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B.布衾(qīn) 丧(sàng)乱 见此屋(xiàn) 大庇(bì)
C.突兀(wù) 广厦(shà) 辗冰辙(niǎn) 两鬓(bīn)
D.口称敕(chì) 两骑(jì) 红绡(xiāo) 系牛头(xì)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晓驾炭车辗冰辙 B.系向牛头充炭直
C.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秋天漠漠向昏黑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顷/风定/云墨色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八月秋高/风怒号 D.风雨不动/安如山
4.下面一段话被打乱了语序,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仅动物有这种本事,许多植物也能准确报时。
②例如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树叶每隔两小时就要翻动一次。
③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第纳鸟,每隔30分钟就会“嘁嘁喳喳”叫上一阵,误差只有15秒。
④因此许多古代的学者或哲人推断说,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
⑤人类早就发现,许多生物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
⑥非洲丛林中还有一种小虫,每过一个小时就改变一种颜色,因此许多当地人把它们捉回去当“虫表”。
A.⑤ ① ② ③ ⑥ ④ B.⑤ ③ ⑥ ① ② ④
C.⑤ ③ ① ② ⑥ ④ D.⑤ ① ② ⑥ ③ ④
5.下列对诗歌《卖炭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何所营 ②黄衣使者
③驱将 ④系向牛头充炭直
⑤长夜沾湿何由彻 ⑥俄顷风定云墨色
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⑧归来倚杖自叹息
7.补充句子
(1)翩翩两骑来是谁? 。
(2)夜来城外一尺雪, 。
(3)半匹红纱一丈绫, 。
(4) ,秋天漠漠向昏黑。
(5)自经丧乱少睡眠, !
(6)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之情的句子是“ , ”。
(7)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词约意丰,概括诗人长期以来贫困生活的句子是 , 。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 !
(9)《卖炭翁》中饱含怜惜之情,体悟卖炭老人之忧的语句是: , 。
(10)《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肖像的句子是: , 。
二、综合题
8.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文学社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请你参加。
(1)【听音台】阅读材料,拟写新闻标题。
5月6日晚,《朗读者》节目第一季在“青春”的致敬中收官。节目历经3个月,12期,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与观众共同分享了68名嘉宾的人生感悟,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它用优美的文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继《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朗读者》节目再次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
(2)【说话吧】在诵读经典过程中,王波同学表现不佳,请你与他分享至少两种朗读技巧:
① 。
② 。
(3)【读书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句出自 。
材料二:“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吧,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选段中他是 。
(4)【写作间】依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夏天炎热的告别; ;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三、诗歌鉴赏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八月秋高风,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怒号 高者挂罥 唇焦口燥 沾湿 沉塘坳 大庇天下
(2)本诗作者 ,被世人尊称为“ ”,他的代表作中著名“ ”、“ ”写于安世之乱期间。
(3)全诗先叙事,后 ,既写诗人贫穷的窘状,也表达诗人 的博大胸怀。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通读诗歌,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
(7)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8)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和战绩,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角体现“歌”的特点。
(9)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10)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句的?
(11)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抒发殷切期盼的句子是: 。
10.读《卖炭翁》一诗,回答后面问题。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3)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5)“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6)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方言误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解析】【分析】A注音正确;B丧(sāng)乱;C两鬓(bìn);D系牛头(jì)。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D
【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通假字
3.【答案】B
【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B项“突兀”不能断开读,朗读停顿应划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故答案为:B
【点评】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4.【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分析】这段话总体上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生物有时间观念,然后分动物有时间观念的例子,接着写植物有时间观念的例子,最后总结。所以应该选B。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结构和顺序的安排合理性,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实际运用。
5.【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卖炭翁
【解析】【分析】C选项后面应该改为: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人物通常是靠事件来表现的,通过事件反映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6.【答案】谋求、需求;指太监;助词,用于动词之后;同“值”,价钱;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停;遮盖、覆盖;倚靠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分析】营:经营的意思,相当于谋求;黄衣:应该代指当时的太监;驱:助词,无实际意义;“直”是通假字,通“值”,价钱的意思;“庇”,遮盖、覆盖;倚:靠着。
故答案为:①谋求、需求;
②指太监;
③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④同“值”,价钱;
⑤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⑥停;
⑦遮盖、覆盖;
⑧倚靠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在把握诗歌内容,联系上下句的基础上理解、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用法。
7.【答案】(1)黄衣使者白衫儿
