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模块总结课件 (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模块总结课件 (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3 11:4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模块总结
网络构建
阶段特征
拓展深化
网络构建
阶段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1901—1919年)
1.政治上
(1)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加深。
(2)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
(3)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和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集团的黑暗统治时期。革命派为了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护法运动。
(4)辛亥革命以后,无产阶级成长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5)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2.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经济领域的主要思潮。
3.思想文化上
(1)20世纪初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
(2)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促使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即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思想道德。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拓展深化
一、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的探索
1.探索历程
派别 背景 阶级属性 主张 结果 影响
抵抗派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惊醒 地主 阶级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未实践 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太平 天国 鸦片战争后,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农民 阶级 有田同耕,平均分配;以法治国;平等外交 过于理想,与现实环境不符,未能实现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其主张影响后世
派别 背景 阶级 属性 主张 结果 影响
洋务派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地主 阶级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创办了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其破产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维新派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资产 阶级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 1898年,戊戌变法,但遭到顽固势力阻挠,失败 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派别 背景 阶级属性 主张 结果 影响
革命派 变法改良运动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资产 阶级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激进派 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受到专制和愚昧束缚 资产 阶级 民主、 科学 新文化 运动 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推动了思想解放
2.主要特点
(1)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一致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出发点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连。
(3)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学器物到学政治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
(4)继承性:各政治派别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5)曲折性: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反动势力的强大。
二、民国初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孕育时期
阶级 基础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阶级基础
思想 基础 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思想条件
国际 环境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救国方案,“以俄为师”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志士的一种选择
群众 基础 民国初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普通民众第一次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群众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