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5单元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5单元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3 10:5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目标定位·明考向
主干梳理·理思路
考点探究·释难点
典例研析·立标杆
目标定位·明考向
素养考向 概念聚焦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从“唯物史 观”角度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解读,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3.列举19世纪60年代以后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北伐、西征、天京事变、《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洋务新政、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早期现代化;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台湾人民反抗日军占领斗争;“三国干涉还辽”;瓜分中国的狂潮
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的激化。
(2)理论准备:洪秀全在多次科举考试落第后极端失望,提出了___________的主张。
(3)组织准备: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号召民众加入_________,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拜上帝”
拜上帝会
〔概念阐释〕
拜上帝会:拜上帝会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诉求而创立的宗教,对广大劳动人民有很大的号召力。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其成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2.过程
(1)金田起义:_____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_______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定都天京:_____年,太平军沿长江东下,经九江、安庆,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3)军事全盛:太平军_____、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
1851
金田村
1853
北伐
(4)由盛转衰——天京变乱:_____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5)重建核心:_______、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_______统率的湘军。
(6)运动失败:_____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56
洪仁玕
曾国藩
1864
3.政治纲领
阶段 前期 后期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内容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农民追求_____________的理想 提出新的______________。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结果 战争环境下,未能实施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社会财富平均
社会经济政策
4.失败原因
(1)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_________的指导,没有_________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近代中国史上的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科学理论
先进阶级
6.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_______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特别提示]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的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
清王朝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1)太平天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
(2)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_________。
2.目的: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发动了“_____”“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
3.代表人物:主要有_____、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船坚炮利
求强
奕?
4.内容
(1)为了自强,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如________________、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2)为了_____,开办了一批_________的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_________等。
(3)兴办近代教育:洋务派创办了培养_____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4)筹划近代海防:建成了以_________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求富
官督商办
开平煤矿
翻译
北洋舰队
5.评价
(1)积极作用: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_____________,是中国早期_______的尝试。
(2)局限性:未能达到以洋务新政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3)失败的必然性: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修补,其失败是必然的。
机器生产技术
现代化
〔概念阐释〕
(1)官督商办: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发展近代新式工矿企业的重要经济形式之一。即由商人出资,政府委派官员来管理。洋务派早期创设的民用企业大都采用这种形式。但官督商办企业名义上商办实则官营的性质,最终导致了它的失败。
(2)现代化:也叫近代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思想上的文明化、理性化。洋务企业采用机器生产,这是其不同于古代官营手工业的主要表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
[特别提示]洋务新政的指导思想和性质
(1)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性质: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西北边疆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
(1)起因: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中央政府,形成内乱局面。
(2)危机加剧
①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_______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②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阿古柏
(3)危机解决
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_______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②_____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西南、东南边疆危机——中法战争
(1)背景: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_____,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左宗棠
1884
越南
(2)过程
①开始:中法战争于1883年底打响,1884年8月,法军偷袭_________,炮毁福州造船厂。
②镇南关大捷:1885年3月,清军在_______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法国内阁因此倒台。这时,清廷下达停战令。
(3)结果: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_____________,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___,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马尾军港
冯子材
《越南条款》

3.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通过_________壮大了国力,力图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②直接原因:_____年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明治维新
1894
(2)过程
①丰岛海战:1894年7月,日本在牙山口外_____偷袭清朝运兵船。8月,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②平壤战役:1894年9月,清军在_____大败。
③黄海海战: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北洋舰队也在作战中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_________”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占领山东半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___________,北洋舰队覆灭。
丰岛
平壤
避战保船
威海卫军港
(3)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____________,承认____独立。
主要内容 影响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损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2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__________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
朝鲜
设厂制造
(4)影响
①《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渊。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_________的破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务运动
〔概念阐释〕
(1)商品输出:列强主要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借此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经济侵略主要是商品输出。
(2)资本输出:指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和办厂权等。《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经济侵略主要是资本输出。
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概况:1895年5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_______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2)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刘永福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_________,但向清政府索取_________两白银“赎辽费”。
