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模块总结
网络构建
阶段特征
拓展深化
网络构建
阶段特征
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繁荣
1.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相对统一;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度,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
2.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贸易繁荣;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使用纸币。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3.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儒学思辨化,理学产生;文化世俗化,宋词和风俗画、元曲流行。
4.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5.对外关系上:北方地区对外陆路贸易受阻;南方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拓展深化
一、宋朝社会平民阶层的崛起
魏晋以来的士族势力逐渐衰落,隋唐时期,士族势力进一步退出历史舞台,两宋时期,平民阶层崛起,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1.官僚集团的平民化趋势:两宋时期,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使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大量平民阶层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集团,凭借家世入仕的官僚越来越少。
2.地方乡绅的平民化趋势:两宋时期,乡绅的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魏晋时期拥有庞大资产和政治特权的士族衰落,地方乡绅大部分是由拥有科举功名或者退休的官员组成,他们的地位更多的是因为其科举功名或者德高望重,并无政治特权。
3.经济关系的非特权化趋势: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和魏晋时期的士族都控制着大量依附人口。到两宋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特权地主被庶族地主取代,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非特权地主成为地主阶层的主体。
4.儒学思想的世俗化趋势:两汉时期的儒学是士人的特权,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儒学士人投身儒学的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儒学对平民的影响越来越大。
5.文化艺术的平民化趋势: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两宋时期文化艺术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深刻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世俗文化逐渐成为文化艺术的主流。
二、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
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宋朝时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时汉族文人进取无望,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文学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
文化 科技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