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
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时2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目标定位·明考向
主干梳理·理思路
考点探究·释难点
典例研析·立标杆
目标定位·明考向
素养考向 概念聚焦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2.结合史料,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义仓;“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谥号、庙号、年号;藩镇割据;“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____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_____。____年,隋灭___,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统一。
2.隋的建设
(1)广设_____: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_____。
581
长安
589
陈
仓库
义仓
(2)兴建洛阳城:_______兴建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_____、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_____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概念阐释〕
义仓: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民面对饥荒时的自救能力较弱。义仓是一种民间出资、民间管理的自救性质的仓储形式,对古代的赈灾救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隋炀帝
统一
城市
3.隋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大举征伐_____。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李渊趁机起兵。
(2)灭亡:____年,隋炀帝被杀死,隋朝灭亡。
高丽
618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在_____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朝统一全国。
2.唐朝前期的统治
(1)“贞观之治”
①原因:李世民继位后吸取隋亡的教训,_________,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表现: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长安
轻徭薄赋
(2)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当权期间,唐朝_________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
①原因:_______选贤任能,改革_____,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表现:唐玄宗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特别提示]唐朝的唐三彩是陶不是瓷。
社会经济
唐玄宗
吏治
3.唐朝时的民族交融
(1)概况
民族 概况 结果
与 突 厥 东 突 厥 ①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唐朝 ②贞观年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_____,东突厥汗国灭亡 ③682年,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了后突厥汗国政权。 ①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_______”
②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从此,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 突 厥 ①_______联合_____灭西突厥 ②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与___________,统辖天山南北 可汗
唐高宗
回纥
天可汗
北庭都护府
民族 概况 结果
与回纥 ①唐高宗时援助唐军灭西突厥 ②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_________ 后来回纥改名为_____。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内迁回鹘人后发展为维吾尔族
与吐蕃 ①唐太宗时:_________入藏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 ①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唐蕃会盟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与靺鞨 _______统治时期,封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首领_______为渤海郡王 加强了对东北的统治
怀仁可汗
回鹘
文成公主
唐玄宗
大祚荣
(2)意义: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_________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边疆地区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背景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统治腐败。
②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经过:____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史称“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
(3)影响:唐朝_________被削弱;边防空虚,边境告急;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_________的局面。
755
中央集权
藩镇割据
2.黄巢起义:唐朝后期,_________和朋党之争加剧。875年,黄巢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唐朝灭亡:907年,降唐的黄巢起义军将领_____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4.五代十国
(1)五代:907年起,黄河流域先后经历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_五个短命王朝,合称“五代”。
宦官专权
朱温
后周
(2)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_____、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_____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3)后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_____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吴越
山西
北宋
〔图解历史〕
唐朝的兴衰
考点探究·释难点
[史料一]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在贞观时期的治国理念中始终以民本思想为主导,制定国家的方针政策,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盛世。
——《“贞观之治”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启示》
主题
运用“唯物史观”理解隋唐盛世
[史料二]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
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问题](1)史料一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意图何在?
(2)根据史料二,指出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提示](1)唐太宗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图
在于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
[拓展]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隋唐盛世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善于用人,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客观上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④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⑤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达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⑥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大规模兴修水利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2)隋亡唐兴对当今大国治理的启示
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②国家要强盛,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③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应重视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
④应根据形势需要从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政策。
典例研析·立标杆
1.(2021·山东高考·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B
[解析] 图中主要产粮区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长江下游地区,还有黄河中游的一些地方,但是主要分布在黄淮流域,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有南移的迹象,而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之后,故选B项;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西北地区是主要产粮区,这与示意图的分布不一致,排除A项;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主要产粮区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C项;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稳定在南方,主要产粮区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D项。
2.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该诗解读正确的是
( )
A.指出了隋朝灭亡的根源
B.蕴含了历史的鉴戒价值
C.否定了隋炀帝的历史功绩
D.说明了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B
[解析] 皮日休认为隋朝修建大运河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是对于后世而言,隋朝修筑大运河的功劳不亚于大禹治水,可见皮日休对于大运河的评价带有历史的鉴戒价值,B项正确;隋朝灭亡的根源是暴政,排除A项;皮日休肯定了隋炀帝修筑大运河的功绩,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排除。
3.(2021·湖南适应性考试)如图反映唐代 ( )
A.货币体系多元 B.中外经济贸易繁荣
C.朝贡贸易发达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解析] 从唐代墓葬出土的波斯、阿拉伯、东罗马金银币图可以看出,唐朝与外部的经贸往来频繁,才会出现这么多种类的外币,故B项正确;出土的不是唐朝本土的货币,不能体现多元,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朝贡贸易,也与“重农抑商”政策松弛无关,排除C、D两项。
4.(2021·湖南高考·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A
[解析] 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员薪俸降低,故C项和材料无关;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故D项错误。
5.近代以来,唐代钱币在新疆多地发现。1992年,在新疆库车附近的新和县,又发掘出大批唐代钱币,样式如图所示。这表明唐代
( )
A.货币使用尚未统一 B.西域与中原贸易频繁
C.丝绸之路从未中断 D.政府已有效管辖西域
B
[解析] 在新疆地区发现大批唐代的钱币,说明唐代时期新疆地区与内地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大量唐代钱币才能流入新疆,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疆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货币使用是否统一无关,排除A项;仅根据钱币不能说明丝绸之路是否中断,更不能说明政府已经有效管辖西域,排除C、D两项。
6.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D
[解析] 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制约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