(2)晓驾炭车辗冰辙
(3)系向牛头充炭直
(4)俄顷风定云墨色
(5)长夜沾湿何由彻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0)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
【点评】默写时注意句子的对称性、前后关联性,在理解把握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关键词的联想,即可回忆完整的句子,然后进行默写补充即可。
8.【答案】(1)《朗读者》第一季收官
(2)要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要注重停顿,读出节奏
(3)《繁星·春水》(或《繁星》);祥子(或骆驼祥子)
(4)飘飞的雪花是对秋天萧瑟的告别;亭亭的荷叶是对春天落花的告别
【知识点】新闻概括;衔接仿写;主题活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新闻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一定要找出文段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还要把发生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概括方法是:时间+人物(事物)+地点+事件。具体方法是:1.抓关键词语;2.关注重要句子;3.如果有导语就要抓住导语进行归纳,因为导语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据导语部分即可拟题为:《朗读者》第一季收官。
(2)此题考查阅读技巧的分析。可以从节奏、重音、语气等几个角度进行指导。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从材料一的主题可以看出自《繁星 春水》;材料二是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景。
(4)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故答案为:(1)《朗读者》第一季收官
(2)要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要注重停顿,读出节奏
(3)《繁星·春水》(或《繁星》);祥子(或骆驼祥子)
(4)飘飞的雪花是对秋天萧瑟的告别;亭亭的荷叶是对春天落花的告别
【点评】此题考查综合性学习。(1)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本题要注意新闻标题的拟写格式,并且要注意语言的简略,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此题考查朗读技巧的分析,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本题可以从这方面来分析。
(3)此题考查文学名著积累。做此类题,要注意平时多阅读名著,识记篇名,作者及作品简介,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等。
(4)此题考查句子仿写。做此类题,要注意仿写句子的结构,修辞相同,内容相关,要注意留的部分和换的部分。51
9.【答案】(1)háo;juàn;zhào;zhān;ào;bì
(2)杜甫;诗圣;三吏;三别
(3)抒情;忧国忧民
(4)B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秋风破屋;顽童抱茅;夜雨难眠(长夜沾湿);期盼大厦
(7)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痛惜。
(8)C
(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0)语意双关,“长夜”既是使诗人难以入睡,凄风若雨的漫漫寒夜。对有“安史之乱”造成的黑暗昏乱的政治局面,正象是造成人民灾难深重的漫漫长夜一样。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1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分析】(1)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古诗中的字音也不例外,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是学好古诗的基本功。注意多音字“号”,不常见字“罥”的读音。
(2)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3)对主旨的把握,一定要建立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想要说的话。
(4)文言断句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法中句子成分的简单划分,同时要有对古文常识的基本了解,对于明显的关于人物、地名、官职等词语要有所辨别,作为断句的依据,注意虚词在一句话中所起的停顿作用。
(5)文言断句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法中句子成分的简单划分,作为断句的依据,注意虚词在一句话中所起的停顿作用。
(6)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即文中的具体位置,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即可。
(7)环境描写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合文本,可以不难看出,此段描写所起的烘托情节和烘托人物心境的作用。
(8)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9)背诵古诗要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完成,同时要对诗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知人论世”,才能真正理解诗歌内涵。
(10)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因为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
(11)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12)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才能从诗歌中找出作者抒发期盼的中心句。
故答案为:(1)
①háo;②juàn;③zhào;④zhān;⑤ào;⑥bì
(2)①杜甫;②诗圣;③三吏;④三别
(3)①抒情;②忧国忧民
(4)B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秋风破屋;顽童抱茅;夜雨难眠(长夜沾湿);期盼大厦
(7)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痛惜。
(8)C
(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0)语意双关,“长夜”既是使诗人难以入睡,凄风若雨的漫漫寒夜。对有“安史之乱”造成的黑暗昏乱的政治局面,正象是造成人民灾难深重的漫漫长夜一样。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1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点评】(1)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2)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和学习就是帮助学生“知人论世”,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甚至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通读全诗词的基础上完成,注意诗词中作者借景抒情的意象和作者表达情感的中心句。
(4)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5)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6)概括文章内容要从通读文本、通读全诗入手,或者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表意强烈的词和句子。
(7)要注意寻找能揭示文本的中心思想的句子,是蕴含着深刻含义的语句和词语,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分析,得出结论。
(8)做这类题目,要弄清文章“写什么“和”为什么写“。要通读全诗,结合已有知识进行赏析。
(9)古诗词的默写,注重的是积累、感悟和运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熟读成诵”,不要出现错别字。
(10)古诗词的赏析,要在通读全诗词的基础上完成,注意诗词中作者借景抒情的意象和作者表达情感的中心句。
(11)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12)文章的结尾大都是文章的中心,或抒情或议论,为表达作者的情感而服务,本诗也不例外。
10.【答案】(1)C
(2)A
(3)D
(4)“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5)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6)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卖炭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B.布衾(qīn) 丧(sàng)乱 见此屋(xiàn) 大庇(bì)
