知识,并引发出关于电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学生真正研究电是从《点亮我的小灯泡》这一课开始的,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并且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激发探究电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拉开序幕。本课的教学目的初步构建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并且只有电流流过灯丝小灯泡才会发光的概念,并敢于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第二部分探索小灯泡的结构以及如何让它亮起来,第三部分展示研讨亮起来的小灯泡电流的流动路线,即初步建立电路概念。
学情分析:
点亮小灯泡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有的学生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有的学生根本不会点亮小灯泡,他们不知道电路是一个回路。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很重要的,当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去点亮小灯泡。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将点亮小灯泡的原理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电路
【教学难点】分析点亮小灯泡的连接相同之处
学具准备:1 只小灯泡,1 节 1.5v 的干电池,1 根导线,记录单(预测、实验),水槽,桌牌、铅笔。
教具准备:板书。
课前谈话:
实小四(7)班的同学们大家好,自我介绍下,我姓汤,来自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中心小学,柳城是个很美的地方,欢迎同学们到柳城来玩。今天,汤老师将和同学们合作上一节科学课,在课堂上,如果同学们有需要可以举手,汤老师很愿意为同学们服务。
我也先认识一下同学们,各小组组长请起立认识一下。组长注意一下,每个活动开始时要从材料盒中拿取相应的材料分发给组员。
为在本节课上有更多的收获,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看到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开始上课吧。
教学过程:
科学史导入(2分钟)
同学们,这是什么?你知道它是谁发明出来的吗 我们请XXX和同学们分享一下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爱迪生是个非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1878年,他下定决心研制电灯,可是做了许多次实验都没成功,别人都嘲笑他在做白日梦,面对他人的质疑和不理想的实验结果,爱迪生默默无闻的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在尝试了六千多次实验,试用了接近1600种材料后,终于研制出了能连续点亮45小时的电灯,经过继续改进,电灯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照明工具。
在爱迪生的艰辛研制下,电灯照亮了整个世界,它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就用这种精神来尝试《点亮小灯泡》(板书)
认识点亮小灯泡的材料(5分钟)
1.我们先通过一份科学资料来认识一下小灯泡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作用。同学们独立阅读完第一部分资料后,完成下面的两个习题。活动时间是3分钟,组长在材料盒中拿取资料分发给组员。
2.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做完了,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习题答案。(分享完之后问一下同学们,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板贴小灯泡的结构)
都正确了,如果有不是这个答案的改一下,掌声送给他。
3.想要点亮小灯泡,还需要——干电池和导线。
我们使用的干电池电压是1.5伏,这个电压小于36V,对人体是安全的,可以用手充分接触。干电池金属铜帽端,也就是有凸起的一端是正极(用符号“+”表示),另一端锌壳是负极(用符号“-”表示)。
导线由橡胶皮和金属丝组成,导线中负责导电的是金属丝。
点亮小灯泡
预测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8分钟)
(1)认识了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材料。如果现在给你一个小灯泡、一个电池和一根导线,你觉得怎样连接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生:……)
这样,小组共同讨论一下,将你们觉得可能点亮的连接方式画在卡片没有做过标记的一面,卡片统一竖着画,小灯泡、电池已经给同学们准备好了,直接粘贴在卡片上,导线用记号画上就好。
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内每张卡片画的连接方式不重复
音乐响起,整理材料
(2)这是一个小组同学画的连接方式。(活动过程贴)
其他小组还有和他们不一样的连接方式吗 请你将不同的连接方式也贴上。
看一看,这些连接方式里有重复的吗?
(金属壳可以导电,因此金属壳和金属壳上的连接点是一起的。
我们对这些连接方式编编号
检测连接能否点亮小灯泡(10分钟)
接下来,我们来检测一下这些连接是否都能点亮小灯泡。开始实验时,各
小组会拿到一段导线、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
检测时,记录员在记录单序号一行先写上你们将检测的序号,实验检测后,会亮的连接在实测栏打“√”,不亮的打“×”。
都检测完后思考并完成后面的两个问题。
(2)温馨提醒:
如果导线或电池出现很烫的现象,请及时让导线离开电池。
(3)现在小组分工,组长拿材料开始检测。
研讨(10分钟)
看到很多小组已经将X种连接方式都检测完了,哪个组愿意上来将检测会亮的连接放这边,不会亮的放这边,两位同学上来,一人报,一人移。
你们的检测结果和这个组的一样吗?
(这几种连接方式有异议,我们来重新检测一下,请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操作)
(2)①我们看这些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有什么共同点呢?
两个连接点都连进去,电池的正负极都连进去。
电池的正负极和两个连接点相连,我们简称两极连两点。
板书:两极连两点
②小灯泡被点亮,说明有电流流过小灯泡的灯丝(板书:电流→灯丝),那在这样的连接里,你觉得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电流流动的动画。
谁能来说一说电流是怎么流的?