2.清政府向欧洲大借款:为了在三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三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
辽东半岛
3 000 万
3.划分势力范围: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_______,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4.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_____和工矿利权。
租借地
铁路
〔概念阐释〕
(1)租界: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划定由他们永久或长期占用的地域。列强在租界内设立司法、审判、警察、监狱、市政管理机关和税收机关等殖民统治机构,使租界变成“国中之国”。
(2)租借地:指帝国主义列强出于军事目的,强行向软弱的清政府租借的大片战略要地,多数附有军事设施。
(3)势力范围:是指列强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其享有独占的特殊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考点探究·释难点
[史料一]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
主题一
从“历史解释”“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
[提示1]依据:《资政新篇》提出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事业。
未能成功的原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环境紧张;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拓展]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与局限
(1)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少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②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地方政权出现了自立的倾向,汉族官僚的地位不断上升,清朝统治集团的内部格局出现变化。
③《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
④催生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局限
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③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史料二]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使历史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三]梁启超说:“李鸿章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主题二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问题2]根据史料二、三评价洋务运动。
[提示2]进步性: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局限性: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拓展]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经济上: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民用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2)政治上: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促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方式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开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6)思想上:洋务运动有力冲击了“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等思想观念,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史料四]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蚕食中国边疆领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沙俄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德国首开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修筑铁路、开矿的特权的恶例;英国强租威海卫和九龙半岛;法国强租广州湾;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黄凤志《中国外交史》
主题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史料五]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
——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
[问题3]据史料四,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据史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提示3]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国加快对中国侵略步伐;中国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
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付出的代价巨大;民族危机意识进一步觉醒;开始寻求政治变革;“天朝上国”的迷梦破碎;(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朝贡体系瓦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拓展]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影响
(1)列强侵华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特征,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列强侵华格局发生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前,主要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后,日本在华侵略势力迅速发展,取得了与欧美列强同等的地位,跻身侵华强国的行列。
(3)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经济结构变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5)阶级关系变动:甲午中日战争后,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发展,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6)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从技术层面拓展到制度层面。
(7)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大国形象彻底扫地。此后,列强看到了中国的软弱可欺,便趁火打劫,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瓜分势力范围,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典例研析·立标杆
1.(2021·全国高考甲卷·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A
[解析] 1861年,慈禧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说明慈禧主张和英法议和;“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说明英国有勾结清政府的意图。由此可知,当时的太平天国面临中外联合勾结的严峻形势,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顽固派地位得到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外交体制变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21·山东高考·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B
[解析]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是由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的,而从“维新”代替“洋务”则是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后,洋务运动未能解决民族危机的产物,革命取代改良则是改良未能挽救民族危机的结果,所以这些变化都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故选B项;“西学东渐”的深入为解决民族危机提供了可能,并不属于变化的必要条件,排除A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所以与其发展没有关系,排除C项;上述变化主要是由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的,思想解放只是其可能性条件,排除D项。
3.(2020·全国高考Ⅲ卷·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 )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D
[解析] 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李鸿章强调,必须建立自己的航运公司,由中国自己的商业组织,筹备保险等业务,对抗外商侵夺,表明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A项错误;李鸿章的个人主张不能说明“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B项错误;李鸿章主张“华商自立公司”,并没有改变洋务派“求富以自强”方针,C项错误。
4.(2020·全国高考Ⅰ卷·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
表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C
[解析] 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和技术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应用科学和技术与近代企业的兴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才会有很多人提问相关的问题,故C项正确;从材料来看,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被抑制,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维新的主张,且此时只是早期维新思想出现,并没有往深入发展,排除B项;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
5.(2020·江苏高考·7)《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解析] 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倭人(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大屠杀,在威海卫围攻北洋舰队,与此报道有关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择C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没有提出“割地之请”,排除D项。
6.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C
[解析] 材料信息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中日战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