C.突兀(wù) 广厦(shà) 辗冰辙(niǎn) 两鬓(bīn)
D.口称敕(chì) 两骑(jì) 红绡(xiāo) 系牛头(xì)
【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方言误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解析】【分析】A注音正确;B丧(sāng)乱;C两鬓(bìn);D系牛头(jì)。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晓驾炭车辗冰辙 B.系向牛头充炭直
C.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秋天漠漠向昏黑
【答案】D
【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通假字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顷/风定/云墨色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八月秋高/风怒号 D.风雨不动/安如山
【答案】B
【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B项“突兀”不能断开读,朗读停顿应划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故答案为:B
【点评】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4.下面一段话被打乱了语序,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仅动物有这种本事,许多植物也能准确报时。
②例如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树叶每隔两小时就要翻动一次。
③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第纳鸟,每隔30分钟就会“嘁嘁喳喳”叫上一阵,误差只有15秒。
④因此许多古代的学者或哲人推断说,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
⑤人类早就发现,许多生物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
⑥非洲丛林中还有一种小虫,每过一个小时就改变一种颜色,因此许多当地人把它们捉回去当“虫表”。
A.⑤ ① ② ③ ⑥ ④ B.⑤ ③ ⑥ ① ② ④
C.⑤ ③ ① ② ⑥ ④ D.⑤ ① ② ⑥ ③ ④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分析】这段话总体上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生物有时间观念,然后分动物有时间观念的例子,接着写植物有时间观念的例子,最后总结。所以应该选B。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结构和顺序的安排合理性,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实际运用。
5.下列对诗歌《卖炭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卖炭翁
【解析】【分析】C选项后面应该改为: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人物通常是靠事件来表现的,通过事件反映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何所营 ②黄衣使者
③驱将 ④系向牛头充炭直
⑤长夜沾湿何由彻 ⑥俄顷风定云墨色
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⑧归来倚杖自叹息
【答案】谋求、需求;指太监;助词,用于动词之后;同“值”,价钱;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停;遮盖、覆盖;倚靠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分析】营:经营的意思,相当于谋求;黄衣:应该代指当时的太监;驱:助词,无实际意义;“直”是通假字,通“值”,价钱的意思;“庇”,遮盖、覆盖;倚:靠着。
故答案为:①谋求、需求;
②指太监;
③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④同“值”,价钱;
⑤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⑥停;
⑦遮盖、覆盖;
⑧倚靠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在把握诗歌内容,联系上下句的基础上理解、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用法。
7.补充句子
(1)翩翩两骑来是谁? 。
(2)夜来城外一尺雪, 。
(3)半匹红纱一丈绫, 。
(4) ,秋天漠漠向昏黑。
(5)自经丧乱少睡眠, !
(6)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之情的句子是“ , ”。
(7)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词约意丰,概括诗人长期以来贫困生活的句子是 , 。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 !
(9)《卖炭翁》中饱含怜惜之情,体悟卖炭老人之忧的语句是: , 。
(10)《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肖像的句子是: , 。
【答案】(1)黄衣使者白衫儿
(2)晓驾炭车辗冰辙
(3)系向牛头充炭直
(4)俄顷风定云墨色
(5)长夜沾湿何由彻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0)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
【点评】默写时注意句子的对称性、前后关联性,在理解把握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关键词的联想,即可回忆完整的句子,然后进行默写补充即可。
二、综合题
8.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文学社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请你参加。
(1)【听音台】阅读材料,拟写新闻标题。
5月6日晚,《朗读者》节目第一季在“青春”的致敬中收官。节目历经3个月,12期,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与观众共同分享了68名嘉宾的人生感悟,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它用优美的文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继《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朗读者》节目再次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
(2)【说话吧】在诵读经典过程中,王波同学表现不佳,请你与他分享至少两种朗读技巧:
① 。
② 。
(3)【读书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句出自 。
材料二:“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吧,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选段中他是 。
(4)【写作间】依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夏天炎热的告别; ;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答案】(1)《朗读者》第一季收官
(2)要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要注重停顿,读出节奏
(3)《繁星·春水》(或《繁星》);祥子(或骆驼祥子)
(4)飘飞的雪花是对秋天萧瑟的告别;亭亭的荷叶是对春天落花的告别
【知识点】新闻概括;衔接仿写;主题活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新闻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一定要找出文段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还要把发生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概括方法是:时间+人物(事物)+地点+事件。具体方法是:1.抓关键词语;2.关注重要句子;3.如果有导语就要抓住导语进行归纳,因为导语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据导语部分即可拟题为:《朗读者》第一季收官。
(2)此题考查阅读技巧的分析。可以从节奏、重音、语气等几个角度进行指导。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从材料一的主题可以看出自《繁星 春水》;材料二是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景。
