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第22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第22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3 11:5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第八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奋斗史
第22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目标定位·明考向
主干梳理·理思路
考点探究·释难点
典例研析·立标杆
目标定位·明考向
素养考向 概念聚焦
1.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和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举措,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3.了解1953—1956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变革概况,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新中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共同纲领》、新政协会议;剿匪镇反、土地改革、“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抗美援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求同存
异”方针;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五年计划、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政体、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过程
(1)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____开幕。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_________的作用。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新中国正式成立。
北平
临时宪法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结束了_________、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___________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帝国主义
新民主主义
〔概念阐释〕
(1)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学思想,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即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剿匪镇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肃清国民党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的残余军队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
(1)背景: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_________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3)意义:农民从_____________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_______扫除了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少数民族
封建土地制度
工业化
3.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
(1)背景: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目的: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3)措施
①党和政府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_________”和“米棉之战”。
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银元之战
(4)意义
①到_____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新中国成立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1950
4.抗美援朝
(1)背景
①_____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③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
(2)经过: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_____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0
1953
(3)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_________。
②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___________,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国际地位
民族凝聚力
〔概念阐释〕
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成就
(1)方针:“_______”、“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成就:先后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3)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同时,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①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
②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特点:_____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2)成就:_________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1954
印度支那
4.参加万隆会议
(1)时间、特点: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___参加的国际会议。
(2)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_________”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3)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西方殖民国家
求同存异
〔概念阐释〕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长期坚持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是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屈辱外交”“跪拜外交”而言;和平外交是相对于西方的武力外交、霸权主义外交而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新中国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
(2)“求同存异”:“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3)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二战前为法国的殖民地。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把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二战结束后,印度支那半岛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人民开展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措施: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工业化
(2)成就
①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_______________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②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生产资料公有制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1)颁布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_________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确立三大制度:根本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革命
〔图解历史〕
三大改造
〔概念阐释〕
1.国体(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我国封建社会的国体是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2.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是由国体和国情决定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政体是君主专制,近代西方的政体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3.人民民主原则:由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有权监督并依法撤换不称职的人大代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本级的政府,政府必须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一切国家机关都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接受群众的监督,为人民服务。
4.社会主义原则: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同时又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提供有力的保障。
考点探究·释难点
[史料一]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主题
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史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史料三]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苏联援助的到来,帮助中共高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上取得了共识。一方面,朝鲜战争改变了斯大林对中共的态度,更愿意慷慨地帮助中国实现自己的工业化计划。另一方面,朝鲜战争使中共领导人对于加强国防力量产生了紧迫感。……工业化从何处起步,是一个“苦苦思索”的问题。各有关部门提出过不同的设想,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最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可见,最终确定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在党内高层是经过认真讨论的。
——摘自萧冬连《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改编
[问题](1)据史料一,解读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发生的变化。
(2)根据史料二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3)阅读史料三,概括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并简析“一五”完成的重要意义。
[提示](1)变化:1949—1952年,我国采取没收官僚资本、接管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等措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把民族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使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恢复发展;1953—1956年,又通过和平赎买等形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3)特点:在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制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苏联给予极大的援助。
意义:加强了国防力量;标志着新中国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初步建立了工业化体系;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拓展]全面认识“一五”计划
(1)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典例研析·立标杆
1.(2020·海南·12)下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
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
项目 1949 1950 1951 1952 指数 指数 指数 指数
农民净货币 收入(亿元) 68.5 100.0 87.4 127.6 111.4 162.6 127.9 186.7
人均净货币 收入(亿元) 14.9 100.0 18.7 125.5 23.6 158.4 26.8 179.8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C.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
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从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显著上升,这主要和当时农村生产力解放有关,即土地改革的开展,C项正确;“一五”计划时间是在1953年到1957年,A项排除;B、D两项是在1956年,排除。
2.(2019·全国高考Ⅲ卷·31)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项符合题意。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A项排除。1956年底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项排除。“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C项排除。
3.(2019·江苏高考·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只是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初步完成”这一表述错误,A项排除。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C项排除。“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会导致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D项排除。
4.(2019·全国高考Ⅰ卷·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D
[解析] 由时间“1954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俄文书刊借阅书增加显著,故选D项;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我国,我国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开始于19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由我国借阅苏联书刊大幅增加来看,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成风,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排除C项。
5.(2021·山东高考·8)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 )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
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D
[解析] 题干中毛泽东的话主要是强调“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说明中国需要并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故选D项;“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强调的是需要对外经济交流,但并没有强调一定是与西方交流,排除A项;“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说明强调的不是自力更生,而是对外交往,排除B项;1954年中国依然实行的是“一边倒”政策,当时中苏关系友好,并没有打算放弃这个政策,排除C项。
6.(2020·北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战歌到国歌
材料一 1935年5月,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丰子恺感叹,“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9年前后,《义勇军进行曲》与《保卫黄河》一起在延安地区传唱,国民政府也将该歌曲编入《中国抗战歌曲集》。1940年,美国
歌手罗伯逊翻唱《义勇军进行曲》,以《起来》为名录制唱片,宋庆龄为之撰写序言称:“中国已经从新的群众传唱运动中发现了抵抗敌人的力量源泉。”二战结束时,《义勇军进行曲》成为盟军凯旋曲目之一。
材料二 1948年5、6月间,针对美国扶植日本,中国民众掀起抗议运动,为《义勇军进行曲》填写新词,改作《反美帝扶日进行曲》:“我们万众一心,反对出卖人民,前进,争取自由和平。”1948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编辑的《群众歌曲选》中,《义勇军进行曲》排在首位,一同收录的还有《东方红》《八路军进行曲》等。同月,国民政府出台“禁止广播不良歌曲”清单,《义勇军进行曲》名列其中。
材料三 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对国歌歌词要求如下:(1)中国特征;(2)政权特征;(3)新民主主义;(4)新中国之远景;(5)限用语体,不宜过长。该《启事》解释如下:“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开国大典上,《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作为国歌在天安门广场奏响。
《义勇军进行曲》为何被新中国选定为国歌?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做出历史解释。要求:从材料三对国歌歌词的五个要求中任选其三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
《义勇军进行曲》符合“中国特征”的要求。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精神被激发出来。歌曲以长城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歌词“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号召国人不分地域,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抵抗侵略。歌曲在世界各地传唱,并成为中国的代表曲目。
《义勇军进行曲》符合“政权特征”的要求。这首歌曲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流传了十余年,由政协会议征集、讨论并通过,成为国歌,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体现,代表了工农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意愿。这说明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获得广泛认可。
《义勇军进行曲》符合“新民主主义”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支持。解放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改编为《反美帝扶日进行曲》,表达了人民要求民主自由的呼声。这首歌曲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充分肯定,却被国民政府列为禁歌,这体现出它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后,它提倡的团结奋斗精神也符合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
《义勇军进行曲》符合“新中国之远景”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尚未完全统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不承认、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的政策。《义勇军进行曲》能够号召人民不忘创建新中国的艰难历程,发扬爱国精神,激发国人为捍卫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奋斗。
《义勇军进行曲》符合“限用语体,不宜过长”的要求。歌词采用了白话文,全文70余字,通俗易懂,社会各阶层都能传唱,收录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歌曲选》中。
[解析]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从材料中选择题目要求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如选择“中国特征”“政权特征”“新民主主义”等三个词,从其创作的背景入手,可概括得出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以此来说明其被定为国歌的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