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模块总结
网络构建
阶段特征
拓展深化
网络构建
阶段特征
1.总体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以前)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2.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3.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封建政府实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4.思想:传统文化禁锢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文艺大众化、世俗化。传统科技步入总结阶段。
5.民族关系上:明清政府注意发展民族之间的往来,平定了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辽阔的国家版图最终确定,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清朝基本定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6.对外关系: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对外政策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影响了中国社会转型,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拓展深化
一、明清时期的中西对比
中国 西方
经济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外交 “海禁”和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中国 西方
思想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科技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二、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新气象
1.表现
旧传统 新气象
政治 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经济 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旧传统 新气象
文化 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 “西学东渐”开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对外 关系 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
2.制约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变的因素
(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及资本转化的进程。
(3)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