(4)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故答案为:(1)《朗读者》第一季收官
(2)要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要注重停顿,读出节奏
(3)《繁星·春水》(或《繁星》);祥子(或骆驼祥子)
(4)飘飞的雪花是对秋天萧瑟的告别;亭亭的荷叶是对春天落花的告别
【点评】此题考查综合性学习。(1)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本题要注意新闻标题的拟写格式,并且要注意语言的简略,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此题考查朗读技巧的分析,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本题可以从这方面来分析。
(3)此题考查文学名著积累。做此类题,要注意平时多阅读名著,识记篇名,作者及作品简介,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等。
(4)此题考查句子仿写。做此类题,要注意仿写句子的结构,修辞相同,内容相关,要注意留的部分和换的部分。51
三、诗歌鉴赏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八月秋高风,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怒号 高者挂罥 唇焦口燥 沾湿 沉塘坳 大庇天下
(2)本诗作者 ,被世人尊称为“ ”,他的代表作中著名“ ”、“ ”写于安世之乱期间。
(3)全诗先叙事,后 ,既写诗人贫穷的窘状,也表达诗人 的博大胸怀。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通读诗歌,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
(7)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8)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和战绩,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角体现“歌”的特点。
(9)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10)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句的?
(11)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抒发殷切期盼的句子是: 。
【答案】(1)háo;juàn;zhào;zhān;ào;bì
(2)杜甫;诗圣;三吏;三别
(3)抒情;忧国忧民
(4)B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秋风破屋;顽童抱茅;夜雨难眠(长夜沾湿);期盼大厦
(7)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痛惜。
(8)C
(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0)语意双关,“长夜”既是使诗人难以入睡,凄风若雨的漫漫寒夜。对有“安史之乱”造成的黑暗昏乱的政治局面,正象是造成人民灾难深重的漫漫长夜一样。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1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分析】(1)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古诗中的字音也不例外,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是学好古诗的基本功。注意多音字“号”,不常见字“罥”的读音。
(2)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3)对主旨的把握,一定要建立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想要说的话。
(4)文言断句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法中句子成分的简单划分,同时要有对古文常识的基本了解,对于明显的关于人物、地名、官职等词语要有所辨别,作为断句的依据,注意虚词在一句话中所起的停顿作用。
(5)文言断句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法中句子成分的简单划分,作为断句的依据,注意虚词在一句话中所起的停顿作用。
(6)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即文中的具体位置,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即可。
(7)环境描写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合文本,可以不难看出,此段描写所起的烘托情节和烘托人物心境的作用。
(8)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9)背诵古诗要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完成,同时要对诗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知人论世”,才能真正理解诗歌内涵。
(10)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因为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
(11)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12)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才能从诗歌中找出作者抒发期盼的中心句。
故答案为:(1)
①háo;②juàn;③zhào;④zhān;⑤ào;⑥bì
(2)①杜甫;②诗圣;③三吏;④三别
(3)①抒情;②忧国忧民
(4)B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秋风破屋;顽童抱茅;夜雨难眠(长夜沾湿);期盼大厦
(7)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痛惜。
(8)C
(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0)语意双关,“长夜”既是使诗人难以入睡,凄风若雨的漫漫寒夜。对有“安史之乱”造成的黑暗昏乱的政治局面,正象是造成人民灾难深重的漫漫长夜一样。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1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点评】(1)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2)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和学习就是帮助学生“知人论世”,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甚至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通读全诗词的基础上完成,注意诗词中作者借景抒情的意象和作者表达情感的中心句。
(4)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5)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6)概括文章内容要从通读文本、通读全诗入手,或者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表意强烈的词和句子。
(7)要注意寻找能揭示文本的中心思想的句子,是蕴含着深刻含义的语句和词语,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分析,得出结论。
(8)做这类题目,要弄清文章“写什么“和”为什么写“。要通读全诗,结合已有知识进行赏析。
(9)古诗词的默写,注重的是积累、感悟和运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熟读成诵”,不要出现错别字。
(10)古诗词的赏析,要在通读全诗词的基础上完成,注意诗词中作者借景抒情的意象和作者表达情感的中心句。
(11)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12)文章的结尾大都是文章的中心,或抒情或议论,为表达作者的情感而服务,本诗也不例外。
10.读《卖炭翁》一诗,回答后面问题。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3)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5)“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6)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C
(2)A
(3)D
(4)“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5)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6)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卖炭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