——电从电池的正极出发,从一个连接点流进灯丝,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回电池的负极,这样就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板书:闭合回路)。有电流流过灯丝小灯泡就被点亮了。
谁能来说说这个能点亮小灯泡的电路电流是怎么流的呢?
④刚才在巡视的过程中,听到有好几个小组在尝试这些不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时有重大的发现。谁想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感受。
像X号连接这样导线两端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导线、电池会发热发烫,这种连接方式叫做短路。(板书:导线两端连电池两极 短路)
短路时,除了导线、电池发热发烫,电也会很快消耗完,严重时甚至会爆炸,因此,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
(这些不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里还有没有短路的连接呢?谁能把它们放一起。)
④再来看一看,剩下来的这些不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又有什么共同点?
电池的正极或负极只有一端连进去,电路没有接通。
像这种某个地方断开,电流不能从正极出发流回负极的电路称为断路。
板书:断路
短路和断路都不能点亮小灯泡。
四、拓展(5分钟)
1.判断电路连接能否点亮小灯泡
电脑屏显示了4种电路连接,请同学们判断这些连接能否点亮小灯泡,能的在括号里打钩,不能的打叉。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判断,其他同学看科学资料背面进行判断。
2.手电筒点亮的原理
我们课堂上使用的小灯泡常用在手电筒中,课后同学们回家研究一下手电筒里的小灯泡是怎样被点亮的?
五、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自我反思:
1.PPT和教案没有对应着熟悉过,导致课堂PPT出现了问题,什么时间点什么PPT要提前预想好。
2.教学环节要提前熟悉,每个大环节与大环节内的小环节提前熟悉好,然后再思考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对环节熟悉才能更好的应对生成性的资源。例如本课中的学生两条线的连接应对。
3.注重感觉的营造,课堂的设计要给学生一种感觉,就是我是在探索中逐渐进步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中有怎样的体验。
4.教学语言指向性明确,让学生知道要怎么做,学生才能沿着课堂方向进行探索。
江特评课:
优点:
1. 科学阅读加阅读后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小灯泡的构造及各部分
的作用。
2. 提问清晰,指向性明确
(1)小灯泡的结构和功能,电池和导线
(2)猜测怎样连接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3)电流的流向
(4)电路能否点亮小灯泡判断
建议:
1. 板书。板贴长度要一样,美观一些。
2. 教学语言要准确。短路的特点应该是导线两端直接连电池两极。
3. 猜想环节出现的问题,教师提醒了用一根导线连接,学生还是画出很多两根导线连接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的应对:
(1)活动前提醒一根导线
(2)检测就用两根导线进行连接
(3)研讨总结过后回头看两根导线能否点亮
两根导线和重复的连接是学生的劳动成果,也是课堂的生成资源,也是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如果不去使用它是对资源的浪费,学生没有在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就容易模糊。
教学是在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此,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再通过课堂教学,让教师和学生看到学生经历本节课后的进步。也就是最近发展区。
4. 对本节课的教学另外的思路
先尝试(会亮、不会亮)→画出连接方式→分析点亮原因→资料阅读小灯泡的构造→重新尝试点亮小灯泡
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失败到成功,从成功到更成功。
用沉的材料来造船
优点:STEM理念、工程设计理念应用
建议:
1. 用一种材料,橡皮泥,铝箔纸放到课后自己进行研究。
2. 1次,一块橡皮泥
1次,一块橡皮泥
1次,一块橡皮泥
每次都是新的橡皮泥体现技术的改进。
组内、组间都能进行对比。然后让最好的拿来展示,向同学们介绍。
把一个问题,一种材料研究透了,再去研究另外的材料
深入研究优于蜻蜓点水。点亮小灯泡
独立阅读 完成习题
小灯泡由灯丝、金属架、连接点、玻璃泡四部分组成,作用如下:
灯丝:小灯泡中能发光的部分。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丝,通电后能发光、发热。
金属架:将灯丝架起来的部分,固定灯丝的同时能够将电流导入灯丝。
连接点:在金属架的外部安装了一个能够导电,带有螺纹的金属壳,金属壳侧面和下端各有一个凸起的连接点。因金属壳可以导电,可以把金属壳侧面看成是一个连接点。两个连接点,一个连电池正极,一个连电池负极。
玻璃泡:玻璃罩子是玻璃泡,它能保护灯丝,玻璃泡里充有氮气、氩气等气体,用于延长灯丝的寿命。
1.小灯泡由 、 、 、 四部分组成。
2.将小灯泡的结构与作用连一连:
小灯泡中能发光的部分
连电池正负极
保护灯丝
将灯丝架起来、将电流导入灯丝
二、拓展训练
判断以下电路连接能否点亮小灯泡,能点亮打“√”,不能点亮打“×”。
(1)( ) (2)( )
(3)( ) (4)( )
玻璃泡
灯丝
金属架
连接,点
连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